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科手术患者由于严重创伤及大量出血常需大量快速输血,此时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心脏过度负荷、凝血障碍、低血钾、低体温等.本文就上述一些问题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例手术期大量快速输血的患者进行观察,男16例,女4例;年龄20~60岁.骨科4例,脑外科5例,胸外科6例,妇科3例,腹部外科肝脾破裂2例;术中最少输血量3000ml,最多输血量7000ml.大量快速输血的判断标准:输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的0.5倍或1小时内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血容量的1/2.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量输血对急诊外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需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92例,根据患者输血量分为A组(48例)和B组(44例),其中A组为需要大量输血治疗,B组为非大量输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红细胞(RBC)输注指征,观察输注后效果及不同输血量与转归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我院122例接受RBC输注的ICU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每次输血的指征,输注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按RBC输注量多少分为3组(输血量<10 U为少量输血组,10~20 U为中量输血组,>20 U为大量输血组),分别比较各组年龄、平均住院日及转归.结果:约一半输血无明显适应症,不同输血量的患者,转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患者输血量过多,血红蛋白提升过高.结论:ICU患者接受了大量RBC输注,一半输血无明显适应症,严格执行输血指南和加强临床医师教育培训可有效节约血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自体输血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使用优势较为突出,从而有效缓解临床血液资源紧缺问题.本次研究对近年来自体输血方式的若干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深入探讨自体输血的类型及应用优势,以期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移植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对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肝移植患者,比较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输血和未输血患者TEG指标,如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角度(α)、最大振幅(MA)和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在52例患者中,无肝前期输血率为17.3%,无肝期输血率为86.5%,新肝期输血率为75.0%(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APTT为(74.4±7.2)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66.9±8.1)s,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PT和TT分别为(30.4±5.4)s和(30.2±3.6)s,显著长于未输血患者【分别为(26.1±4.6)s和(27.0±4.2)s,P<0.05】,无肝期输血与未输血患者APTT、PT、TT和Fi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肝前期输血患者K值为(7.6±1.8)min,显著长于未输血者【(6.0±2.0)min,P<0.05】,无肝期输血患者R、K和α分别为(26.4±5.5)min、(15.3±2.8)min和(15.8±4.4)°,未输血者分别为(21.8±4.3)min、(12.0±3.9)min和(19.5±3.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肝期输血患者α和MA分别为(20.3±4.1)°和(34.4±5.8)mm,未输血者分别为(23.8±3.5)°和(39.0±4.5)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前期20例大量输血患者APTT为(77.3±6.8)s,显著长于32例未大量输血患者的【(70.4±7.9)s,P<0.05】,无肝前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8.0±1.7)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7.1±1.4)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R值为(29.3±5.2)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3.6±4.7)min,P<0.05】,无肝期大量输血患者K值为(16.8±3.1)min,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3.7±2.8)min,P<0.05】,无肝期α为(15.2±3.6)°,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18.4±4.4)°,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TT水平为(31.5±3.0)s,显著长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8.2±3.3)s,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MA水平为(32.8±5.5)mm,显著短于未大量输血患者【(38.7±4.3)mm,P<0.05】,新肝期大量输血患者α为(19.8±3.7)°,显著小于未大量输血患者【(22.4±3.1)°,P<0.05】。结论 对于肝移植患者及时动态地监测TEG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判断凝血功能变化,指导合理地输血,各指标的意义还需要认真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所谓大量输血,一般指成人在24小时内输血2,500毫升以上。鉴于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在临床急症中并非罕见,兹分述如下。一、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出血1.凝血因子缺乏:在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养液(ACD)的储存血内,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ⅧⅨⅩⅪ等很快减少,如Ⅷ因子在储存最初5天丢失40%活性,到11天时则50%灭活,一般认为其储存半衰期为4~12天。2.血小板减少:4℃储存血(ACD)  相似文献   

7.
袁杰  石天  罗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3-5044
库存血液与新鲜血液比较,许多成分发生了变化,使用CPD血液保存液2℃~6℃保存的血液有效期为21 d,有效红细胞仅占输注红细胞的80%,保存时间越长,血液pH、K、Na、Cl、氨及乳酸变化越明显[1],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呈退化状态,大量输血后,有可能出现内环境的紊乱情况,本文拟观察老年患者输血前、中、后生化指标及血气结果变化,旨在研究大量输血对老年患者生化指标及血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红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复杂的抗原成分,由于多次输血、妊娠或组织器官移植等异体抗原刺激下产生不规则抗体,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规则抗体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2%[1],输血是临床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患者输入红细胞后,其免疫系统可对外源性红细胞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同种抗体,因此,输血前对患者进行AB...  相似文献   

9.
