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联合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红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对伴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对 5 2例患者胸痛后 2h内、3~ 4h、5~ 6h分别采血 ,用荧光免疫干片法同时定量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红蛋白值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栓前体蛋白。结果发现 ,38例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栓前体蛋白和肌红蛋白阳性率在发病后 2h内、3~ 4h、5~ 6h 3个时间段均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2 5~ 0 .0 0 0 ) ,而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阳性率仅在发病后 5~ 6h才显著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 (P =0 .0 0 0 )。发病后 2h内血栓前体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其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P <0 .0 5~ 0 .0 1) ,发病后 3~ 4h血栓前体蛋白与肌红蛋白的这种差异消失 ,而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心肌钙蛋白I的差异仍存在的 ,至发病后 5~ 6h4者均无显著差异 ;心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最高。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敏感指标 ,而心肌钙蛋白I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特异指标 ,联合检测心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红蛋白和血栓前体蛋白有助于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患者血栓前体蛋白的检测意义。  方法 :将 5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 ,n =2 6)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UA组 ,n =3 1) ,分别测定症状发作 6h内及 2 4h时的血栓前体蛋白 (TPP)和心肌肌钙蛋白T (cTnT) ,并和 3 0例正常的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做比较。  结果 :症状发作 6h内 ,AMI组血栓前体蛋白显著高于UA组及对照组 (P <0 0 1) ,而心肌肌钙蛋白T无显著变化 ;症状发作 2 4h时 ,AMI组及UA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AMI组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UA组(P <0 0 1) ,而血栓前体蛋白无显著变化。  结论 :血栓前体蛋白为AMI的早期诊断指标 ;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有血栓的情况下 ,血栓前体蛋白可以鉴别诊断AMI与UA ,但还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3.
血清TpP、hs-CRP、CKMB、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发作6小时内及24小时TpP、hs-CRP、CKMB及cTnI。结果AMI胸痛发作6小时内TpP的敏感性最高,发病6小时后hs-CRP、CKMB及cTnI显著升高,cTnI阳性持续时间长,而hs-CRP在AMI时可出现明显升高。结论TpP对于AM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cTnI与hs-CRP、CKMB一起相互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栓前体蛋白(TpP)、P选择素(Ps)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病人122例作为ACS组,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3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9例,所有入选病人均在胸痛等症状发作12 h~24 h入院,未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另入选6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人于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TpP及Ps,并采用SPCM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病人TpP、Ps水平及MAR显著高于SAP病人(P0.05)。与UA病人比较,STEMI病人TpP、Ps、MA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ACS病人TpP、Ps水平显著高于SAP病人,发病早期,ACS病人MAR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呈聚集、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栓前体蛋白(T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hs-CRP,在观察组发病后6、12、24 h通过ELISA测定TpP,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pP在发病后6 h开始上升,12 h达高峰,24 h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hs-CRP及TpP的检测对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预防、进展及预后判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血浆TpP水平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控有一定的价值。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房颤动中的诊断,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检测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早期诊断价值 ,5 1例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含量 ,采用干化学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 2 5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9.9± 3.9mg 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2 6例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均值为 2 .6± 1.7mg L ,前者明显升高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5 95± 4 32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1± 74u L ,不稳定型心绞痛亚组磷酸肌酸激酶均值为 137± 4 0u L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值为 10± 7u L ,前者亦明显升高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果提示 ,血栓前体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c 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胸痛患者4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98例,非AMI胸痛组192例;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88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标志物c Tn I、CK-MB、Myo的测定。结果 AMI组c Tn I、CK-MB、Myo的血清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非AMI胸痛组和对照组(P0.05);AMI组c Tn I、CK-MB、Myo的血清水平均在入院3 h后升高,c Tn I、CK-MB血清水平在发病后12~24 h达峰值,Myo的血清水平6 h达峰值;c Tn I血清水平在3 d后仍持续升高;c Tn I、CK-MB、Myo的血清水平联合检测,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3.2%,比c Tn I、CKMB、Myo的血清水平单独检测的灵敏度(77.5%、75.2%、76.5%)和特异度(86.5%、84.4%、70.3%)均高。结论对于ACS患者来说,c Tn I是早期诊断AMI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微小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为临床诊断AMI、ACS危险分层、判断预后最好的单一诊断指标。c Tn I、CKMB、Myo联合检测避免了Myo、CK-MB持续时间过短的不足;c Tn I对发病后3~7 d再梗死不敏感。c Tn I、CK-MB、Myo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心肌梗死、心肌损伤和再梗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的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依据心肌酶是否升高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6例),分析两组病人的血清HDL-C、LDL-C、LDL-C/HDL-C比值,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组LDL-C水平与不稳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急性心肌梗死组HDL-C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急性心肌梗死组LDL-C/HDL-C比值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HDL-C、LDL-C/HDL-C比值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方法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64例在发病后5日内多时间点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包括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和活性、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并通过时量曲线分析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界值。结果 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仅有7例心肌标志物不同程度升高;而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肌红蛋白的峰值分别为24,16,8小时。其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界峰值分别为0.25,16.6,75.6 μg/L,结论 诊断区分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肌标志物的临界值为心肌肌钙蛋白0.25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为16.6 μg/L,肌红蛋白为75.6 μg/L。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将60例ACS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UAP组,30例)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胸痛发作6 h内和24 h内血浆血栓前蛋白含量,肌钙蛋白T(cTnT)测定采...  相似文献   

13.
