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71例,随机分为EECP治疗组87例,对照组84例,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上36 h的EECP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在入院第1天、EECP治疗后、第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36次EECP治疗后及第3个月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4.1%vs.31.5%;第3个月:55.6%vs.40.5%),P值均小于0.05;与对照组比较,发病第3个月,治疗组mRS的评分下降更明显(45.5%vs.30.5%),预后良好者的比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 EEC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评估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临床证据。方法选取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92例,其中EECP组107例,对照组85例,采用同步自动测量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所有患者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以及心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分别比较两组EECP治疗前、治疗36 h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BaPWV及CAVI的差别。结果 EECP治疗36 h后和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BaPWV及CAVI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CP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BaPWV及CAVI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BaPWV及CAVI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CP治疗可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BaPWV和CAVI水平,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脉弹性,且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83例AIS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抗血小板、降血脂、控制血糖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盏花素注射液40mL+0.9%NS 250mL ivggt 2周,后改口服灯盏花素片40mg tid,连用6周。治疗2个月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及致残量表(mRS)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较入组时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45.0%和23.3%,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立普妥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行急诊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常规溶栓治疗组)和观察组29例(常规溶栓治疗+强化立普妥组),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hs-CRP、TNF?α、IL-1β水平测定。结果对照组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4例(13.8%),观察组1例(3.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前hs-CRP、TNF?α、IL-1β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普妥在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降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7-11郑州市急救网络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血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至治疗后3个月。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认知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6.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2%(χ~2=5.386,P=0.02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3个月2组NIHS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1),且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7 d、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7 d、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不同时机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高压氧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按照高压氧治疗介入的时机分为3组:治疗Ⅰ组(发病第1天内)、治疗Ⅱ组(发病第1~3天内)和治疗Ⅲ组(发病3d后),对照组给予普通氧和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高压氧和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介入时间越早下降越明显;治疗后4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两比较,治疗Ⅲ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亚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有效率为89.04%,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2-01—2014-03收治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3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平均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入院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ig ET-1、Lp(a)的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脑血管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血浆big ET-1、Lp(a)的水平均有显著降低,而VMCA显著升高,其中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NIHSS评分、ADL评分及VMCA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同时显著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经过治疗后血浆big ET-1、Lp(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big ET-1、Lp(a)水平,可通过血浆big ET-1、Lp(a)水平对患者的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治疗后2组患者CRP、IL-6、TNF-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45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静脉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TC、TG、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瑞舒伐他汀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1.11%(5/45)和24.44%(11/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有很好的降脂及抗炎作用,且不良反应情况类似,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为显著且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hs-CRP、TNF-α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6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予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他汀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IS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IS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依次升高(P<0.05);治疗后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上述指标他汀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AIS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TIA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TIA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有显著临床意义,早期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中的作用。方法对76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和80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比较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期完全性脑卒中患者。结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有关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预测及评价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水平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患者入院72 h内是否出现END,将其分为合并END组(41例)和非END组(95例),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SIRT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EN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SIRT1诊断END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冠心病占比、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与非END组比较,合并END组患者血清SIRT1水平较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较高(P<0.05); 糖尿病史、年龄、hs-CRP水平及SIRT1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SIRT1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559~0.903,P<0.05],诊断特异度为81.49%,敏感度为89.15%。结论 SIRT1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ABCD2评分法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测定79例TIA患者(TIA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血清hs-CRP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3组间hs-CRP水平,并观察其2 d、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TIA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中、低危组间血清hs-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3分的TIA患者22例,2 d、7 d发生脑梗死分别为1例(4.5%)、2例(9.1%);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31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3例(9.7%)、5例(16.1%);评分≥6分的患者26例,2 d、7 d进展为脑梗死分别为7例(26.9%)、10例(38.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hs-CRP水平关系密切,两者呈正相关.ABCD2评分值不同,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2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术后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及无再狭窄患者的hs-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2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的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 ,术后3 d血清hs-CRP水平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术后6~12个月时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患者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并以3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 mg、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 d.在治疗前、治疗14 d抽取静脉血,用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 (1)两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hs-CRP含量与NDS呈正相关(r=0.34,P<0.01).(2)厄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P<0.01).(3)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的差值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并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 n,hs-CRP)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小血管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中的差异,以及二者与完全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入组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Org 10 172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分为LAA及SAO卒中共217例,LAA 130例,其中进展性卒中58例;SAO 87例,其中进展性卒 中12例。检测并比较血清Hcy和hs-CRP水平。 结果 ①Hcy(P<0.019)、hs-CRP(P =0.021)、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P =0.012) 在LAA组及SAO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混杂因素后差异显著,LAA组血清Hcy和hs-CRP、LDL显著高于 SAO组。②Hcy(P<0.001)、hs-CRP(P =0.017)、LAA(P =0.023)在进展性和完全性卒中中纠正混杂因 素后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全部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Hcy、hs-CRP、LAA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患 者。③LAA组中,进展性与完全性两亚组患者血清Hcy无明显差异,而进展性卒中亚组hs-CRP水平明显 高于完全性卒中患者。 结论 血清Hcy、hs-CRP、LDL是LAA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和hs-CRP可作为IS病因分型的参考 指标之一;高Hcy、hs-CRP、LAA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PIS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进展组(PIS组)50例、非进展组(非PIS组)5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发病24h、2d、3d、7d、14d RDW、ox-LDL与hs-CRP水平及SSS评分,并随访患者3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结果治PIS组RDW、ox-LDL与hs-CRP水平在发病24h、第2、3、7、14d明显高于非PIS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DW与ox-LDL、hs-CRP及SSS评分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RDW、ox-LDL、hs-CRP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支持因素(P0.01)。结论 RDW联合ox-LDL与hs-CRP可提高对PIS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同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浓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中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和中度以及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 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 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r = 0.48, P<0.05).结论 hs-CRP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hs-CRP检测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