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考察双侧和单侧配戴人工耳蜗对儿童听觉识别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通过实验法在安静环境下使用听觉评估导航系统对幼儿的双耳和单耳进行测试。识别材料主要选择韵母识别、声母识别、单音节词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言语信号的强度为70dB SPL。通过观察法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双耳和单耳的表现,考察双耳与单耳在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声调识别和双音节词识别方面,该儿童识别率都达到100%。在韵母方面,双侧略好于单侧。在声母识别和短句识别方面,双侧人工耳蜗的语音识别率远高于单侧。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双侧配戴人工耳蜗比单侧的言语识别率.听觉定向都要好。结论双侧人工耳蜗提高了患者的言语识别率,尤其体现在声母识别和短句识别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汉语普通话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及汉语声调的识别效果,探索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双耳听觉产生的机制及对言语识别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6人,自制问卷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评估他们的主观听觉状况。首先测试受试者在使用双侧人工耳蜗(BCI)、单独使用一侧人工耳蜗(RCI/LCI)的听阈,随后测试他们在BCI和RCI/LCI两种听觉模式下的七音节短句、双音节词、声调、韵母、声母识别率,测试背景环境包括安静环境和嘈杂语噪声环境,言语信号强度为65dB SPL,固定信噪比为+10 dB SPL。随后将BCI和RCI/LCI两种听觉模式下的识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除噪声状态下韵母识别测试中其余测试结果均为BCI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于RCI/LCI。结论对于符合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证标准的患者而言,双侧植入人工耳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短句、双字词、声母、韵母及声调的识别率,降低其声场听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29例极重度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声母、韵母、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识别能力的评估,研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的听觉康复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患者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双音节词识别率,用各分项评估结果的均值代表总体听觉能力,进而研究康复时间、植入年龄、术前配戴助听器经验及性别对听觉能力的影响。结果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听觉能力各分项得分逐渐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低龄组与大龄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男、女组之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助听器组与未配戴助听器组间总体听觉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提高语前聋患者的听觉能力。植入时间越长,听觉康复效果越好。植入时年龄越小,术后听觉能力进步越快。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能力仍能获得一定的改善。术前短时间配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语前聋患者术后听觉能力康复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人工耳蜗儿童和配戴助听器儿童在语音识别、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期为助听器及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5名听障儿童,其中助听器组25名,人工耳蜗组30名;采用听觉语言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评估;利用SPSS 16.0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障儿童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505,P=0.001);助听器组韵母识别率显著高于声母识别率(t=3.672,P=0.001);人工耳蜗组韵母识别率与声母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t=1.517,P=0.135);人工耳蜗组的声母识别显著高于助听器组(t=3.508,P=0.01);两组儿童的韵母识别、双音节词声调识别及语音清晰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的语音清晰度变异系数均大于20%,离散程度较大。结论听障儿童的康复教学应重视声母识别训练,同时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年龄段经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经过开机一段时间后声调识别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9例已经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语前聋儿童,按植入时年龄分为2组,即A组:3.0~4.5岁,B组:5.0~6.5岁,植入后平均开机时间为1.5~2.0年。采用聋康系统的《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中主要反映声调识别的相应评估内容进行封闭项测试。结果:A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63.00±16.75)%,双音节声调识别率为(75.60±11.18)%,单音节词识别率为(72.38±11.39)%。B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49.46±13.91)%,双音节声调识别为(64.71±9.64)%,单音节词识别率为(55.71±8.59)%。所有正确识别率结果均大于机会水平。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年龄组患儿有关声调识别的三项测试内容,低年龄组患儿均好于高年龄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语前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儿童,植入时年龄仍是影响植入后声调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更能反映汉语声、韵、调特点的单音节词中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植入年龄是术后汉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多通道人工耳蜗在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通过对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和青少年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评估,探讨我国儿童在使用人工耳蜗后的听力和言语能力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25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参与本组测试。选用《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方法》作为测试材料,分别进行声音,言语声和环境声的辨别,数词,单字词,双字词,3字词,韵母,声母,声调,封闭项列短句的识别,开放项列字词和开放项列短句识别,语言清晰度,模仿句长,  相似文献   