TNF-α和IL-6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 -α和IL -6的浓度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 )患者 3 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7例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 9例。根据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 :Ⅰ级 9例 ;Ⅱ级 8例 ;Ⅲ级 12例。采用放免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TNF -α和IL -6的浓度。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Ⅰ级组到Ⅲ级组随病情加重IL -6的浓度是逐渐升高的(P <0 .0 5 ) ,但血清TNF -α无明显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 -6浓度在心梗发作后 6小时和 48小时有两个高峰 ,血清TNF -α在心梗发作后 2 4小时达到高峰 ;IL -6和TNF -α与反映心肌损伤的酶CK -MB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随着病情加重体内IL -6水平逐步升高 ;AMI患者发病过程中伴随IL -6和TNF -α的升高 ,但IL -6和TNF -α的动态曲线不同 ;IL -6和TNF -α浓度的升高与AMI的心肌损伤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环microRNA-49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病人60例,均为以典型胸痛症状,首次就诊高度怀疑冠心病并行冠脉造影的病人。根据心电图变化、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冠心病(No-CAD)组(n=20)、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n=20)、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20)。受试者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 mL,EDTA抗凝,1h内分离血浆并于-80℃冻存。采用SYBR法qrt-PCR检测血浆microRNA-499水平。所有病人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术并根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 3组病人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o-CAD组及UA组比较,AMI组病人血浆miR-499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I组microRNA-499水平与cTn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呈正相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结论心肌损伤时microRNA-499由心肌细胞释放进入血循环,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状态。心肌酶标志物,尤其肌钙蛋白是其诊断、评估风险及预后、指导抗栓、制定再血管化策略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作为心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重要作用的调节蛋白,其存在于血清中提示心肌损害或心肌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因而肌钙蛋白的升高仅仅提示心肌损伤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心肌损伤的机制。除心肌梗死外,有一系列临床情况可以导致肌钙蛋白的升高。因此,清楚地认识一系列导致肌钙蛋白升高的病理情况对于胸痛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于ACS以外的导致肌钙蛋白升高的疾患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比较我院7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心肌酶、肌钙蛋白、血脂等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结果 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3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严重程度无相关关系(r=0.293,P=0.05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增高.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血栓前体蛋白在诊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前体蛋白(TpP)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标志物,血浆TpP含量测定在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病中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关注.现就TpP在急性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脑梗死等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血栓前体蛋白 (Tp P)测定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67例分别于入院后立即及行常规治疗后测定血浆血栓前体蛋白 (Tp P)、D-二聚体 (D- Dimer)含量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Tp 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Tp P水平在发病后 6 h内至治疗前显著升高 ,D-二聚体在发病后 1 2 h有显著升高。结论  Tp P不仅是急性脑梗死极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它还可用于监测疾病的发展过程 ,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同步联检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血中10种蛋白标志物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蛋白芯片技术联检经冠脉造影及临床表现证实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4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50例血清或血浆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选择其中3种蛋白标志物与经典的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吸附实验(ELISA法)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L(sCD40L)、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H-FABP、cTnI含量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与IL-6和sCD40L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MMP-9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CRP与IL-6显著正相关(r=0.961,P<0.01);sCD40L与sVCAM-1显著正相关(r=0.644,P<0.01), sCD40L与MMP-9无相关性(r=0.158,P>0.05)。采用蛋白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的3种蛋白标志物,结果显示H-FABP、sCD401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MMP-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血管蛋白芯片技术不失为一种综合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蛋白标志物的有力工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循环中10种蛋白标志物水平异常,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水平的标志物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患者危险分层中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1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和与之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0例对照者进入本研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NP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ACS组中,BNP与cTNI和hs-CRP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67和0.91,P<0.05)。结论①血清BN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②ACS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程度与同期测定的血清hs-CRP、cTN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