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双相病原真菌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其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的不同毒力因素以及宿主的不同免疫状态。黑色素在真菌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黑色素与真菌致病毒力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真菌发病机制和真菌耐药性等的重要工具。1孢子丝菌病孢子丝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全球播散性人、畜共患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呈散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孢子丝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的孢子丝菌病最早于1916年由刁信德报告,1951年杨国亮在上海供览培养阳性且用碘化钾治好一例,其后续有报告,迄今已报告千余例。 一般资料 1.发病率:1974至1980年期间作者在江苏北部地区共发现培养阳性孢子丝菌病患者150例,且显示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表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孢子丝菌的基因序列并同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孢子丝菌种,探讨准确高效的鉴别菌种的方法。方法 提取既往根据组织病理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的16株临床孢子丝菌株的基因组DNA,利用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和部分β微管蛋白(β-tubulin) 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序列同来源于基因库(GenBank)的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 基因组DNA分别扩增出约600 bp的ITS及约400 bp的β-tubulin编码基因,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所有的菌株均位于球形孢子丝菌分支上,该16株菌并非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chenckii),而是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 中国东北孢子丝菌病致病菌可能为球形孢子丝菌或并非只是单一的申克孢子丝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更为准确,为临床快速有效鉴别孢子丝菌菌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226例孢子丝菌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226例孢子丝菌病资料,病例主要来自吉林、内蒙,以农民为最多(53.34%),皮肤局限型162例(71.68%)、皮肤淋巴管型64例(28.32%),均用碘化钾治愈.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为发现肺孢子菌的100周年。起初认为它是一种原虫,1988年后将其归类为一种不典型真菌。在肺孢子菌发现后的最初50年里,并未引起注意,但随后发现它对免疫机能低下的人群具有致病性,特别是证明由其所致的肺炎(PCP)是艾滋病(AIDS)的"标志病"后,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纪念该病原发现100周年,本文就其生活史和代谢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发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范围内孢子丝菌病的高流行区,我国绝大多数孢子丝菌病的报告来自东北地区~〔1〕。我国的孢子丝菌病以固定型为主,占全部孢子丝菌病报告病例的79.9%~〔1〕。伊曲康唑是治疗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一线治疗,温热疗法是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的替代疗法~〔2〕。本文探讨口服伊曲康唑与局部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5年1~11月45例老年患者均在本院门  相似文献   

7.
1 基因组结构、基因转移系统和调控 野生型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的染色体高度相关,而与小肠炎耶尔森菌关系并非如此密切。Y.pestis的基因组大小约为4 380±135Kb,GC比为46%~47%,尽管有噬菌体存在,但尚未发现原噬菌体和质粒的接合与转导能力。绝大多数分子生物学技术适用于Y.pestis已经可以用结合质粒和一些噬菌体完成遗传转移试验。已用标准技术完成了质粒的分离、转座子和噬菌体插入及融合突变。尽管Y.pestis的一般转化效率非常低,但电转移质粒是极为成功的。根据λ噬  相似文献   

8.
<正>耶氏肺孢子菌(Pneumocyctis Jirovecii,PJ)是一种非典型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1]。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针对HIV的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降低了PJP的发生率[2]。随着恶性肿瘤新型治疗方法的进步、骨髓或实体器官移植的普遍开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逐渐增多,PJP在非HIV免疫抑制患者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此类患者的治疗及管理成为临床医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布氏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国内外从事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防治、研究的学者,先后撰写了布病研究的多方面进展,几乎涵盖了有关布病的各个领域:布病疫情与防治、布病临床与治疗、病理损伤、菌苗概况。在最近几年,我也撰写了几篇有关进展回顾:免疫制剂、DNA多态性、感染与免疫及其他诸方面研究现况。  相似文献   

10.
本综述了棘球绦虫的基因组特征及其在虫种鉴定上的应用,重组抗的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宿主对棘球蚴感染的天然和获得性免疫以及基因疫苗研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诺如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王健伟  洪涛 《传染病信息》2009,22(3):174-178
诺如病毒是全世界范围内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型别众多,GⅡ是主要的基因组,而GⅡ.4为最主要的基因型。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被认为是诺如病毒的受体,不同基因簇的病毒株与不同的HBGA结合。对GⅡ.4的进化树分析提尔,诺如病毒进化迅速。对GⅡ.4病毒样颗粒的研究表明,受体结合区域的变异导致HBGA结合方式以及抗原性的改变。诺如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短期的和长期的免疫力,但是机制不清。  相似文献   

12.
结核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超过40万耐多药结核病新病例的发生。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基因水平阐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敏感、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耐药结核病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耐药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许多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使许多研究更加深入完善。近年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囊虫病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囊虫病的致病机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我们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囊虫病也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对囊虫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现有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3起公共卫生事件中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发挥的作用。方法在这3起事件中,实验室诊断先后采用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学和生化鉴定,以及部分基因的PCR、实时荧光PCR、核酸序列分析等方法。结果常规方法只能将这3起事件的可能致病因子鉴定到普通大肠杆菌,一系列特异基因片段的PCR检测可以进一步鉴定到不同的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结论分子生物学诊断手段与常规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细菌性病原菌来讲是今后公共卫生事件实验室调查的一个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受河南大学实验课程的整合与创新研究项目的资助,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检测细胞凋亡"为主线,融合原来附属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的实验课,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融合性、综合性系列实验特别感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巩固和拓展了理论课学习内容的基拙上,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教学成果的取得,为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 is a common autosomally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mucosal or trauma‐related bleeding in affected individuals. VWD results from either a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deficiency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 a glycoprotein with essential roles in primary haemostasis and as a carrier of coagulation factor VIII (FVIII) in the circul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tations in the VWF gene in patients with VWD has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VWF protein, and has illu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regions of VWF for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vasculature. The underlying genetic lesions and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hology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many cases of type 2A, type 2B, type 2M, type 2N and type 3 VWD. However in the most common variant, type 1 VWD, the causative molecular defect is unknown in the large majority of cases. In the absence of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pathology underlying type 1 VWD, precis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is common disorder remains problematic.  相似文献   

18.
19.
Summary Nonrandom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like the t(14;18), t(8;14), and t(11;14) are found in distinct types of B-cell malignancies. Recent molecular studies concerning their structure and origin showed that many translocations occur in early precursor B cells and may be interpreted as aberrant immunoglobulin gene rearrangements.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in vitro experiments, transgenic mice, and normal human individuals indicate that these translocations are essential but insufficient for full tumorigenesis. The consequent multi-hit concept might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se translocations. The strong associations with specific types of lymphomas underline their differences in histogenetic origin. Thus, based on differences inbcl-1 andbcl-2 rearrangements, molecular analysis may help to distinguish follicular lymphoma from diffuse centrocytic lymphoma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Furthermore, based on differences inbcl-2 and c-myc rearrangements, subtypes of de novo centroblastic lymphoma can be distinguished that have striking differences in biological behavior, especially nodal versus extranodal presentation. Therefore, future studies will show an increasing clinical relevance of molecular analysis in B-cell neoplasia.Supported by the Netherlands Cancer Foundation NKB-KWF  相似文献   

20.
目前钩虫病仍然在中低等收入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流行,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感染钩虫虫种确切的检测及鉴定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介绍发展迅速的分子生物学钩虫虫种鉴定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指导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