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对2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征象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FNH患者的MRI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1例FNH共24个病灶,其中18例单发,3例各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1个,肝右叶13个,均呈类圆形、椭圆形,病灶直径2.2~7.5cm,平均为4.7cm.平扫病灶边界欠清晰,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大多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动脉期在明显强化的肝实质部分对比下显示中央低信号的星芒状形态,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接近肝实质.结论 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MRI表现及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16例共20个病灶。其中12例术前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术前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平均29.7岁,1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病灶平均直径为3.1cm。CT检查12例中发现14个病灶,MRI检查的4例中发现6个病灶。所有FNH病灶动脉期均明显强化。FNH可见中心疤痕50.0%(10/20),FNH可见血管移位70.0%(14/20),FNH可见血管"抱球"征30.0%(6/20)。结论 FNH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及不典型征象,综合识别CT及MRI征象对FNH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柃的FNH的声像学表现.结果:24例病灶中低回声18例,等回声8例,回声均匀5例,病灶中见星状强回声19例,CDFI血流丰富24例.超声造影动脉期:高回声24例;门静脉期高回声17例,等回声7例;延迟期:高回声6例,等回声15例,低回声3例.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提高FNH检出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占位性病变 ,并非真正的肿瘤[1- 11,14 ] 。由于在影像上容易同肝细胞腺瘤及肝细胞癌等肝占位性病变混淆 ,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困难。由于人们对于FNH的病理及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行CT与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FNH患者32例,对患者CT与MRI影像学检验的结果分析。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7个,为圆形或椭圆形,31个病灶边界均较为清晰。MRI增强扫描,三期信号特点与CT增强扫描三期信号特点相似,病灶ADC与正常肝脏ADC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CT与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较为全面,而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征象均有特征性,MRI较为明显,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10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2例肝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MRI、CT检查,观察MRI、CT及联合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诊断效能。结果 10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患者中,病灶位于肝左叶外侧段6个,肝左叶内侧段34个,肝右叶前段34个,肝右叶后段28个;其中11例肝内同时存在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2个,均位于左叶内侧段、肝右叶前段2个部位;所有结节均呈类圆形或圆形,结节直径大小为1.7~12.5cm,平均直径(6.56±2.55)cm;MRI+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敏感度、准确度高于MRI、CT各单项检测(P<0.05);MRI+CT诊断特异度与MRI、CT各单项检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MRI能反映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联合检测可增强病理特征鉴别,提高诊断效能,有助于与其他类型肝脏疾病区分,在临床鉴别与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FNH的CT和MR表现,研究其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31例FNH的CT和MR中21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裹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术前作出正确诊断.10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和轻度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恶性肿瘤,5例诊断为血管瘤.而MRI注射特异性造影剂后能正确诊断为FNH.结论 FNH的CT和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表现的FNH,MRI对FHN的诊断价值高于CT. 为典型,CT平扫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疲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裹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疲裹可稍有强化;术前作出正确诊断.10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和轻度强化;术前5例诊断为恶 肿瘤,5例诊断为血管瘤.而MRI注射特异性造影剂后能正确诊断为FNH.结论 FNH的CT和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表现的FNH,MRI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特征。方法:经二维灰阶超声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2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35个病灶。结果:二维灰阶超声显示85.7%(30/35)的病灶位于肝右叶,77.1%(27/35)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91.4%(32/35)测得动脉血流信号,其中85.7%(30/35)为连续条状血流信号,73.3%(20/30)为轮辐状。血流峰值流速(47.8±26.9)cm/s(14.4~113cm/s)。阻力指数0.56±0.09(0.4—0.7)。