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4层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成像(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8例高度疑诊动脉瘤患者均给予64层CTA检查,后行DSA证实。结果 108例患者经64层CTA检出98个动脉瘤,均得到DSA检查证实,其中14例颈内和颅内小动脉瘤由全脑DSA检查后发现。结论64层CTA作为无创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手段,在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瘤可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但在高度怀疑有颈内动脉瘤及颅内小血管动脉瘤时尚需进行DSA检查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作为一种操作快捷、无创、经济的血管成像方法,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欢迎,逐渐成长为一种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有替代DSA的趋势。我科2010-01—2012-12先后应用64排螺旋CTA和DSA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DSA、CTA和MR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上用于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部CT、CTA,MRI、MRA和DSA等,其中DSA、CTA和MRA均可直接显示颅内血管和动脉瘤,尤其是CTA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将脑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的理念受到挑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较常见,约占正常人群中的1%~5%。动脉瘤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bnoid hemorrhage,SAH)在脑血管意外中位居第三,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认为是检出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的3D-CTA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收治的57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且完成CTA和3D-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将CTA检查原始数据分别经传统影像工作站和Slicer后处理软件进行3D-CTA重建诊断动脉瘤,以3D-DSA为金标准。结果 57例中,3D-DSA检出51例60个动脉瘤,传统影像工作站及Slicer重建的3D-CTA均检出46例54个动脉瘤。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3D-CTA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相同的诊断效能(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85.7%),而且两种CTA后处理方法对于瘤体大小的判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Slicer软件获取的3D-CTA重建图像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可靠性、准确度令人满意,可被选择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CTA图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内很多医院相继开展了3D-CTA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作为一种费用低廉和无创的检查技术,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有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完全取代DSA技术。另一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不能完全取代DSA技术,两者可以互补。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本期重点报道了国内一些医院开展3D-CTA的临床文章。同时,刊载了国内7位知名专家对3D-CTA和DSA技术的评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时,准确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本文报道颅内多发动脉瘤责任动脉瘤误判1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不清5 h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嗜睡,左侧瞳孔直径2.0 mm、右侧3.5mm,对光反射均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脑底池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外侧裂池稍多(图1A)。急诊行头颅CTA检查,发现双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颅内出血,是神经外科急症,因此病因学诊断成为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其中以CTA、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最具代表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并发症防治等问题,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等. 结果 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33例,男、女性别比为1:1.75,发病平均年龄56.52岁.术后良好(GOS IV~V级)24例,死亡2例. 结论 对于不同部位、大小、临床分级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措施;术中应用临时阻断、超声等辅助技术,对于提高术后疗效并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各种方法之间的利与弊。方法 经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29岁,平均54.2岁。25例中查出动脉瘤56个,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23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颈内-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2个。根据形态特点囊性动脉瘤51个,梭形动脉瘤5个。25例均行翼点入路,单侧开颅6例,双侧开颅19例;夹闭动脉瘤51个,包裹5个。结果 25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经半年的随访,仍有2例偏瘫,1例植物生存。3例动眼神经瘫尚在恢复中,6例脑积水中,有4例手术后脑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如果患者全身状态允许及动脉瘤的位置和性状合适,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每例均有2个动脉瘤,其中13个为囊性,1个为梭形。有1例为双侧脉络膜前动脉对称性囊性动脉瘤。经单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将全部囊性动脉瘤一次性夹闭。经术中瘤囊穿刺及术后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瘤被完金夹闭。梭形动脉瘤仅用肌肉包裹。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和重残。结合我们的病例,本文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识别、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强调有条件时,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及时一次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3D-CTA诊断价值和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3D-CTA确诊的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36例采用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一期单侧翼点入路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双侧翼点或翼点+前纵裂入路动脉瘤颈夹闭术6例;二期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3例;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4例;单纯血管内栓塞术5例。手术夹闭动脉瘤颈64个,血管内栓塞14个,11个动脉瘤未予处理。结果39例共发现动脉瘤89个,其中2个动脉瘤30例,3个动脉瘤7例,4个动脉瘤2例;31例术后复查3D-CTA,其中30例显示动脉瘤夹闭良好或完全栓塞,1例动脉瘤颈夹闭不全术后一个月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再次开颅手术夹闭,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7年,按GOS预后分级,良好29例,轻残5例,重残2例,死亡3例均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未处理。结论3D-CTA可靠、快捷、安全,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开颅动脉瘤颈夹闭和/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间的3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完整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实施治疗方案分手术、介入、手术加介入三组.术前患者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动脉瘤数量、部位、侧别、大小、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后评估则以出院时GOS术后评分为准.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治疗效果与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的关系.结果 按GOS术后评分良好(4~5分)24例,差(1~2)11例.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30,参考相关文献).而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 分级和Fisher分级有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提高颅内多发囊性动脉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一期手术治疗的9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共19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其中治愈或良好5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可使一期手术治疗MIA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 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 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 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 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CTA在疑似脑动脉瘤的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筛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疑为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A检查,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结果 22例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发现动脉瘤21例,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和瘤颈;其中19例根据CTA的结果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中依据CTA提供的信息顺利找到动脉瘤并成功夹闭。结论 CTA对破裂脑动脉瘤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效果,评估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均在入院1周内完善头部双源CTA及DSA检查。结果双源CTA及DSA均检出动脉瘤44个,两种方法显示动脉瘤部位一致,两种检查方法显示动脉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DSA显示微小动脉瘤5个,接近颅底部位的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4个;双源CTA对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双源CTA检查快捷、简单、准确,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