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对孕34-36+6周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比较引产与观察两种方法,何者更为合理。方法对孕34-36+6周并胎膜早破产妇46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催产素引产组(25例)及观察组(21例)。结果两组胎膜早破时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无显著差异,母亲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延长(P<0.01),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为孕34周以上合并胎膜早破积极引产处理是安全的,可以降低母亲及新生儿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126例早产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军  徐红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7):1258-1259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 (PPROM )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 12 6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存在可能使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 83例占 6 5 9%。孕 2 8~ 34 6周与 35~ 36 6周PPROM的分娩方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孕 2 8~ 34 6周PPROM的新生儿病死率与孕 35~ 36 6周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母亲产褥病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不同孕周早产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对孕 2 8~ 34 6周PPROM者宜采用期待疗法。  相似文献   

3.
早产胎膜早破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勤 《四川医学》2003,24(11):1186-1187
目的 分析早产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 ,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方法 选择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院分娩的 8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86例中原因明确的易发因素以人流引产史为第 1位 ,孕 2 8~ 3 3 + 6周与孕 3 4~ 3 6+ 6周分娩方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组新生儿并发症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对孕 3 4周前胎膜早破者宜积极治疗 ,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 ,如无感染征象尽可能保胎至 3 4周后终止妊娠为宜。  相似文献   

4.
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临床研究(附19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彩珊 《广西医学》2004,26(7):955-957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 196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中孕 2 8~ 34周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孕 34~ 36 6 周者 (P <0 0 1) ,15例新生儿死亡均发生于孕 34周前。结论 对于孕 2 8~ 34周者在胎膜早破时采取期待疗法 ,以减少新生儿病死率 ;对于孕周小者 ,尽量延长孕周至 34周以上 ,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 3例早产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并对不同孕龄组2 8~34周,34+ ~37周两组作分析比较。结果:78%的早产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主要原因,多数为亚临床感染。不同孕周的两组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在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差别(P <0 .0 1)。结论:定期产检,注意下生殖道感染的筛查、治疗。对于孕2 8~34周的早产胎膜早破宜采取期待治疗法,以减少新生儿合并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实施期待治疗的围生结局,探讨期待治疗的可行性及其注意事项。方法 pPROM患者120例按入院时不同孕周分为三组:入院时孕26~27~(+6)周17例(甲组);入院时孕28~33~(+6)周80例(乙组)入院时孕34~36~(+6)周23例(丙组)三组患者实施相同期待疗法。结果三组期待治疗时间有差异,乙组最长;孕妇并发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最高,乙、丙组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新生儿情况有差异,甲组新生儿情况预后最差,乙、丙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孕周28周的胎膜早破者期待疗法难以达到改善围生儿结局,不宜继续妊娠;对孕34~36~(+6)周胎膜早破可进行引产;孕龄28~34周胎膜早破者采用期待疗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李艳  韩晓华  顾丽 《农垦医学》2008,30(3):200-202
目的: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对73例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胎膜早破中以流产引产史、感染及胎位不正多见.孕28~34 6w与孕35~36 w胎膜早破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发病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对于孕周小者,采取期待疗法尽量延长孕周至35周以上,减少新生儿的并发症,以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早产胎膜早破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 (pretermprematureruptureofmembranes,PPROM)的原因和妊娠结局。方法 对 90例PPRO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9%的PPROM有易发因素存在。生殖感染是最重要的原因。孕 2 8~ 3 4+6 周与孕 3 5~ 3 6+6 周间 ,PPROM的分娩方式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 (P >0 .0 5 )。孕 2 8~ 3 4+6 周PPROM新生儿发病率和母亲产褥病率明显高于 3 5~ 3 6+6 周者 (P <0 .0 1)。结论 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以尽可能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发生的原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 999~2 0 0 3年5年间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1 6 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臀位、阴道炎、不良孕产史、双胎、羊水过多、外力、合并妊高征。孕2 8~3 3 +6周与孕3 4~3 6 +6周两组比较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对孕产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应当去除并积极治疗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诱因;对于孕周小于3 4周者,适当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 (简称PPROM )的危险因素 ,治疗 ,分娩方式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 83例早产胎膜早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9%的早产胎膜早破有危险因素存在。孕 2 8~ 3 3w、3 4~ 3 6w及 3 7w间早产胎膜早破的分娩方式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 4w者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高于≥ 3 4w者。