7.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633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及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听觉能力评估方案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及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等6项.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儿童听觉康复评估结果,自变量为儿童的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听觉能力显著提高(P<0.001),其变异系数越来越小,2岁年龄组康复12个月评估时的CV系数为0.25,其余各年龄段的CV系数均小于0.2.听觉评估时间和儿童的年龄对听觉能力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段越小的儿童进步幅度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性别对听觉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随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年龄越小提高幅度越大.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听觉能力才相对稳定,2岁年龄组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轻度耳蜗结构畸形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听觉及言语识别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14例(年龄2.5~7.5岁,人工耳蜗植入年龄4.71±1.94岁)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伴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组,另选择临床资料相匹配的耳蜗结构正常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4例(年龄2.5~7.5岁,人工耳蜗植入年龄4.68±1.80岁)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单耳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12个月分别进行声场助听听阈(0.5~4.0 kHz)、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MAIS)、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cal auditory performance criteria,CAP)以及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cale,SIR)评估,并进行言语识别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声响识别、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单音节词识别、双音节词识别、三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评估。结果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组及对照组术后12个月声场助听平均听阈(分别为36.88±5.73、35.36±6.29 dB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AIS得分率(分别为87.85%±8.01%、87.85%±9.75%)、CAP评分(分别平均为7级和6.5级)、SIR评分(分别平均为5级和4.5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八项言语识别能力评估的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语前聋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发展水平与非综合征型先天性聋患儿相当。  相似文献   

9.
多通道人工耳蜗在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和青少年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评估 ,探讨我国儿童在使用人工耳蜗后的听力和言语能力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2 5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参与本组测试。选用《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方法》作为测试材料 ,分别进行声音、言语声和环境声的辨别 ,数词、单字词、双字词、3字词、韵母、声母、声调、封闭项列短句的识别 ,开放项列字词和开放项列短句识别 ,语言清晰度 ,模仿句长 ,听话识图和看图说话等方面测试。结果 受试者术后均能感知到声音 ,辨别不同类别的声音。封闭项列测试结果全部大于机会水平 ,正确识别率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增加 ,随植入时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术后约半年显现开放项列识别能力 ,使用人工耳蜗后对患儿的言语发育具有较大帮助。结论 尽早对语前聋患儿植入人工耳蜗及进行术后康复 ,以达改善听力 ,提高语言能力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估健听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修订听障儿童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的评估标准。方法采用听觉语言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分别对300名健听儿童进行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标准进行修订。结果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岁1个月~2岁12个月健听儿童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都低于90%,3岁以上健听儿童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率均≥90%。结论①制定了2岁听障儿童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评估标准。②对于3岁及以上各年龄段听障儿童可以用实际测试得分代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短句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根据儿童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言语发育水平为其提供循序渐进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方法训练素材由易到难进行设计,按照汉语语音学规律分为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和辅音辨别四个难度不同的部分.结果系统词表包括练习、筛选测试及训练三部分,共21张,其中练习词表1张,筛选测试词表4张,训练词表16张.结论系统素材编制遵从汉语语音学规律,同时依据儿童听力言语发育水平及听力损失水平进行,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及训练水平的患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音乐教育对3~4岁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 将40名3~4岁语前聋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在5个月内,实验组持续参加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音乐教育课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康复教育.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测试表>测试两组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听觉能力和言语能力.结果 ①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测试总分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②在听觉能力测试中,实验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包括声母识别率(t=-4.736,P<0.01)、韵母识别率(t=-3.603,P<0.01)、双音节识别率(t=-3.432,P<0.01)、短句识别率(t=-4.228,P<0.01)、总分(t=-5.067,P<0.01).对照组只在声母识别率(t=-2.877,P<0.05)、韵母识别率(t=-2.779,P<0.05)及总分(t=-2.393,P<0.05)3项上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③在言语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后测成绩均显著高于其前测成绩,且实验组在主题对话部分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2.076,P<0.05).