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灰阶超声上不易与肝脏其它病变区分,彩色多谱勒可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脏内非常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有增高倾向.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旨在供同行分析和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征,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增生症核磁共振(MRI)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BPH的MRI表现及病理类型与尿路梗阻程度的相关关系以期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有所帮助。方法: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BPH在术前均进行了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其MRI信号和体积,形态及病理类型与梗阻程度的关系,结果:球形增大,尤其中后叶为主突入膀胱及平滑肌型BPH易导致完全性尿路梗阻,平滑肌型的T2信号均匀,腺体硬,易压迫后尿道,导致尿路梗阻,腺瘤型及混合型的T2高信号中,可见更高信号“星点”。结论:(1)MRI对判断肥大的前列腺形态,突入膀胱情况较好:(2)根据T2信号出现高信号的同时又出现了更高信号的“星点”状的影像,并可以推测病理类型,从而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肝转移癌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0例肝转移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进行回顾性研究。肝转移癌的MRI特征是:圈饼征、靶征、晕征、灶旁水肿征,其发生率分别为8.63%,7.06%,13.73%,27.06%;肝转移癌的信号为稍长T1、T2信号,其信号强度与原发肿瘤相关,肝转移癌的T/L=1.49±0.34,T2值=77.73±33.28ms。T/L和T2值与肝血管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肝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椎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① 5 3例共累及 10 2节椎体 ,70节附件 ,“跳跃征”发生率占 30 % ;②T1WI因其类型不同而分为低 (83% )、高 (5 % )、等 (10 % )和混杂信号 (2 % ) ,T2 WI分为低 (11% )、高 (42 % )、等 (9% )和混杂信号 (38% ) ;③椎旁肿块、椎管受累和椎间隙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33%、72 %和 5 3%。结论 :脊椎转移性肿瘤在MRI上的表现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肾恶性肿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经MRI或其它方法诊断为肾肿瘤(其中26例为肾恶性肿瘤,经病理检查证实)者进行影像资料分析。结果与讨论:MRI检查假阳性、假阴性各1例,诊断准确率为94.1%;MRI分期准确率为76.9%。对直径大于3cm的肾肿瘤用Gd-DTPA增强MRI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8例22个病灶的US、CT和MR影像资料。结果US、CT和MR非造影检出率:US13个,占59.1%(13/22);CT检出16个,占72.7%(16/22);MR显示全部病灶,占100%(22/22)。US、CT和MR造影检出率:US共检出17个,占77.3%(17/22);CT共检出19个,占86.4%(19/22);MR全部检出,占100%(22/22)。正确诊断:US27.3%(6/22),CT40.9%(9/22),MR68.2%(15/22)。影像综合正确诊断:90.9%(20/22)。结论影像学综合检查能够正确诊断绝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MRI诊断准确性明显优于CT和US。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快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收治的5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WI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以及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脏转移瘤以及肝血管瘤的表观弥散系数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病变的最大上升斜率、峰值、最大下降斜率及正性增强积分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病变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符合率均高于单项检查,且与单项检查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局灶性病变的DWI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同,DWI联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及其他方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到了诊断。在上述的成像方法中,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它能够显示出动脉瘤的细节以及动脉瘤与脑的位置关系,并且MRI技术已经成为对有可疑动脉瘤的病人进行评估的一线成像技术。另外,MRA技术由于能够显示脑部的动静脉,因此,同样也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瘤。目前,MRI技术和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治疗后观察和颅内动脉瘤炎诊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总结2009-2011年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对MRI技术和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优点及不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l表现,评价MRl对脑内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倒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脑内CA患者的临床及MRl图像资料,并总结其MRI表现特征。结朵病灶形态呈结节状、桑葚状、类圆形,边界清晰,均无明显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2个病灶TlWI、T2~qI呈高信号,周围呈低信号环.13个病灶其核心T1w1、T2WI,呈筛网状高等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条片状低信号,1个病灶T1W1、T2WI均呈低信号,DwI显示病灶为结节状低信号或病灶中间杂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SWI显示病灶呈扩大的低信号或瘤巢高信号,周边呈扩大的铁环征,2例增强扫描病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做了3D-TOFMRA,瘤巢呈高信号,未见有流空血管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对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