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该组66例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2例(93.9%),误穿动脉3例(4.55%)、穿刺置管失败仅1例(1.52%),无气胸、空气栓塞、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护理方便、并发症少、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患者左侧颈内静脉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情况.方法: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A组、B组,考察2组间相应参数的区别,观察透析早期泵控血流量与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B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1.5±21.6)、(235.2±4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导管动静脉端所处位置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存在相关性(r=0.302,P=0.017).结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导管的患者早期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导管末端位置并不是早期导管功能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减少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超定位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21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建立透析通路,其中98例行超声定位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20例行盲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结果 超声定位穿刺组全部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 00.0%,其中1次穿刺成功92例(93.9%),2次穿刺成功6例(6.1%);盲目穿刺组中穿刺成功105例,成功率为87.5%,其中1次穿刺成功94例(78.3%),2次穿刺成功11例(9.2%);超声定位穿刺组穿刺成功率、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目穿刺组,穿刺失败率及误伤颈动脉率低于盲目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定位后,可以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穿刺安全、可靠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基层医院以及刚刚开展深静脉置管的血透室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由于糖尿病和老年血透患者日益增多,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失败,无法保证透析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颈内静脉插管是近几年的新趋势,深静脉永久性导管材料的优化,生物相容性好,已被大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颈内静脉置管并发颈内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采用溶栓、抗凝治疗,并实施严密的临床观察和细致的护理。结果 10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后,在血管多普勒彩超下显示,颈内静脉再通或部分再通6例;血栓肌化,侧支循环建立4例。结论全面、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处理和避免并发症产生,促进肿瘤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评价套管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4年2~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患儿分为A组(n=35)及B组(n=30)。两组均行经皮右侧颈前路入路,A组用套管针作为诱导穿刺,B组使用传统金属硬诱导针进行穿刺。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5.71%(30/35),总置管成功率为97.14%(34/3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3.33%(19/30),总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30)。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 6,P<0.05);但两组总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0 5,P>0.05)。A、B组分别发生置管困难4、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引导针滑脱4例,A组无引导针滑脱发生。两组均无气胸、血胸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套管针替代金属诱导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尽快开放深静脉用药,可供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8.
近4年来对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法行血液透析(HD),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3~73岁,均为CRF患者。1.2 置管:均采用Quinton双腔管(11.5×19.5cm),置于右侧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0.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术60例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方法对60例颈内静脉置管术血液净化患者,采用心理护理,预防感染、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颈内静脉置管均插管成功,血流量均达到150~300ml/min,留置时间10~100d,平均天数达51d。其中2例局部皮肤红肿行换药、药物抗炎等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导管动脉侧栓塞,经尿激酶冲管通畅后未发生栓塞,56例留置导管患者无并发症,均完成了有效的血液净化治疗后拔管。结论颈内静脉是最常用、安全和有效的临时血管通路,科学的护理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郑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6):863-865
目的探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透析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从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0例血液透析住院或门诊患者被分为两组,其中长期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长期双腔导管的患者,临时组为25例采用深静脉留置临时性双腔导管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导管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比较不同导管留置类型的治疗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长期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短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导管有导管血流量较大、留置时间较长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再配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和细致的护理后,可增加导管使用寿命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该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探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后的应用效果及维护。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4月长期留置导管术的65例血液净化患者,术前均行颈内静脉B超,颈内静脉在7 mm以上入组。入组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并置入Cuff管,右侧60例,左侧5例。留置双腔导管通过撕脱鞘或引导导丝送入颈内静脉血管。结果 65例患者中,置管总成功率为94%,留置导管最长时间达22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10.5个月。手术1周内常见并发症:导管由撕脱鞘送入组隧道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导管位置功能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直接由导丝送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胸、血气胸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可能与导管的置入方式无关。结论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满意的透析效果,使用时间长,形成血栓及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不能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家庭护理的现状,为护士开展静脉留置针家庭护理与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观察、访谈等方法,对523例门诊静脉留置针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置针患儿的家庭护理状况,99.4%家属接受留置针静脉滴注及留置针价格、80.5%使用前理解并知晓留置针的护理、40.5%家属对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满意、39.6%留置针被患儿抓扯、36.9%家属满意护士对留置针并发症的处理、23.3%家属认为留置针适宜家庭护理、99.0%家属担心脱针。留置针并发症中,渗漏占14.3%、堵管占6.1%、脱管占7.3%、红肿占12.2%、静脉炎占0.3%。结论目前,门诊静脉滴注患儿留置针家庭护理现状不理想,护士应加强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以及系统的健康教育,保证留置针家庭护理安全性,有效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自制一根用于将直型静脉留置针金属针芯尾部与神经刺激器负极连接的导线。选择60例臂丛神经阻麻醉下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留置针组和神经刺激器专用针组,每组30例,均采用肌间沟人路穿刺。记录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用于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证用牛颈静脉制备抗栓、抗钙化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用EX-313交联牛颈静脉带瓣胶原管道并用肝素处理其内壁,裁成带单瓣的补片,用其扩大7条犬的肺动脉,同时建立用戊二醛制成的补片扩大肺动脉对照模型。在6个月内观察补片的抗栓、抗钙化、内皮化及组织重构的情况。结果在抗栓、抗钙化、内皮化及组织重构方面EX-313及肝素处理的牛颈静脉明显优于戊二醛处理者。结论经亲水性交联剂EX-313及肝素处理内壁的牛颈静脉有可能成为制作重建右心流出道的基本材料,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它也可能成为组织工程带瓣管道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B超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术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囊肿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确定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38例肾囊肿经B超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后3、6、12个月随访,治愈率为89.13%、94.20%、98.55%,有效率为100%。结论:B超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方法简单,疗效确切,设备要求低,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是肾囊肿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减轻患儿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轻护士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方法评估患儿的合作程度、病情及血管情况,若患儿静脉滴注时间大于3 d可考虑使用留置针。应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优点及回家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后方可应用静脉留置针。结果静脉留置针在门诊静脉滴注室的应用解决了护士穿刺难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为静脉用药提供了方便。结论在儿科门诊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保护患儿血管,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入院治疗的189例接受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细菌培养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9例患者中80例检出病原菌80株,其中男29例,占36.25%;女51例,占63.75%;189例患者中大于或等于50岁者87例,其中发生尿路感染62例,占71.26%;50岁以下者102例,其中发生尿路感染18例,占17.65%.两个年龄段患者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应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以有效降低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