大量成分输血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策略(DCS)不同阶段大量成分输血治疗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CS治疗的不同阶段给予大量成分输血的21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患者伤后24h内DCS3个阶段平均输血8158ml,其中自红细胞悬浮液17u,血小板16U,去自冰冻新鲜血浆2308ml。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Hb接近正常水平,可耐受后期精确性手术。结论在采用DCS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中,不同阶段给予大量成分输血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不可替代性,严重出血性患者由于失血量较大,病情较复杂,必需进行大量输血[1]。大量输血常用于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情况,可迅速纠正失血过多和严重贫血,在失血性手术患者的救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但短期大量输入库存血液常出现电解质紊乱,而且患者会存在血液的稀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严重创伤失血且需输血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给氧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首先给予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患者血液容量,防止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对照组给予一般输血,观察组给予大量输血。比较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输血前、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凝血功能变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和病死情况。结果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较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较输血前PT、TT、APTT水平显著升高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 PT、T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大量输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单纯OPCAB治疗的1 257例患者,根据输血情况分为输血组603例,其中少量输血(≤4 U)471例、大量输血(4 U)132例,未输血组6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及大量输血相关的因素。结果: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比例为47.97%(603/1 257)。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慢性心力衰竭、术前静脉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和硝酸酯类药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0.902,95%CI:0.867~0.937,P0.001)、女性(OR=1.562,95%CI:1.344~1.817,P0.001)、年龄(OR=1.025,95%CI:1.007~1.044,P=0.008)、术前静脉应用儿茶酚胺类药物(OR=9.051,95%CI:1.037~78.979,P=0.046)和硝酸酯类药物(OR=1.359,95%CI:1.057~1.747,P=0.017)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75,95%CI:0.819~0.935,P0.001)、年龄(OR=1.031,95%CI:1.005~1.059,P=0.021)、术前静脉应用硝酸酯脂类药物(OR=1.771,95%CI:1.175~2.669,P=0.006)和儿茶酚胺类药物(OR=11.381,95%CI:2.050~63.193,P=0.005)与大量输血独立相关。结论:年龄、女性、低BMI、术前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儿茶酚胺类药物是OPCAB围术期红细胞输血危险因素;除女性因素,其余均与大量输血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输血肺结核患者临床用血特点,为临床肺结核治疗用血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2年4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334例输血肺结核患者输注血液成分品种、数量等情况,按照性别、年龄以及输注悬浮红细胞量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对血液成分的使用情况、影响输血的因素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34例输血肺结核患者中,男性占72.46%,女性占27.54%;各年龄段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年组47.91%、老年组27.54%、青年组23.95%、青少年组0.60%。大量输血组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比例(65.38%)>非大量输血组(42.21%),病死率(42.31%)高于非大量输血组(19.16%)(P均<0.05)。输血肺结核患者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红细胞(48.40%)、血浆(27.60%)、血小板(23.99%)。输血肺结核患者血小板输注比例(23.99%)>同期我院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比例(8.99%)(P<0.05)。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患者贫血情况、血小板水平的监测,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成分,提高输血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既往认为有效的容量复苏包括足量输血是大出血患者必选的急救措施。近年来,随着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提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消化道出血患者限制性输血的概念逐渐形成。限制性输血策略能以较少的输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水平,又可避免大量输血和补液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本文就消化道出血与限制性输血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性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8-2014-07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9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均2 000ml。将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FFP的输血患者设为FFP组,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量输血后,2组PT、APT和TT均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PT、APTT、TT均较FFP组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FFP组。结论:大量输血患者预防性早期输注FFP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血钾的影响及高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03-2015-05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03例,排除挤压伤患者。将进行大量输血(外伤后24h内红细胞输注10U且保存时间20d)的107例患者设为大量输血组,对照组为同一时期未输血的严重创伤患者96例。入院时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估并记录性别、年龄、创伤方式等一般资料。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2h血钾,术前、术后12h动脉血pH,术前肌酐,术后12h血糖进行水平测定。对高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创伤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量输血组术后高钾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量输血与术后高钾血症无明显相关性(95%CI:0.040~5.286;OR=0.62;P0.05),而术前高血钾和术后pH值降低是高钾血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大量输血治疗并未直接导致高血钾的发生,但仍有一定的高钾血症发生率,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仍需动态监测血钾的变化,以降低高血钾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对中老年外伤急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由于外伤所致的急性失血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大量输注全血。观察组患者给予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比较输血前后两组血小板(PLT)和凝血4项水平的差异。观察输血后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后,两组患者的HGB、HCT、PLT和凝血4项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观察组的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低于对照组21.3%(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能够使中老年外伤急性失血患者的血容量迅速增加,更加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凝血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8例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包括年龄、贫血、血细胞比容低、低蛋白血症、药物、大量输血、低氧血症、血源、酗酒等。结论:针对相关因素的综合预防及处理是老年患者输血后精神障碍重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输血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把输血科和临床输血工作信息联系起来,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方法:应用以往输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采用输血新技术,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科学、合理地利用血资源,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外科等手术大量开展,因同种异体输血感染病毒的危险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保护受血者的身体健康,防止艾滋病病毒(HIV)经输血的传播,了解医院患者HIV是术前还是术后、输血前还是输血后感染。从1999年开始,医院对所有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抗HIV初筛,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