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输尿管镜碎石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5月在我院行全麻输尿管镜碎石术的60例男性患者,应用Excel 201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使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在麻醉诱导前取关元穴、中极穴、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进行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然后采用靶控输注方案进行麻醉。记录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值、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术后疼痛评分,记录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用量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与C组相比,T_2及T_3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降低,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C组患者术后尿管刺激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组(P<0.05)。结论在输尿管镜碎石手术中,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2.
陈君  梁禹 《天津医药》2008,36(12):939-941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麻醉中靶控输注舒芬太尼(SF)和瑞芬太尼(RF)的麻醉效果。方法: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0例,分为SF组和RF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靶控技术,舒芬太尼以效应部位靶浓度0.5μg/L给药,瑞芬太尼以效应部位靶浓度4.0μg/L给药,异丙酚以靶浓度3mg/L为起点,达到预期靶浓度后每30s增加0.5mg/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给予罗库溴铵0.6mg/kg行气管插管。术中调整麻醉药用量,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水平。记录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即刻(T2)、帖敷硬膜即刻(T3)及缝皮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记录2组麻醉时间、麻醉药用量及复合用药情况;分别记录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SF组舒芬太尼靶浓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30±0.02)μg/L和(0.61±0.03)μg/L;RF组瑞芬太尼靶浓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02±0.18)和(5.01±0.34)μg/L。2组患者术中异丙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RF组T1、T2时MAP、HR降低(P<0.05);与SF组T1、T2比较,RF组T1、T2时MAP、HR降低(P<0.05)。RF组拔管时间短于SF组,但RF组拔管后10minVAS评分高于SF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可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3.
卓华  叶兴宏  钟骅 《海峡药学》2012,24(5):189-191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上气道手术(CAUP)的镇静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CAUP手术患者4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n=21)和瑞芬太尼组(n=21),异丙酚组和瑞芬太尼组的初始靶控效应室浓度分别设定为1μg·mL-1和2ng·mL-1,根据患者的镇静镇痛满意度调整靶控效应室浓度,每次分别调整0.2μg·mL-1 和0.2ng·mL-1.记录血流动力学、呼吸相关参数以及BIS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镇静镇痛满意度,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结果 瑞芬太尼组的患者疼痛、手术耐受性以及镇静镇痛满意度VAS评分均低于异丙酚组.瑞芬太尼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呼吸抑制更小.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均可为CAUP提供有效的镇静,瑞芬太尼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镇静镇痛满意度以及镇痛更好,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呼吸抑制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时,瑞芬太尼抑制双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方法择期需行双腔管插管的开胸手术患者30例,采用3.0μg/mL的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异丙酚,待脑电双频指数(BIS)降至45~55,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然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达靶浓度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按上下序贯法确定。结果瑞芬太尼抑制双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Cp50为3.0 ng/mL,95%可信区间为2.8~3.1 ng/mL。结论复合靶控输注3.0μg/mL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双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Cp50为3.0 ng/mL。  相似文献   

5.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35~55岁,根据瑞芬太尼输注速度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Ⅰ、Ⅱ、Ⅲ组),每组20例。手术开始前约15min,Ⅰ组微量泵恒速输注瑞芬太尼3μg.kg-1.h-1,Ⅱ组瑞芬太尼4μg.kg-1.h-1,Ⅲ组瑞芬太尼5μg.kg-1.h-1;3组均给予异丙酚,初始剂量为8mg·kg-1.h-1,与瑞芬太尼同时输注。待患者意识消失,给予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开始根据患者电脑双频指数(BIS)值、体动及呼吸情况追加麻醉药物。若RR<8次/min和/(或)呼吸暂停>15s和(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55mmHg,则诊断为呼吸抑制,给予辅助通气。记录给药前及术中不同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min通气量(MV)、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PETCO2、气道峰压(PI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呼吸参数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随着瑞芬太尼剂量的增加,组间MV、VT、PETCO2下降幅度增加(P<0.05);3组中T1-4呼吸功能指标均较T0明显下降,其中,MV下降明显。T1与T0相比,MV下降幅度I~III组分别为64%、56%、48%;3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15%、25%、50%。结论5μg.kg-1.h-1瑞芬太尼恒速输注与异丙酚复合应用呼吸抑制发生率高。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应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6.