结论 对于不同孕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以尽可能减少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时间过程中的有效处理策略,从而为临床的相关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分娩的156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1)两组产妇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产后出血发生率、宫内感染发生率和产褥病发生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产妇均显著高于引产组产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围产儿患病率组间比较,期待治疗组新生儿显著高于引产组新生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针对足月胎膜早破实施处理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尽快引产的主动处理方式与采用等待自然分娩的被动处理方式相比较,其临床效果显著,实施主动处理策略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处理足月胎膜早破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率及随年代变化的趋势。【方法】对我院从1969~1998年的分娩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抽取逐年8月份的早产病例共253例做为样本,分为3个年代进行产科因素的比较。【结果】①30年早产发生率为4.72%(95%置信区间4.16,5.32);②早产发生率不随年代发展出现明显变化,且无明显季节倾向性;③1989~1998年度剖宫产率较1969~1978年及1979~1988年两个年度明显升高(P<0.05)。④随着年代发展,早产病例中胎膜早破的比例明显增高;无明显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不明原因早产病例有显著下降;1989~1998年度胎儿宫内窘迫及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后妊娠(IVF-ET)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⑤早产儿分娩孕周有明显后移倾向,出生体重增加显著,明显表现在1989~1998年与前两个年度的比较(P<0.05)。但围产儿死亡率无明显下降。【结论】早产发生率无明显下降,仍是产科一大难题。剖宫产率的上升没有降低早产儿死亡率。胎膜早破逐渐成为早产最重要因素,IVF是早产新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陆韵佳  周辉 《四川医学》2013,(11):1661-1663
目的 探讨影响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期待治疗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36例PPROM(孕周28~33+6)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期待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A组:期待治疗时间〈72h(56例);B组:期待时间≥72h(80例).结果 两组年龄、孕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破膜时孕周宫颈长度及扩张程度、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ROM 破膜时孕周、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入院宫颈长度和扩张程度对期待治疗时间的长短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未足月胎膜早破109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住院的109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孕龄分为3组:A组44例,发病孕龄28~33+6周;B组37例,发病孕龄34~35+6周;C组28例,发病孕龄36~36+6周.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窒息率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冯亚玲  周昌菊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5):431-433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湘雅三医院产科2005年4月~2006年11月收治的194例胎膜早破患者(其中未足月47例为A组;足月147例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孕周、分娩方式、宫内感染率、残余羊水指数和新生儿病率。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分娩孕周、剖宫产率小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宫内感染率及新生儿病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5);残余羊水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早产率高,宫内感染机会增加,围生儿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妊娠结局。方法分析100例不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原因、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新生儿结局。结果100例胎膜早破原因中,原因不明的占首位(占45.00%),第二位是过去有流产和引产史(占23.00%),第三位为臀位(占19.00%);阴道分娩68例,剖宫产32例。32例剖宫产中胎儿窘迫15例(46.88%),臀位11例(34.38%)。孕28~33+6周23例,存活新生儿2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14例;孕34~36+6周77例,存活新生儿79例,发生各种并发症20例,两者比较,P<0.01。结论重视胎膜早破的病因,孕前常规妇检,避免多次人流和引产,根据产科情况综合考虑分娩方式,一旦发现胎儿窘迫,必须果断行剖宫产。孕34周以前促胎肺成熟,尽量延长孕龄,可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对入院的107例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多数的胎膜早破合并早产存在危险因素,孕28~35周与35+1~37周比较,而孕28~35周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孕周胎膜早破妊娠结局亦不相同,应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石前 《医学综述》2011,17(19):3029-3031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妊娠结局及临床处理。方法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孕28~36+6周PPROM孕妇98例,选择同期足月胎膜早破(PROM)9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结果孕28~33+6周与孕34~36+6周PPROM相比,新生儿感染、窒息、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ROM组与PROM相比,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ROM孕妇选择合适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采取期待疗法时,应用预防感染、促进胎肺成熟及抑制宫缩等方法,以达到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因未足月胎膜早破而早产的340例28-34^+6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本结果采用X^2分析法。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P〈0.05)。结论:对于pPROM的处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母婴预后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单胎妊娠的10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胎膜早破组;同时收集未破膜110例早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按孕周各分为三组组,分析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及结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延长孕周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中28-31^+6周延长孕周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8.79,P〈0.05),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早产儿的呼吸窘迫、脑室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围生儿并发症及母婴感染的发生与孕周及处理方式相关,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应采取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