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情况,22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两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防治脑血管痉挛。结果栓塞成功100%,无术中出血。1例有术后早期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无脑梗死。20例恢复良好,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随访14例,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该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应优先考虑保留载瘤动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手术组2006年1月~2014年5月间接诊的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其中35例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另6例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其中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病人复发,2例未治疗的病人动脉瘤增大。结论治疗组和观察组做统计学分析(P0.01),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与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血管内介入等综合方法 治疗破裂出血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选用不同方法 共治疗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6例,双支架治疗4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治疗4例.术后尽早将血性脑脊液排出,同时防治血管痉挛.结果 术中无栓塞及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除1例Hunt-Hess Ⅴ级患者死亡外,其余13例均恢复良好.平均随访16个月,无再出血.影像随访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者仅有1例部分再通;2例双支架治疗患者原扩张已消失,另2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3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无再通.结论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出血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根据夹层动脉瘤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3例,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 14例中,1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表现为珠线征及偏心性动脉瘤样扩张。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中,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6例,近全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8例1年后随访,动脉瘤复发2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3例中,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2例,术后2周死亡。结论 DS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靠依据,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VA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的24例IVADA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枚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枚,单纯双支架治疗2枚,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 相似文献
10.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 结果 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 结论 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缺血等症状。血管内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瘤近端椎动脉闭塞术、血管内孤立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植入术、血流转向装置植入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等。应根据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应定期进行脑血管DSA随访,并根据DSA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3例,单纯支架置入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随访1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7.6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出现脑缺血症状1例,死亡2例;DSA或MRA复查发现复发1例,支架内血管狭窄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合适选择,长期随访对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48例(破裂动脉瘤25例,未破裂23例)VBDAs的临床资料,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9例,单纯支架置入术4例,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15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例,近全栓塞12例,不全栓塞8例。3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再出血或梗死,32例(破裂13例,未破裂19例)预后良好,6例(破裂5例,未破裂1例)不佳;术后复发5例(破裂2例,未破裂3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VBDAs是安全有效的,但存在动脉瘤复发可能,长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后循环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用血管内球囊或弹簧圈闭塞椎动脉治疗9例颅内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椎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3例经MRI追踪检查的病例显示动脉瘤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血管内椎动脉闭塞治疗后循环不可夹闭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榷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11例经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第四脑室出血1例,脑干梗死1例,后循环TIA 1例,反复头痛头晕1例.有2例CTA检查阴性,经DSA确诊.行血管内治疗10例,1例放弃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3年,未有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见,头痛以枕项部剧痛为主,确诊需DSA,治疗方式以血管内治疗为首选,成功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颅内夹层动脉瘤(共24枚)的临床资料。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双LVIS支架栓塞治疗1例,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栓塞1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弹簧圈结合胶水栓塞4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栓塞有效率为87.4%(19/21)。术后随访6个月~2年,复发1例,再次栓塞治疗;其余20例均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1例,2分2例,1分4例,0分14例。结论 对颅内夹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栓塞治疗方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