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医学名著,这其中就包括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奠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历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必读著作.笔者仅根据临床实践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四逆散"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基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的原理,将其用于临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是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治伤寒少阴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方属于和解剂范畴,临床运用很广,如随证加减,能治疗多种内科疾病,效果颇佳。组成:甘草(炙)6g、枳实(破、水渍、炙干)6g、柴胡6g、芍药9g,功用:疏盯和胃,透达郁阳。主治: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由传经热邪,热郁于内,阳气不能外达而致手足厥逆。肝主疏泄,直接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肝失疏泄,木横侮土,故腹痛泄利后重:肝郁气逆,胸阳失于宣通,或咳或悸:气郁而水道失于通调,故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4.
杨锋 《长寿》2003,(11):35-35
公元210年初夏的夜晚,微风习习。忙了一天的张仲景回到家来,已是更深时分,他冲了个凉水澡,顿感神清气爽,浑身舒坦,便走到院子里在竹椅上闭目养神。忽然他听到有轻轻的脚步声,猛一激灵坐起来,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个窈窕女子,微微含笑。仲景问道:“你是谁家姑娘?这半夜时分前来,是家里有病人要你来喊我吗?”那女子笑着摇摇头。仲景越发感到奇怪了,笑着问她:“既然不是,你不在家里睡觉,跑来干啥呢?”“张老先生,咱是老邻居了,您对我这么好,不兴我来看看您吗?”姑娘也笑着问。“老邻居?”仲景更有点惊奇了,“街坊左邻右舍哪家我不熟悉?可我没见过你…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源出<伤寒论>,由炙甘草、柴胡、枳实、芍药组成.用其治疗"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症.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后世医家将本方应用于多种病证,收效较好,现将笔者的临床治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七、脾胃疾患防治篇芍药甘草茶[配方]:芍药十八克,甘草炙九克。[主治]:腹部痛及脚腿急疼痛。[配制]:上药研成粗末,沸水冲泡,盖闷,去渣饮用,于日内饮完,一日一剂。益胃茶[配方]:炒枳实十克,炒党参十二克,煨木香七克,蒲公英十五克。[主治]:脾虚气滞所致之体倦乏力,食后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四逆散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并对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考察。结果:甘草苷的含量在传统汤剂中最高,为1.357 mg/g,复方颗粒剂次之,为1.226 mg/g,配方颗粒剂最低,为1.150mg/g;甘草酸的含量在配方颗粒剂中含量最高,为1.467 mg/g,复方颗粒剂次之,1.254 mg/g,传统汤剂最低,为1.214 mg/g。结论:四逆散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存在差异,甘草苷的含量: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甘草酸:配方颗粒剂复方颗粒剂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8.
9.
琥珀散出自<医宗金鉴>经行腹痛篇,"血凝碍气疼过胀,本事琥珀散最良".对于用此方治疗血瘀型痛经,得益于其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夏岩 《现代保健》2008,(31):128-129
《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该方用于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之人。近年来,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骨伤科病症,均奏良效,现举例如下:1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女,54岁,初诊曰期:2004年11月,半月前干农活后劳累出汗并减衣,当晚即觉右肘至肩部沉重,并有酸痛感,尤以肩部为甚。次日右上肢抬举网难,活动受限,入夜疼甚。刻诊:患者痛苦病容,面色少华,右臂欠温,右肩部压痛明显,右上肢上举受限,  相似文献   

11.
甘草芍药汤始载于《伤寒论》是张仲景为误汗亡阳,阳复后脚挛急而设,主要由白芍、甘草组成。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了此方的应用范围,尤其是近代医家把其作用总结为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不管是中枢性的或是末梢性的,均有镇静作用。对身体的挛急,不仅对表在性的躯体和四肢的平滑肌,就是对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如胃、肠、胆囊、输卵管、  相似文献   

12.
人参入药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22~250年间,我国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的记载,且将其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正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汉张仲景《伤寒  相似文献   

13.
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笔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滋阴清热膏     
猪肤膏(《伤寒论》) 原料:猪肤500g,米粉250g,白蜜500g。 制作:先将鲜猪肤去净毛,洗净,用小火炖成浓汁;在浓汁中加入白蜜、米粉,熬成膏状即可。  相似文献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原方助阳清热枢转少阳,笔者将原方加减用以温肾阳,攻阴毒,外达邪热辨病治疗肺结核,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简话人参     
人参一向被称为“中药之王”,名闻世界。在中国,人参的药用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其栽培史距今也有1600余年。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已有人参的记载,将其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张仲景《伤寒论》共收方113个,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堤林 《现代养生》2004,(11):32-3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为本方确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临床表现为口苦、呕涎、虚烦、不眠、惊悸、癫狂、头…  相似文献   

18.
甘草的正确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鹏 《保健医苑》2006,(1):24-25
<正>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并将其列为上品。中医将甘草尊称为“国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临床上应用有生、炙之别,处方中却多不明示,每以甘草代之。  相似文献   

19.
“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它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代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  相似文献   

20.
远在公元前460~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5种类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增补了“湿黄”。宋代则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古代所描述的黄疸大多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