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发生较早,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乳腺癌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对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血管生成的研究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找到特异性高的淋巴管标记物来识别淋巴管。直到近几年,  相似文献   

2.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和病理研究已经证实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实体瘤播散的早期事件[1,2]。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认识,因而无法对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具体过程及其转移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  相似文献   

3.
<正>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肿瘤细胞通过其无限制生长、浸润转移、分泌有害细胞因子及不受免疫攻击而使机体致病。在浸润转移过程中,微脉管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往对肿瘤微血管的研究已比较深入,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已成  相似文献   

4.
李永生  余昌俊  李勇 《安徽医药》2010,14(11):1245-1248
肿瘤微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肿瘤细胞的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清楚地辨别出微淋巴管是肿瘤微淋巴管研究的关键;微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肿瘤微淋巴管形成以及通过淋巴管治疗将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这些问题对各方面材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MP9、MMP1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手工制作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澳0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癌组织中MMP9、MMP14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用D2—40标记淋巴管,进行淋巴管计数。结果MMP9、MMP14在乳腺良性病变组和乳腺癌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MMP9、MMP14表达与肿瘤大小、导管癌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乳腺癌周区淋巴管密度(LVD)均值明显高于中心区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的LVD均值,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MMP14表达状况与癌周区LVD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MP9、MMP14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并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沈军  张洪杰  孙保存  赵秀兰 《天津医药》2007,35(6):413-415,I0001
目的:探讨人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A receptor-1,LYVE-1)为淋巴内皮标记物,对照血管标记物CD34和CD105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计数依次获得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癌巢内淋巴管密度、肿瘤间质血管密度及癌巢内血管密度等指标。结果:舌鳞癌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5.66±2.34)与正常舌组织淋巴管密度(3.18±0.88)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间质、癌巢内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及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在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肿瘤间质、癌巢内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密度,以及肿瘤间质淋巴管开放面积等指标各自与颈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肿瘤间质淋巴管密度升高是颈淋巴结转移首位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细胞的播散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病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是其播散的早期事件,但在判定其是通过肿瘤内部或瘤周新生的淋巴管播散的,还是通过侵袭肿瘤周围原有的淋巴管转移的还是比较困难的,随着各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相继被发现,检测乳腺癌中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浸润,探讨乳腺癌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现就乳腺癌淋巴转移与微淋巴管的成的关系的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朱正志  王圣应 《淮海医药》2008,26(2):183-185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一直未阐明。近来研究发现淋巴管生成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治疗手段成为甲状腺癌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王婉钢  朱秀华  程刚英 《中国药师》2010,13(7):1038-1041
肿瘤的侵润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鉴于发现肿瘤时多已经发生转移与扩散,抑制已经扩散和转移癌细胞的存活与增殖是治疗癌症有效的方法。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中,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血管新生是指从已存在的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脉管系统的过程…。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确调节,而在病理状态下,尤其在肿瘤中,它呈现持续、失控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中新生淋巴管的肿瘤微淋巴管构筑表型(T-MAP)的特点及肿瘤微淋巴管构筑表犁异质性(T-MAPH).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D240及淋巴管基底膜层黏连蛋白Laminin对48例正常胃黏膜和56例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合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结果:胃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为27.67±18.3,正常胃组织淋巴管密度9.90±3.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中心淋巴管增生与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胃组织位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管基底膜中Laminin呈强阳性表达且为完整、均匀的连续线性着色,而胃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Laminin着色浅,基底膜不完整、薄、碎片状或缺损甚至缺如.结论:胃癌中新生的淋巴管具有T-MAP.随着肿瘤演进,瘤细胞异质性增加,T-MAP也会随之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反之,T-MAPH也可影响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肿块VEGF-C表达水平与淋巴道转移MRI影像的关系。方法:搜集各50例病理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标本(NPC组)和慢性鼻咽炎症的组织标本(对照组),标本行VEGF-C、VEGFR-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C表达与VEGFR-3阳性淋巴管计数(LVC)及早期淋巴道转移MRI影像的关系。结果:NPC组VEGF-C阳性率、LVC(VEGFR-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道转移MRI影像表现为淋巴管引流区T2WI高信号和颈部淋巴结肿大。NPC组MRI显示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96.9%vs.33.3%,P0.01)。结论:鼻咽癌组织存在VEGFC、VEGFR-3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CT影像的关系。方法搜集42例胸腔镜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标本(肺癌组)和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对照组),术前常规CT扫描,术后对标本行VEGF—C、VEGFR-3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组VEGF—C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的差异,分析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CT影像的关系。结果NSCLC组VEGF—C阳性率(69.0%vs5.0%,P〈0.01)、LVD水平(11.67±2.93vs 3.81±1.39,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CT影像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90%VS31.8%,P〈0.01)。结论肺癌组织存在VEGF—C的高表达,后者可能通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15.
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实体瘤播散的早期事件,而肿瘤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肿瘤转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LEC)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以及LEC体外培养平台的建立,淋巴管系统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行为越来越明确,本文就LEC的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以及它的体外培养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胃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水平,评估其作为诊断和预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70例胃癌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为(1586.04±315.13)pg/m 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68.33±82.43)pg/mL(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为(1802.80±182.45)pg/m 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187.50±211.42)pg/mL(P〈0.01);按照有无脉管浸润分组,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无浸润组(P〈0.01);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血清VEGF-C水平高于1423.20 pg/m 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78.95%和72.22%。结论血清VEGF-C水平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指标,为胃癌患者术前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和临床分期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唐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51-453
<正>目前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然而治疗恶性肿瘤的难点就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血道及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转移途径和复发的根源。因此恶性肿瘤的血道和淋巴道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对各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也常涉及肿瘤淋巴管、血管生成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尽管早在1863年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瘤方     
《家庭医药》2008,(1):I0063
验方复方健脾术苓汤方药:苍术、白术、赤苓、猪苓、泽泻、陈皮、淮山药、扁豆衣、炒慧仁、萹蓄、萆薢、六一散各9克(包)。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功效:健脾理湿。主治: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9.
我院近年来收治 3例胃癌伴癌性淋巴管炎病人 ,年龄均小于 30岁 ,现将其诊疗经过报告如下。例 1:女 ,30岁。以“进行性气促 3个月”为主诉入院 ,伴干咯无痰、无咯血 ,诉心悸、腹胀、消瘦。体检 :消瘦外观 ,神志清楚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口唇稍紫绀 ,气管居中 ,胸廓无畸形 ,呼吸促 32 /min ,双肺呼吸音低 ,双下肺均闻及散在剥裂音。胸片示双中下肺纹理增粗并呈网状。血气分析氧分压 73mmHg ,二氧化碳分压 30mmHg。初步诊断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入院后给予氧疗及支持治疗 ,病情无明显好转 ,行支气管镜检 ,病理报告 :转移性腺癌组织可能。即…  相似文献   

20.
李岩  戚麟  李磊 《医药论坛杂志》2011,(10):129-130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VEGF-C的表达和LMVD的变化.方法 选取浸润性宫颈鳞癌化疗前宫颈活检组织及化疗后手术的标本蜡块72份(36对),测定其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组织标本中VEGF-C的表达水平及LMVD的变化,对两者在NACT前后的变化及NACT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宫颈鳞癌NACT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