吕严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75-176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的作用,比较二者的优劣。方法 8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分为异丙酚芬太尼(PF组,n=28)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PR组,n=32)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异丙酚靶控输注(P组,n=20)。异丙酚初始靶浓度为1mg/L,逐渐增加靶浓度值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μg/L,瑞芬太尼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分别是0.25~0.5及0.125~0.25μg/(kg min)。术中根据麻醉的需要调整异丙酚、瑞芬太尼输注速度或芬太尼靶浓度值维持所需麻醉深度。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药用量以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患者诱导后PR组心率明显减慢(P<0.05),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PF,PR组气管插管、切皮后SBP及DBP无明显改变,P组则明显升高(P<0.05)。PR,PF组异丙酚麻醉维持用量分别较P组降低38.6%和22.6%(P异丙酚在麻醉中广泛应用,但无明显镇痛作用,单独应用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而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随输注时间增加时一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time)延长,不利术后麻醉恢复,瑞芬太尼(renmifentanil)的时一量相关半衰期不受输注时间长短影响[1]。我们采用输液泵分别输注异丙酚、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靶控输注或者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全静脉麻醉,观察瑞芬太尼、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麻醉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刚 《中国医药指南》2012,(25):102-10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静脉全麻手术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基础上,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在2μg/L到6μg/L之间以2μg/L为间差逐渐增加,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对照组30例患者则仅采用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各组(G1、G2、G3)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基本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量效分析表明以3μg/mL异丙酚复合4μg/L左右的瑞芬太尼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能够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且通过选取合适的配比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或七氟醚吸入全麻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龄患者6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2组: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每组30例。P组以瑞芬太尼、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ng/ml、3μg/m1行TCI。S组麻醉诱导同P组,气管插管后持续吸入1.5%~2%七氟烷,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设置参数同P组)。于术毕前5min停止输注异丙酚或吸入七氟醚;缝皮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于术毕前20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1m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即刻(T2)、手术开始后5min(T3)、30min(T4)和术毕时(T5)记录SBP、DBP、HR等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术后10min患者疼痛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清醒及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观察并记录术后患者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在T1时,2组患者SBP、DBP和HR均较T0时降低或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0min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S组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均可安全地用于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的麻醉,相比之下,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法苏醒更迅速,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法苏醒质量优于七氟醚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对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开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年龄55~64岁,体重指数17~20 kg/m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氢吗啡酮组(Q组),入室后肌肉注射氢吗啡酮2 mL(2 mg);对照组(A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监测生命体征和脑电双频指数,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设置血浆浓度为6 ng/mL,异丙酚设置浓度为3μg/mL,根据肌松情况术中间断推注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术中如出现高血压、心动过速时,快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异丙酚30 mg。术毕记录两组患者瑞芬太尼、异丙酚用量;心率、血压异常升高次数;手术后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评分(RS)。结果 Q组血压、心率异常升高发生次数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组拔管时躁动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肉注射氢吗啡酮可减少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量,降低开胸手术患者手术后拔管时躁动效果明显,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不影响术后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中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室进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32例)、舒芬太尼组(32例)和瑞芬太尼组(32例),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进行麻醉诱导和辅助麻醉。比较两组用药前(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术中(T3)和拔管后(T4)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患者术中和拔管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三组T1、T2、T3和T4时的HR、SBP和DBP均显著低于T0时;与T1时刻相比,三组在T2和T4时的HR显著升高,SBP和DBP明显下降,而舒芬太尼组更为平稳。瑞芬太尼组的术中和拔管后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结论与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特别是诱导后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显著降低术中和拔管后的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预先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麻在脑瘫双下肢矫形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为基础的全凭静脉麻醉,全程复合使用右旋美托咪定,探讨其对丙泊酚用量、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复苏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脑瘫双下肢矫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n=20):对照组C、实验组D1、实验组D2。D1组患者于15 min内输注0.25μg·kg-1右旋美托咪定,随即以0.25μg·kg-1·h-1输注右旋美托咪定至拔管;D2组患者于15 min内输注0.45μg·kg-1右旋美托咪定,随即以0.45μg·kg-1·h-1输注右旋美托咪定至拔管;C组同法输注生理盐水。右旋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完成后开始丙泊酚TCI输注麻醉诱导血浆靶浓度3μg·mL-1,瑞芬太尼TCI血浆靶浓度3.5 ng·mL-1,静脉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1、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记录观察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 (T4)、拔管后即刻(T5)、拔管后3 min(T6)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气管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术中和麻醉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瑞芬太尼用量、气管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D2组苏醒时间延长,术中高血压、心动过速和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心动过速、烦躁、呕吐和寒战发生率降低(P<0.05)。与D1组相比,D2组丙泊酚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延长,术中高血压、心动过速和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心动过速、烦躁、呕吐和寒战发生率降低(P<0.05)。 T2时D2组BIS明显低于T1时和C组(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中段癌根治术患者30例,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瑞芬太尼组(RF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mg/L,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6、6μg/L,2组分别TCI异丙酚及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维持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变,停止TCI异丙酚,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0.7~1.5MAC,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监测患者围术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观察麻醉苏醒情况,记录术后Ramsay镇静评分及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随访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RF组比较,SF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手术结束至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气管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长(P〈0.05)。SF组拔管后出现暂时性呼吸抑制2例;RF组诱导时给与麻黄碱6 mg 4例,麻醉苏醒期出现烦躁3例。2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但RF组追加曲马多例数多于SF组。结论舒芬太尼TCI时需要提前较长时间停药,而瑞芬太尼TCI可控性优于舒芬太尼,适用于麻醉维持。但舒芬太尼镇痛作用强,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优于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13.
