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Sj26和Sj2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联合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pcDNA3转染DC(D组)、未处理DC(E组)和RPMI-1640(F组),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末次免疫后第2周,A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血清IFN-γ水平,A组小鼠免疫后明显升高(P<0.01)。经ConA和SEA刺激后,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F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与F组比较,P<0.001)。结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Sj26和Sj23基因转染DC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DNA混合多价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耳廓分别注射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A组)、Sj26基因转染DC(B组)、Sj23基因转染DC(C组)、Sj14基因转染DC(D组)、pcDNA3转染DC(E组)、未处理DC(F组)和RPMI-1640(G组),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A组小鼠末次免疫后第2周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免疫后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各组小鼠免疫前、后无明显变化。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诱生的IFN-γ水平显著增高,而IL-4水平显著降低(与G组比较,P<0.001)。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各组(与G组比较,P<0.001)。结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DC DNA混合多价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其中Th1型免疫应答在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树突状细胞;DNA疫苗;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siRNA表达质粒干扰CAP10基因的合成,将siRNA干扰前与干扰后的新型隐球菌菌液经呼吸道感染小鼠分别建立动物模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细胞因子检测,探讨CAP10基因对Th1/Th2 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吸入感染隐球菌模型,在感染后第7 d(急性期),PAS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小鼠血液中的Th1(IFN-γ、TNF-α)、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结果 急性期小鼠血液内IFN-γ、TNF-α及IL-10浓度测定分别为:对照组(uninfected组)(19.24±1.31)pg/mL,(36.94±2.04)pg/mL及(18.32±3.00)pg/mL,新型隐球菌未干扰组(WT组)(14.34±1.26)pg/mL,(25.37±1.37)pg/mL及(72.96±8.83)pg/mL,新型隐球菌干扰组(siRNA-CAP10组)(14.63±0.95)pg/mL,(26.22±1.55)pg/mL及(38.73±4.61)pg/mL。与对照组相比,WT组和siRNA-CAP10组Th1因子IFN-γ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明显增高。WT组与siRNA-CAP10组相比,IFN-γ及TNF-α水平未见明显增高而IL-10水平明显增高(P<0.01)。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分别为:对照组1.08±0.21,2.07±0.34,WT组0.20±0.03,0.35±0.05,siRNA-CAP10组0.38±0.04,0.69±0.09。WT组和siRNA-CAP10组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WT组IFN-γ/IL-10及TNF-α/IL-10的比率亦明显低于siRNA-CAP10组(P<0.01)。结论 在新型隐球菌感染小鼠中,CAP10基因的表达与抗真菌的免疫反应有关,其下调有利于控制新型隐球菌播散,有利于Th1/Th2比率趋于平衡,在调节炎症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an)、香菇多糖(Lentinan)增强弓形虫wx2b4a表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和保护免疫的效果。方法将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分别与弓形虫wx2b4a表位疫苗混合肌注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pcDNA3-W2b4a刺激下培养各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IL-2、IFN-γ分泌水平,CCK-8法检测免疫鼠脾细胞增殖活性,并观察其受到弓形虫攻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结果各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pcDNA3-W2b4a+黄芪多糖组要高于pcDNA3-W2b4a+香菇多糖组(P<0.05);pcDNA3-W2b4a+黄芪多糖组、pcDNA3-W2b4a+香菇多糖组小鼠脾细胞IL-2、IFN-γ水平高于pcDNA3-W2b4a组(P<0.05);各免疫组T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强(P<0.05),且pcDNA3-W2b4a+香菇多糖组要高于pcDNA3-W2b4a+黄芪多糖组;小鼠攻击试验表明,pcDNA3-W2b4a+黄芪多糖组、pcDNA3-W2b4a+香菇多糖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pcDNA3-W2b4a组(P<0.05)。