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工VIG)治疗的必要性和IVIG治疗对KD的影响及其应用IVIO的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2000~2005年珠海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42例KD患儿,所有患儿均为10天内退热后确诊且无冠脉病变。将其分2组,治疗组(30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常规组(12例)未使用,余治疗相同。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随访0.5年后CAL例数治疗组无1例,常规组2例(16%),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IVIG治疗KD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极其IVIG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IVIG 2 g/kg单次和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观察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总热程、住院时间、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单次2 g/kg IVIG组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400 mg/kg IVI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g/kg IVIG组治疗后随访1年内无一例发生CAD,而400 mg IVIG组治疗后随访中有6例发生CAD,但在随访至1年时CAD均消失。结论 IVIG 2 g/kg单次静脉注射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住院时间,降低CAD发生率,与IVIG 400 mg/kg多次静脉注射比较具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影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7月-2005年12月期间185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冠状动脉病变(CAL)组和无冠脉病变(NCAL)组的性别、年龄、发热天数、血生化及EKG、UCG等11项影响因素及病程10d内阿司匹林(ASA)联用静脉丙球(IVIG)治疗后CAL的发生率。结果KD并发CAL的发生率为15.1%(28/185);发病10d内联用IVIG治疗者CAL发生率为11.5%(15/131);10d后联用IVIG治疗者CAL发生率为36%(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及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地发热天数和EKG异常与CAL的发生呈显著相关。结论患病热程长和早期EKG异常是预测CAL变发生的高危因素;热程10d内予IVIG联合ASA治疗可明显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7例KD患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AL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联用大剂量IVIG治疗KD,能迅速缓解急性临床症状,明显降低CAL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6.
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者121例,在使用地塞米松、阿与匹林片治疗的基础上,其中52例(A组)采用静脉用IVIG1g/(kg.d),69例(B组)采用静脉用IVIG0.4g/(kg.d)。连用2d,比较两组治疗后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预防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急性期症状消失时间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阿司匹林片基础上相对小剂量静脉用IVIG[0.4g/(kg.d)]与大剂量静脉用IVIG(1g/kg)治疗川畸病的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炎症期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48例KD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组(20例),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1g·kg-1·d-1,连用2d,阿司匹林(ASA)30~50mg·kg-1·d-1;激素治疗组(28例),用甲泼尼龙5~10mg·kg-1·d-1,连用3d,IVIG1g·kg-1·d-1,连用2d,ASA30~50mg·kg-1·d-1。对两组炎症控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体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恢复正常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应用甲泼尼龙治疗能缩短病程,并可有效减少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两种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江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6-7626
目的评价两种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K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IVIG0.4 g/(kg.d),连用5 d;B组为IVIG1.0 g/(kg.d),连用2 d;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0 g/(kg.d)连用2 d静脉注射,是一种更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1 g/kg×1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方案与2 g/kg×1次方案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及对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5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分为A(43例)、B(42例)两组。两组均给予IVIG联合口服阿司匹林及对症支持治疗,A组使用1 g/kg×1次方案,B组使用2 g/kg×1次方案。观察并记录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疗7 d后采外周血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mme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出院后3个月检查超声心动图,判定冠脉病变发生情况及程度。结果 A、B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结(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治疗7 d后ESR、PLT、D-dimmer、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冠脉病变发生率(14.0%vs.11.9%)及损害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778;Z=-0.272,P=0.786)。结论IVIG 1 g/kg×1次与2 g/kg×1次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KD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作用相当,IVIG 1g/kg×1次用药方案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应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后,血清趋化素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经心脏内科确诊71例KD患儿,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CAL)分为CAL组(21例)与非CAL组(50例);并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根据IVIG治疗有效性,分为IVIG治疗敏感组(60例)与IVIG治疗无应答组(11例)。检测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趋化素水平,比较分析血清趋化素水平与KD患儿急性期CAL的相关性。结果 CAL组与非CAL组血清趋化素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敏感组治疗后血清趋化素、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IVIG治疗无应答组血清趋化素、CRP水...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9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丙利,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因素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198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41例,其中冠状动脉瘤9例,2例巨瘤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小板、CRP、ESR)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的时间、CRP、ESR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年龄≤1岁和≥6岁KD患儿较1-6岁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结论男性患儿,年龄小于1岁,CRP、ESR明显增高、IVIG治疗开始时间大于7d与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而≥6岁KD患儿与≤1岁患儿一样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 (KD)的疗效 ,以寻求最佳方案的IVIG治疗KD。【方法】对三家医院 5年余收治的KD分别给予 3种不同方案的IVIG加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 4组患儿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方面的差别 ,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IVIG 2g/kg和 1g/kg一次使用的疗效均明显优于IVIG 4 0 0mg/(kg·d)连用 5d的方案 ;而IVIG 2 g/kg和 1g/kg两组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IVIG一次性使用比连用数天更能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续5d。B组(23例)用IVIG2g/(kg·d),单次静脉给药或1g/(kg·d),连用2d。C组为IVIG无反应组(18例),起病10d内给予IVIG2g/(kg·d)(单剂给药)无效,再次应用IVIG2g/(kg·d)无效,再予以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在热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患儿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及热退1周,3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的(CRP)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沉(ESR)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B、C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在冠状动脉并发症方面,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A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6例(19.4%)。其中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为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IVIG 0.4 g/(kg.d)静脉注射,5 d 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IVIG 1.0 g/(kg.d)静脉注射,2 d 1个疗程。2组同时给予阿斯匹林抗凝治疗。观察2组患儿住院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总热程及退热时间,对2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冠状动脉扩张(CAD)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CRP、ESR、WBC、PLT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CRP、E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总热程及退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前后CAD发生情况、CAD恢复正常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种方法静脉注射IVIG治疗川崎病患儿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CAD发生率,并使CAD尽快得到恢复。观察组在发热、CRP、ESR 3项指标的控制效果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快,总热程短,住院时间少。  相似文献   

16.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425例诊断为KD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结果]住院治疗的KD患儿逐年上升,2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KD合并CAL的发生率为36.2%,单因素分析显示热程、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时间、血沉(ESR)、心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CAL有关(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与CAL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是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住的49例非典型KD患儿,分A组(26例)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B组(23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其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病程6~21天时发生CAL例数:A组3例(11.54%),B组9例(39.13%),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CAL例数:A组0例(%),B组5例(21.74%),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典型KD急性期应用IVIG能降低CAL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儿童乙型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儿童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和B组(15例),两组均在抗病毒、地塞米松、20%甘露醇等治疗的基础上予总量相同的IVIG静脉滴注治疗,A组IVIG用法:1g/(kg·d),连用2d;B组IVIG用法:0.4g/(kg·d),连用5d。统计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所需的治疗时间、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观察患儿在使用IVIG中有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所需的时间比较,A组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B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A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VIG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均无出现任何毒副反应。结论IVIG治疗儿童乙型脑炎(尤其急性期时)需要短时间、大剂量冲击治疗方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无其他合并症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7例,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实际分别为43例和5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IVIG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静脉滴注,连用2~3d。结果两组患儿黄疸达到高峰的时间,IVIG组比对照组延长(P〉0.05);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IVIG组高峰期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治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可减少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