邓雪峰  李齐 《安徽医药》2012,16(5):669-671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对高血压全麻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芬太尼组(F组)。SF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靶浓度为0.5μg.L-1,麻醉维持舒芬太尼靶浓度不变;F组麻醉诱导芬太尼4μg.kg-1,麻醉维持芬太尼0.03μg.kg-1.min-1;两组麻醉维持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 mg.L-1。观察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手术探查即刻(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 min(T7)患者的MAP、HR、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的变化、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两组T2、T4时MAP和T4时HR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F组T6时Cor和T3、T5、T6时Glu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SF组比较,F组T3、T6时MAP和T3时HR显著升高(P0.05),F组T5、T6时Cor和T6时Glu显著升高(P0.05或P0.01);SF组拔管期间体动、呛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P0.05),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全麻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能更有效地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助于提高全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的麻醉效果,并与吸入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TCI组(T组)与吸入麻醉组(I组),每组2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后30分钟、术毕和拔出气管导管后3分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病人停药至清醒(呼唤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结果:T组病人围术期血压平稳,各个时点的SBP、DBP、HR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I组病人SBP、DBP、HR在气腹后30分钟及拔出气管导管后3分钟时明显高于基础值,差异有显著性(〈0.05),在相应时间点明显高于T组病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I组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T组长,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术病人安全可行,可有效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前辅用右美托咪定对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颈椎手术的颈椎受限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组,n=20)。D组于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N组静脉泵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行颈椎手术的颈椎受限患者术中均以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ng/mL)和丙泊酚(血浆浓度,据术中血压调节)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各组给药前(T1)、拔管时(T2)及拔管后10 min(T3)、30 min(T4)、60 min(T5)的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停药拔气管时间、对口头指令反应时间;T3-T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拔管后苏醒期内患者呼吸抑制、烦躁、恶心呕吐和疼痛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对口头指令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T5时点MAP、HR 明显低于N组, D组T3~T5时点VAS明显低于N组;D组Ramsay评分优于N组,且烦躁、恶心呕吐及疼痛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N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时点MAP、HR 明显高于T1,N组T2时点MAP、HR 明显高于其他时点;D组及N组T5时点VAS明显高于T3~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手术患者术前辅用右美托咪定,患者在麻醉恢复期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期呼吸、意识恢复和拔管条件不受影响,且烦躁、恶心呕吐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46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烷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气腹后根据血压调整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最低至0.1μg/(kg·min)。同时,S组吸入2%的七氟烷,P组泵注丙泊酚5mg/(kg·h)。观察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镇静评分(OAAS),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S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P组,但术后镇静评分(OAAS)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多于P组,其他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或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七氟烷麻醉更容易发生恶心、呕吐,其他的不良反应两组相似,七氟烷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用药方法对全身麻醉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ASAI。II级择期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组与丙泊酚常规微泵恒速输注(P)组。麻醉过程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丙泊酚输注速度或靶浓度,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2)、气管插管后5rain('r3)、切皮即刻(T4)、切皮后5min('r5)、气管拔管即刻(T6)两组患者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时记录各时刻BIS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TCI组在T2一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P〉0.05);P组HR、SBP与DBP在T1时显著降低,T2与T6时显著升高(P〈0.05)。P组与TcI组比较,T2时SBP与DBP显著增高(P〈0.05)。TCI组患者术后睁眼、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和曲马多预防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术后寒颤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40):右美托咪啶组(D组),曲马多组(T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1mg/kg、舒芬太尼0.25肛∥kg和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TCI丙泊酚血浆浓度3.0ng/ml。插入喉罩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TCI丙泊酚血浆浓度3.Ong/m1,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mg/kg,手术开始缝皮时三组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曲马多2mg/kg和0.9%NaCl。结果与N组相比,D组和T组术后寒颤的发生率降低(P〈0.05)。与D组和N组相比,T组术后1h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和曲马多可降低宫腹腔镜联合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对苏醒时间影响小,且右美托咪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曲马多。  相似文献   

19.
严俨  曹辉 《安徽医药》2013,17(1):126-127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异氟醚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上腹部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P组)和瑞太尼复合异氟醚组(RI组)。比较2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血液动力学、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知晓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RP组术中血液动力学相对平稳,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气管插管反应、术后不良反应小于RI组。结论 TCI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及时调节和维持有效麻醉深度,更适合老年患者全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设盲原则,将5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组(A组,n=25),单纯七氟烷组(B组,n=25).麻醉诱导前,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 min;B组在手术室静置30 min.插管后,A、B两组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BIS值在40~ 50,A组继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在穴位刺激前(T0)、切皮时(T1)、开腹探查时(T2)、开腹探查后30 min(T3)、开腹探查后60 min(T4),采静脉血监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浓度,手术开始后每10 min记录1次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结果 A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1.4±0.2)%,明显低于B组的(1.9±0.4)%(t =3.147,P<0.01);两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在T1、T2时间点较T0明显升高(F=2.256、2.432,2.132、2.334,均P<0.05),两组T1~T4时间点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9、2.232、2.453、2.602,均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降低了上腹部手术患者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与七氟烷具有麻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