结论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可增强弓形虫wx2b4a表位疫苗产生免疫应答,并显示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DC,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Sj26基因转染的DC摄取抗原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Sj26基因转染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Sj26基因转染后Sj26蛋白在DC中高表达,摄取抗原的能力降低,与pcDNA3转染的DC和未转染的DC相比,Sj26基因转染的DC能明显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论Sj26基因转染DC后能促进DC的活化,增强DC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组织中LY6A及IFN-γ、STAT1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集微小膜壳绦虫成虫标本并收集虫卵制作悬液。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定量1 000个/只虫卵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2 d和第8 d按照编号处死小鼠获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RT-PCR技术检测LY6A、IFN-γ和ST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肠中LY6A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并用PRM技术对LY6A蛋白和STAT1蛋白进行相对丰度定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 d在肠腔内发现成虫节片,并且虫体寄生处出现急性炎症反应。RT-PCR检测显示感染第2 d实验组LY6A(t=12.57,P<0.001)和STAT1(t=12.13,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7.78,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t=10.01,P<0.001)和STAT1(t=11.19,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26.47,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4.26,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8.18,P<0.001)。PRM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6.55,P<0.05),实验组STAT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t=4.95,P<0.05)和STAT1(t=2.91,P<0.0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后LY6A(Sca-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幼虫侵入早期呈低表达,成虫期呈高表达;IFN-γ对LY6A的表达不起主导作用,而STAT1可能对LY6A(Sca-1)的表达起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融合表达和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TB)CFP10-ESAT6(CE),初步评价免疫效果。方法 构建pET32a(+)-CE重组质粒,E.coli BL21(DE3)中融合表达,Ni-NTA层析纯化。用CE加铝佐剂,50 μg CE/只/次,分3次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血清IgG抗体;ELISpot与Luminex检测细胞因子,进行MTB体外生长抑制试验。卡介苗(BCG)为阳性对照。结果 CE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高效价的IgG、IgG1和IgG2a,且IgG1(t=19.1,P<0.000 1)和IgG2a(t=8.7,P<0.000 1)抗体水平均高于BCG组。CE组与BCG组诱导产生的分泌IFN-γ的斑点形成细胞(SFC)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 P>0.05),但诱导分泌IL-4的SFC数量高于BCG组(t=8.0, P<0.000 1)。CE组诱导分泌GM-CSF(t=8.4,P<0.05)、IL-6(t=8.3,P<0.05)、IL-10(t=2.5,P<0.05)和IL-4(t=7.0,P<0.05)均高于BCG组,而CE组诱导分泌IFN-γ(t=1.4,P>0.05)、TNF-α(t=1.8,P>0.05)、IL-2(t=2.0,P>0.05)、IL-12(t=0.9,P>0.05)和IL-17(t=1.3,P>0.05)均与BCG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组小鼠脾细胞的MTB体外生长抑制结-果与BCG组相似(t=0.8,P>0.05)。结论 CE免疫小鼠可诱导较强的Th1与Th2混合型免疫反应,且有较强的体外抑制MTB生长的能力,表明CE具有良好的结核疫苗研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H37Rv基因组为模板,构建、纯化及鉴定原核表达质粒pPROEX-Rv3621c,通过人群、小鼠试验进行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PROEX-Rv3621c,并以全血干扰素释放分析技术(Whole-blood IFN-γ release assay,WBIA)检测其能否被安徽省淮南市M.tb感染者T细胞特异性识别。rRv3621c混合佐剂MTM[母牛分枝杆菌(M.vaccae),人工合成海藻糖-6'6,二分枝菌酸(TDB),单磷酰脂质A(MPLA)]免疫小鼠后,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分泌水平、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肺脏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PROEX-Rv3621c,并使之诱导表达、纯化和鉴定。在rRv3621c蛋白诱导下,活动性结核(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的IFN-γ水平明显较高(t=4.813, P<0.01),且ATB患者产生的IFN-γ水平高于潜伏性结核(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人群(t=4.442, P<0.01)。BCG+Rv3621c/MTM组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水平明显高于Rv3621c/MTM组(P<0.01)和BCG组(P<0.01),Rv3621c/MTM组和BCG+Rv3621c/MTM组小鼠的IgG2a/IgG1比值大于1,明显高于MTM组和BCG组。BCG+Rv3621c/MTM组小鼠均分泌高水平IFN-γ、TNF-α和IL-2。Rv3621c/MTM组小鼠肺脏组织中IFN-γ、TNF-α及iNOS表达水平较高。结论 M.tb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rRv3621c蛋白,rRv3621c混合佐剂MTM可以诱导较强烈的抗原特异性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BALB/c小鼠体内评价阿苯达唑(ABZ)联合干扰素(interferon, IFN)-α对于CE的治疗效果。