结论 音乐教育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康复方式,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病患者普通话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单音节识别测试的错误模式,总结AN患者在言语识别障碍方面的特点,探讨单音节言语识别测试对于AN诊断的作用.方法 AN患者16例,共32耳;根据听力图曲线分为两个亚组:上升型听力组(15耳)和非上升型听力组(17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22例(共32耳)作为对照组.使用自行编制的言语测试材料在较高的测试强度下进行单侧单音节识别测试,记录每个测试耳的单音节识别得分和错误模式.错误模式分为8种:仅声母错、仅韵母错、仅声调错、声母错+韵母错、声母错+声调错、韵母错+声调错、声韵调全错、无反应.结果 AN患者单音节总体识别得分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P<0.001).上升型听力的AN患者其单音节识别率、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与对照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上升型听力的AN患者单音节识别率、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均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P值均<0.001).AN患者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涉及声调识别的错误所占比例较大.上升型听力AN患者单音节识别率和声母、韵母、声调识别率均高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P值均<0.001).上升型听力AN患者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的单音节识别错误模式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者涉及声调和韵母的识别错误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普通话四声识别能力差是AN患者区别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上升型听力AN患者与非上升型听力AN患者在单音节识别率、韵母和声调错误所占比例等方面存在特征性差异.心理物理测试对AN的诊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CI)植入患者术后普通话单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的识别能力差异,对比单双侧植入和植入时长对单音节识别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和双侧CI患者共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平均年龄(23.45±16.30)岁,CI植入时长(2.81±2.41)年。使用信度效度经已认证的单音节识别测试材料进行测试,记录每个患者声母、韵母、声调和总体的识别率得分情况。结果共获得70个测试结果:CI患者对声母、韵母和单音节总识别率均低于声调识别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3;P=0.000 3;P=0.030 3)。对单音节总识别率超过50%的CI患者,声调识别率相比声母、韵母、单音节识别率显著性增高(P<0.005)。对于总识别率小于50%的患者,虽然声韵母识别率均低于声调识别率,但仅有韵母和声调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 9)。单双侧CI患者声调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佩戴时长与单音节识别的相关性较弱。结论CI患者的声调识别效果较单音节以及声母和韵母更具有优势,声调识别会在使用CI一定时间后趋于较高水平。植入侧别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言语清晰度的差异,为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昭鸣一韩知娟词表为测试材料,分别测试3~5岁听障儿童114名和健听儿童36名的言语清晰度得分,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障儿童在3~5岁3个年龄段的言语清晰度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③两组儿童声母清晰度和韵母清晰度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声调清晰度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明显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声母和韵母的差异最为突出,应重视对听障儿童的言语清晰度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听力下降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一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伽马刀术后患者带瘤行CS-10A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裸耳/助听听阈评估、单音节和双音节言语识别测试。结果患者术前右侧重度、左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术前言语识别率左耳最大声输出患者无反应,右耳最大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为12%,双耳双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均为0%。听觉行为分级量表为2级。患者右侧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术后3个月助听后声场评估右耳(人工耳蜗植入耳)平均听力42.5 dB HL,单音节词最大言语识别率为64%,双音节词最大言语识别率为47%,听觉行为分级量表为7级。结论在影像学证明听神经完整的情况下,神经纤维瘤伽马刀术后重度聋患者可植入人工耳蜗,以提升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的比较研究,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对象包括18例人工耳蜗植入和40例配戴助听器的先天性语前聋儿童,先在自由声场测试双耳裸耳听阈,根据装置使用时间和平均裸耳听阈值分组,测试并比较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封闭项的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识别率.结果人工耳蜗植入时间≥2年组儿童的韵母、声母和单音节词识别率明显高于<2年组患者.助听器使用时间≥2年组的各测试项识别率与<2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与平均裸耳听阈≤10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装置使用时间≥2年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各测试项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平均裸耳听阈>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但与平均裸耳听阈>70 dB HL但≤90 dB HL的助听器使用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重度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能获得比助听器使用者更好的言语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听力学、影像学、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及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评估结果。结果10例患者术耳人工耳蜗植入前听性脑干反应、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均未引出,颞骨薄层CT示不同程度的蜗轴与内听道之间的蜗神经管狭窄。术中神经反应测试2例患者有3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有2个电极可引出神经反应波形,6例患者有1个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1例患者术中未引出神经反应波形。8N患者术后超过2年,其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时的平均单元音识别率分别为60.3%、60.4%、60.3%、60.2%、60.2%,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19.0%、19.1%、19.1%、19.2%、19.2%。2例患者术后仅3个月,其平均单元音、单辅音识别率分别为60.1%、18.2%。结论10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伴蜗神经管狭窄患者术前无残余听力,术中神经反应测试只有部分电极可以引出神经反应波形,术后听觉康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