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均匀设计在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数学家方开泰和王元1978年创立了均匀设计法以来,无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商品生产的具体实践上,均匀设计凭借其省时、省力的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与传统的“正交设计”相比,均匀设计将试验点在高维空间内充分均匀分散,使数据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为揭示规律创造必要条件。均匀设计的最大特点是,试验次数等于最大水平数,而不是实验因子数平方的关系,试验次数仅与需要考察的X个数有关田。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多因素多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确定乙醇诱导肝脏自身保护效应充分表达的最优组合模型。方法:根据正交表L27(3^13)安排“胃饲乙醇预处理诱导增强肝脏对缺血-再灌流的耐受性”试验。应用方差分析给出乙醇诱导肝脏自身保护效应充分表达的适当剂量和喂饲后距缺血手术时间。结果:诱导肝脏自身保护效应充分表达的最优模型为A1B1C3,即40%、5g/kg喂饲后24h行缺血再灌注手术。结论: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多因素多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可大大减少实验动物数和实验次数,且能保证试验各因素各种水平搭配均衡。  相似文献   

3.
均匀设计在白术提取工艺中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常见中成药———参苓白术散临床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等症。由于散剂不利于小儿服用,故我们采用均匀设计这一新的实验方法进行工艺筛选,对其剂型进行改造,结果令人满意。1 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正交设计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其特点有:①每个因素的水平都重复相同次数的试验;②每两个因素的水平组成一个全面试验方案。这两个特点使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排列规律整齐,称之为“整齐可比”。另一方面,如果将正交设计的试验点点成图,我们发现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散布均匀,被称为“均匀分散”。正交设计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正交设计法在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科学实验都是通过部分样本的实验反应总体的规律 ,为了使中药配伍研究工作者能作出最大程度代表整体规律的实验设计 ,本文结合实例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在中药配伍的现代化研究中正确运用正交设计。内容包括 :正交设计的特性 ,试验方案的确定 ,选用合适的正交表 ,表头设计 ,根据所选正交表及表头设计确定实验计划 ,试验结果分析等几方面。从本文介绍可以看出 ,用正交法设计的试验 ,其试验点均衡分布 ,代表性强 ,可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时间 ,同时可避免一般设计方法的盲目性 ,分析实验数据 ,有计算简单、结论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牛膝“泛糖”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牛膝“泛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环境温度是牛膝“泛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相对湿度和药材水分。最佳贮藏条件是环境温度25℃,相对湿度60%,药材水分11%。结论 牛膝药材在环境温度35℃以下,相对湿度70%以下,药材水分9%~13%条件下,可安全贮存。  相似文献   

6.
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研究槐米炭炮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多指标试验全概率公式评分法结合正交设计,以槐米中所含鞣质、芦丁、槲皮素为指标,探求槐米炭炮制工艺,获最佳方案为A3B1C2,即铁锅温度220℃,加温时间20min,药材投料量190g。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替硝唑固体分散物的最佳配方。方法:根据正交试验法,制备不同处方的替硝唑固体分散物,并以溶出度为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最佳处方为替硝唑-聚乙二醇60001:9。结论:替硝唑与聚乙二醇6000为1:9的处方合理,可明显增加替硝唑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8.
正交实验法是一种进行多因素实验的方案设计和结果分析的有效方法。早在1920年.英国学费歇尔(R·A·Fisher)就创造了“试验设计”,并用于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十年代,日本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创造性地发展了“试验设计”,使用“正交表”安排实验与分析结果。而我国在六十年代才开始研究“正交设计”,以中国科学院张里千教授为首的一批统计学家,  相似文献   

9.
多参量对流化床喷雾制粒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喷雾空气压力、粘合液的喷雾速率、流化空气进口温度和流化空气流量等过程参量共同作用下,对流化床喷雾制粒产品颗粒粒径和流动性等物性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各过程参量对颗粒粒径和流动性等物性影响的显著性程度及其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设计是利用一系列规格化的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设计方法。正交表是已经制作好的规格化的表,是进行正交设计的基本工具。正交表可分为同水平的和混合水平的两大类,常用的同水平正交表有2^n型:L4(2^3)、LB(2^7)、L15(2^15)、…;有3^n型:L9(3^4)、L27(3^13)、…;有4^n  相似文献   

11.
用正交试验评价和选择有效的杀灭病毒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试验具有设计简便、计算简便、节省实验单元、统计效率高等优点 ,在分析多因素对某指标的影响及优选配方的实验研究中有显著的优势 ,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给正交试验的统计学分析提供了极大方便 ,进一步开拓了正交试验的应用空间[1~ 4 ] 。但是 ,国内相关正交试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的报道较少 ,常规使用人工统计方法较多 ,带来人力的不必要浪费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的设计原理 ,设计、研究并采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相关数据 ,为特异光化反应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杀灭病毒的最佳条件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体外药敏试验中的适宜条件。方法:利用正交试验,取3个水平4个因素进行全面考察,筛选出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胃癌细胞体外药敏试验中应取(2~3)×104个/m l细胞密度,并在接种后立即加入10 PPC的抗癌药物,药物作用时间为72 h。结论:经正交试验筛选出的最佳试验条件可有效提高体外药敏试验的灵敏度,为临床个体化疗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葛根提取工艺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试验法对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提取温度、溶剂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因素,选用L16(4^5)正交表试验。结果表明,葛根中葛根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80%的乙醇作溶剂,85℃提取3次,每次1.0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交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3例冠心病和23例非特异性胸痛患者进行活动平板试验及运动前后正交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活动平板试验阳性20例,运动前后正交心电图阳性28例,其敏感性、特异性前者分别为60.6%、91.3%;后者分别为84.8%、86.9%。结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运动试验加正交心电图可提高早期冠心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pH、开始起泡时间,泡沫量,泡沫持续时间,泡沫细密度程度等为指标,优选复方蛇床子泡腾栓处方中辅料的用量。结果按L16(4^5)正交表来安排试验。表明A2B3C1为最佳方案。即十八醇用量为0.04g,酒石酸;酒石酸氢钾为1:2.23,酸性泡腾剂总量为0.94g时,制备的泡腾栓综合指标最优,提示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泡腾栓处方中辅料的用量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果胶酶产生菌黑曲霉突变株B30N2液态发酵条件,由于设立正交试验方法选择最佳条件,酶活可达940u/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处方工艺,并进行溶出度测定。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以分散均匀性为指标筛选出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最佳处方与工艺。结果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崩解时间为50 s,分散均匀性好;分散片体外释药参数T50和Td明显比市售愈风宁心片的溶出参数小(P<0.01)。结论所制备的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具有崩解快,分散均匀,有效成分溶出速率快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最佳生产工艺,解决了肌苷口服液的色译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甲磺酸多沙唑嗪片的处方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甲磺酸多沙唑嗪片的最佳处方组成。方法:以辅料中乳糖、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s-HP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3个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表,以甲磺酸多沙唑嗪片的溶出度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组成。结果:辅料中影响片剂溶出度的因素是Ls-HPC(P<0.01)和HPMC(P<0.05)。最佳处方组成为每片含甲磺酸多沙唑嗪2.43 mg(相当于多沙唑嗪2mg),乳糖110 mg,Ls-HPC 35 mg,HPMC 0.8 mg,硬脂酸镁1.5 mg。结论:采用本处方及工艺制得的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溶出度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与市售甲磺酸多沙唑嗪片Cardura相似,且制备工艺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交试验法对罗红霉素颗粒剂包衣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罗红霉素颗粒剂包衣液的处方,在包衣工艺及聚丙烯酸树脂浓度(6%)固定条件下,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辅料及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