方法 Balb/c小鼠原头蚴腹腔继发感染5个月后,小鼠被随机分配到4组:ABZ组、IFN-α组、ABZ+IFN-α组和未经处理对照组。不同处理组分别给药2个月。在治疗的第0、7、14、28、36、48、60 d从小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变化。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相关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P<0.01)或ABZ组(P<0.05)相比,ABZ+IFN-α组包囊的数量、大小及重量都显著减少。对不同处理组的包囊进行透射电镜观察(TEM)发现,ABZ+IFN-α组的包囊的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ELISA实验结果表明,ABZ+IFN-α组的血清与脾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0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E、IgG抗体及其亚型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 本研究证实ABZ联合IFN-α可能成是一种有效的CE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在日本血吸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和抗CTLA-4单克隆抗体(Anti-CTLA-4 mAb)组。各感染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感染2周后,Anti-CTLA-4 mAb组每只小鼠连续3 d腹腔注射300 μg anti-CTLA-4 mAb,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感染后6周杀鼠冲虫,计数每只小鼠虫荷及每克肝脏虫卵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egs)百分比。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和IL-10的含量。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感染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理变化。结果Anti-CTLA-4 mAb组减虫率为18.99%,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 Tregs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Anti-CTLA-4 mAb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和IL-10的含量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肝脏虫卵肉芽肿直径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增大。结论Anti-CTLA-4 mAb使用同时增强Th1型和Th2型免疫反应,有利于机体清除日本血吸虫但以损伤机体为代价。研究结果提示宿主CTLA-4利于日本血吸虫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的免疫调节功能,丰富有关血吸虫免疫逃避知识.方法根据曼氏血吸虫Sm1 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入pcDNA3,转化感受态DH5a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以重组pcDNA3-Sj16质粒为模板,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Sj16基因序列,应用软件辅助分析Sj16序列及进行Sj16与曼氏血吸虫的Sm16同源性比较.结果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Sj16;Sj16基因开放读码框有354碱基,编码¨7氨基酸,N端18个氨基酸可能为信号肽序列;Sj16与Sm16有高度同源性,只存在一个氨基酸的差异.结论成功克隆了Sj1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定、分析了Sj16基因序列,为深入研究Sj16的免疫调节功能,丰富有关血吸虫免疫逃避知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2(IL-12)对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Sj14FABP)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方法  分别构建pVIVO2-Sj14FABP 和pVIVO2-IL12-Sj14FABP疫苗,鉴定构建成功后免疫小鼠。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和D等4组, 分别用0.9% NaCl(对照组)、pVIVO2、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肌注免疫1次(100 μg/只)。免疫后30 d各组小鼠感染40±2条尾蚴, 感染后45 d剖杀, 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 结果 经PCR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pVIVO2-Sj14FABP和pVIVO2-IL12-Sj14FABP重组质粒;C、D组免疫后分别获得24.1%和39.4%的减虫率、27.2%和32.8%的减卵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D组经ConA和SEA诱生的IL-2和IFN-γ水平显著增高(P < 0.01),而IL-4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免疫后30  d小鼠血清IgG水平无明显升高,各实验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Sj14FABP DNA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 细胞因子IL-12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向Th1型优势分化,并增强血吸虫病DNA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日本血吸虫Sj23DNA疫苗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缺失肿瘤转移有关基因ME491同源序列的日本血吸虫Mr23 000膜蛋白基因(Sj23DNA)突变体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 将Sj23DNA中与人黑素瘤细胞膜上的ME491同源序列进行基因缺失突变,再将突变基因转染真核细胞人胚肾HEK293细胞,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其表达情况。