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部位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近年来采取股静脉置管和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26例,观察两种深静脉置管导管的留置时间、血流量、导管相关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Kt/V)值。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的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其相关并发症低于股静脉置管。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理想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的影响。方法需经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传统操作组(保持头偏向手术侧体位)270例和超声阻断组(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270例。观察2组患者在首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超声阻断组较传统操作组明显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且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可提高 PICC 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异位率并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血透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方法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植入方法,为16例老年血透患者施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永久管组)。在血流量、透析充分性、发热率、心功能影响等方面,与16例内瘘组进行比较。结果永久管组16倒手术均成功,在血流量、透析充分性、发热率等方面,与内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明显小于内瘘组。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管是安全、有效、方便的方法,尤其适合于血管条件差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静脉置管与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在血透中的效果。方法对54例股静脉置管及44例直接动、静脉穿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方法在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静脉压以及血路通道相关并发症。结果股静脉置管组透析中的血流量明显较高(P〈0.01),静脉压明显较低(P〈0.001),其中15.4%出现导管感染,5.8%出现导管堵塞。动、静脉组有51.3%出现血肿,7.7%出现动脉瘤。结论股静脉置管血流量明显增加,达到充分透析效果,并可反复使用,减少血管损伤和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疼痛,是方便、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8.
张寅  杜萍  陈露  韩鹏  周峥  姚永忠 《安徽医药》2019,40(5):558-56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的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75例不同入路植入TIVAP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71例经右侧颈内静脉植入,B组29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C组37例经左侧颈内静脉植入,D组38例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通过术中记录的置管长度及术后当日胸片判读计算TIVAP理想置管长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组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的相关关系。结果 A组和B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Y)与身高(X)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63、0.845,P<0.05),回归方程如下:A组Y=0.09X-0.57(R2=0.132),B组Y=0.14X-5.72(R2=0.715)。C组和D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身高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推荐经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行TIVAP植入,通过身高的回归方程计算理想置管长度,可以提高导管头端理想位置的到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将124例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股静脉置管组76例,颈内静脉置管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并发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Kt/v分别为(41.81±10.96)d、(17.17±4.83)次、(230.94±20.33)mL/min及1.48±0.16,显著高于股静脉置管组的(27.09±9.77)d、(10.46±4.13)次、(215.46±28.07)mL/min及1.18±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静脉置管组感染、栓塞及穿刺并发症分别为34.2%、26.3%及18.4%,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的8.3%、6.3%及10.4%。结论对比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为理想的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护理中不同置管部位的连接方式对其血糖值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5例,根据其置管情况分为A组(长期颈内静脉置管)42例、B组(临时颈内静脉置管)42例和C组(临时股静脉置管)41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研究,正向连接与反向连接以血液透析患者导管动静脉端及血管通路的动静脉端连接方式来确定,每位患者均进行正接和反接各一次.透析2h后于患者手指端及体外环管动脉端采血检测血糖.结果 三组患者正向连接血透时,其手指端和动脉端所测的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反向连接血透中,C组动脉端所测的血糖值仅为(5.26±2.68) mmol/L,显著低于手指端的(8.12±3.15) mmol/L (P<0.01).在置管感染方面,三组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C组最高,为29.27%,A组次之,B组最低.结论 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护理中,无论是正向连接还是反向连接,长期颈内静脉置管和临时颈内静脉置管所测的血糖值准确性较高,但在安全性方面却以临时颈内静脉置管最高.而在临时股静脉置管反向连接时,应从患者体外环管动脉端进行采血才能获得准确的血糖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长期留置导管在疑难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60例行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30例)采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透析,对照组(30例)采用内瘘透析,对比分析透析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通路使用时间、最大血流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EPO的使用剂量、尿素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留置导管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的充分性等方面与内瘘相似,虽然感染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内瘘疗法,但是其仍可为无法进行内瘘患者提供充分的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透析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住院或门诊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长期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导管的患者,临时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临时性双腔导管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导管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比较不同导管留置类型的治疗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长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短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导管有导管血流量较大、留置时间较长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再配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和细致的护理后,可增加导管使用寿命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该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林柳  刘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3):2852-2855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在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总结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经验教训.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共190例,比较上述三种置管方法的置管操作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功能不全、局部静脉梗阻、感染及导管脱落等远期并发症.结果 三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相当,颈内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少,留置时间最长,血流最稳定,但是出口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局部换药和应用静脉抗生素,其预后较好.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是建立血透临时通路的较好选择,但是应该注意预防出口感染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于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置管(带涤纶套),并且长期留置,观察患者置管后3个月内有无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同时计算置管后3个月内的初级通畅率.将患者分为A(通畅)、B(不通畅)两组,并记录置管时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检测[结果]与血液学、生化学等检测指标.待达到干体重同时行规律透析后,记录两组患者3次透析时的血流量、超滤量、管路静脉压和CVP;对比组间差异,找出影响导管初级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置管后3个月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9例(B组),出现时间最早为置管后第17天,最晚为第89天;余下的41例患者(A组)置管后3个月内均血流通畅,导管初级通畅率为82%.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 0.05);相对于B组,A组患者Hct、Hb较低,APTT、透析前的CVP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两组患者Alb、LDL-C、TG、TC、PT、Plt、透析后的CVP、超滤量、管路静脉压、血压、透析中的血流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中心静脉长期导管,置管后3个月内出现功能不良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过高的Hct、Hb与过低的APTT、透析前CVP.  相似文献   

16.
孙本贵  黄婷  李贺 《安徽医药》2011,15(12):1564-1566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8月该院肾内科213例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病例,其中股静脉置管149例(右135例,左14例),颈内静脉置管61例(右59例,左2例),右颈外静脉置管2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分析不同深静脉置管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结果误穿动脉12例(5.63%),皮下血肿1例(0.47%),穿刺部位渗血6例(2.82%),导管意外脱落2例(0.94%),导管栓塞15例(7.04%),导管相关感染17例(7.98%),血流量不足(血流<160 ml·min-1)24例(11.27%)。带管时间5~378 d。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能为血液净化治疗建立血管通路提供一种快捷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方式多样,并发症低且可防治,血流量能稳定提供,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端坐位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治疗采取PICC置管且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复位者104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平卧位复位;观察组患者选择端坐位复位。结果观察组患者复位的成功率为98.08%(51/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23%(4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坐位对PICC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复位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途径行BD留置针置管输注艾易舒(斑蝥钠维生素B6注射液)后对血管的影响,从而有利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静脉炎带来的痛苦。方法将76例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颈外静脉BD留置针穿刺置管组(33)例和前臂静脉BD留置针穿刺置管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艾易舒的输注速度、静脉炎的发生、BD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艾易舒的输注速度有差异(P<0.05),颈外组与前臂组发生静脉炎及BD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外静脉置管输注艾易舒优于前臂静脉置管,对要求较长时间输注艾易舒的患者,建议首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超在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30例颈内静脉置管后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彩超诊断和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三个出凝血指标,分析颈内静脉内血栓的部位及大小演变。按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成血栓组与对照组,并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结果 130例肿瘤患者中,86例(66%)颈内静脉内形成中等回声的团块样血栓;血栓位于静脉内的前壁、后壁、静脉瓣处,共有96处血栓。不同部位血栓的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组与对照组间三个凝血参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在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