将pcDNA3-Sj23突变体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100 μg/只),免疫后4周取注射部位肌肉作冰冻切片,IFA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pcDNA3-Sj23突变体、pcDNA3-Sj23、空白质粒pcDNA3(均100 μg/只)和生理盐水(30 μl/只)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尾蚴攻击感染(40±2条/只)。第42天剖杀,肠系膜静脉灌注法及挤压法计数成虫,取肝脏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EPG)。以减虫率和减卵率评价其免疫保护力。 结果 pcDNA3-Sj23突变体疫苗可在真核细胞HEK293中瞬时表达。pcDNA3-Sj23突变体在小鼠注射部位骨骼肌细胞上出现较强荧光,空白对照组未见特异性荧光。pcDNA3-Sj23突变体获得40.3%减虫率和42.8%减卵率,pcDNA3-Sj23获得33.1%减虫率和28.9%减卵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与pcDNA3-Sj23相比,缺失ME491同源序列的cDNA3-Sj23突变体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4组, 于小鼠耳廓分别注射细胞悬液(浓度1×106/ml)0.2 ml, A组注射Sj26基因转染的DC、B组注射质粒pcDNA3转染的DC、 C组注射未处理的DC, D组注射RPMI-1640。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每鼠经皮肤感染40±2条尾蚴。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第 2 周以及攻击感染后第 6 周采血, 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清特异性抗Sj26 IgG抗体,双夹心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经伴刀豆球蛋白A(Con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噻唑蓝法(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A组血清IgG抗体水平(吸光度A491值),免疫后(A491=0.117)显著高于免疫前(A491=0.049)(t=2.73,P<0.05),也显著高于B组(A491=0.061)和C组(A491=0.058)(t值为2.48和2.56,P<0.05)。A组血清能特异识别血吸虫成虫抗原Mr 26 000蛋白。血清IL-4水平,各组免疫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IFN-γ水平,A组血清免疫后为(101.4±4.9)pg/ml, 明显高于免疫前的(15.0±1.9) pg/ml(t=5.80,P<0.01),亦高于免疫后的B组(40.1±3.1) pg/ml和C组(35.6±1.2) pg/ml (t值为3.98和4.13,P<0.01)。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171.2 pg/ml)显著高于 D组(91.0 pg/ml)(t=4.25,P<0.01)。 经SEA刺激诱生的IFN-γ, A组(70.8 pg/ml)显著高于D组(49.7 pg/ml)(t=2.83,P<0.01)。经ConA刺激诱生的IL-4水平,A组(79.7 pg/ml)明显低于D组(125.2 pg/ml)(t=4.40, P<0.01)。经SEA刺激诱生的IL-4,A组(50.7 pg/ml)明显低于D组(70.5 pg/ml)(t=2.62,P<0.05)。A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的刺激指数分别为4.1和2.82,均高于其他各组(与D组比较,t=3.20, P<0.01和t=2.15,P<0.05)。 结论 Sj26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小鼠主要诱导Th1型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与IL 4真核表达质粒联合免疫小鼠的效果。 方法 将小鼠IL 4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小鼠分为 4组 ,每组 12只 ,实验组 (A)每鼠肌注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和IL 4表达质粒各 10 0 μg ,同时设立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对照组 (B)、IL 4表达质粒对照组 (C)和空载体对照组 (D) ,共免疫 3次。 2周后用免疫组化检测表达质粒在小鼠肌细胞的表达 ,3周后经皮肤攻击感染小鼠 40±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计算减虫和减卵率 ,观察免疫保护性。 结果 重组IL 4质粒和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均在小鼠肌细胞表达。用重组IL 4质粒和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联合免疫诱导小鼠产生 43 .2 0 %的减虫率和 76.63 %的减卵率 ,与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单独免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5 )。 结论 联合IL 4表达质粒免疫可能提高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DNA疫苗的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 Dad1的DNA免疫动物保护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知基因SjDad1的DNA免疫保护动物实验效果 ,探讨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SjDad1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N3 -SjDad1,两次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后给予小鼠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 (NS)和pEGFP -N3 对照组 ,攻击感染后 4 2天处死小鼠 ,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双酶切和PCR反应以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N3 -SjDad1构建成功 ,DNA免疫动物的保护实验证明 pEGFP -N3 -SjDad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对小鼠没有显著的减虫作用 (P >0 0 5 ) ,减卵效果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减卵率是6 5 74 %。结论 日本血吸虫 pEGFP -N3 -SjDad1有抗血吸虫生殖作用 ,具有疫苗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