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程度。方法:600例住院T2DM患者,依病程分为新诊断组、3月~5年组、6年~10年组和>10年组。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徐州产HD-WX-10型微循环显微仪,在22~24℃室温下,检测所有对象的左手无名指,观察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并对各组加权积分值、不同程度异常率和部分指标异常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不同病程各组T2DM患者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积分均高于对照组,以管袢减少、白微栓、渗出和出血等改变较明显(P<0.01),中度异常患者比例较高。(2)病程10年以内各组患者积分值、部分指标异常率及异常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10年组患者甲襞微循环流态及袢周形态积分和总积分较其它组增加(P<0.05),中度异常患者比例较高(P<0.01),管袢明显减少,白微栓和渗出显著增多(P<0.01)。结论:T2DM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病程>10年者较重。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健康检查时发现有子宫颈糜烂患者119例,在治疗前后作甲襞微循环检查,且以38例正常健康妇女作为对照。发现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如下:1.毛细血管袢清晰度差(模糊者占13.5%)排列紊乱占9.2%;异形管袢占39.6%;输出枝/输入枝比值偏大。2.毛细血管内微血流动态:流态呈泥沙状和颗粒状占7.6%;袢顶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性变化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银屑病患者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以及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硬度(TK值)、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红细胞压积(Hct)无明显差异(P>0.05)。银屑病组管袢模糊,畸形管袢增多,袢顶狭窄较多见,输入枝血管变细,输出枝血管增粗,管袢缩短;微血管血流速度缓慢,多呈粒流、粒缓流,红细胞聚集,可见白色微小血栓;管袢周围视野极度模糊,袢顶渗出或出血,乳头呈浅波纹状或平坦;用田牛加权积分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明显异常,其形态、流态、袢周等指标积分值以及综合积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银屑病组ηb低切值、EAI、血沉与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及综合积分值均呈明显正相关(与流态积分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0.29、0.21;与综合积分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0.24、0.19;P均<0.01)。结论:微循环障碍是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微循环改变的机理可能与血液粘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以及通透性增加有关。临床上采用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1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n=7)、中危组(n=28)、高危组(n=34)和极高危组(n=46),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和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甲襞微血管视野清晰度、管袢长度、管袢数、畸形管袢数、交叉管袢数、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袢顶直径、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白细胞数、白微栓、袢周渗出、出血、甲襞微血管乳头及乳头下静脉丛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低危组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到极高危组甲襞微循环渐次出现明显的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变化,且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上主要表现为:视野清晰度变差、微循环管袢数减少、畸形管袢数占比增加、输入支管径变细;流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增多;在袢周状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袢周渗出增多。且有高血压危险分层越高,上述改变越严重的趋势。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与危险分层相关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甲襞微循环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评估、治疗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DMCI组(n=40)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NDMCI组,n=70),并设健康体检对照组(CON组,n=60)。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各组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采用微循环检测系统观测各组甲襞微循环(NFM)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并运用加权积分法分析比较各组分值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增厚者为15.00%,与NDMCI组的15.7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MCI组颈动脉斑块占67.50%,显著高于ND-MCI组的54.29%,P<0.01。DMCI组NFM形态和袢周状态积分值与NDMC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DMCI组NFM流态积分值(2.16±0.70)明显高于NDMCI组(1.16±0.66),P<0.01;主要表现在DMCI组微血流呈粒缓流和/或粒摆流,甚至停滞,同时白色微小血栓(白微栓)数量及红细胞重度聚集和微血管渗出、出血均比NDMCI组严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明显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和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体检人群的甲襞微循环,分析其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徐州产WX-753B型微循环多参数测量仪,对3430例体检者的甲襞微循环管袢形态、血流状态、管袢周围状态等三类16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其异常结果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和吸烟对微循环的影响。结果:甲襞微循环检测异常者占总检测例数的31.55%,其异常结果中不同性别间、各年龄组间以及吸烟和未吸烟组间的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有明显差异(P<0.05~0.01),且与增龄有明显正相关(r=0.99)。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测对辅助疾病诊断和临床用药、疗效判断等提供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相关信息,为疾病的防治,健康宣教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血管型头痛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证明血管型头痛患者具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管袢数目减少,异形管袢明显增多,血液流速减慢。流态异常,与对照组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用自制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8.
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检测4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经过4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流态积分和总积分值明显增加,与化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化疗后可使患者这种微循环障碍加重。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以作为肿瘤血瘀证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118例七种四肢血管疾病的甲襞微循环(NFM)临床表现与特征,旨在拓宽微循环检测的临床运用范围,提高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采用XTWY多功能微循环彩色图象分析系统,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 118例患者的NFM表现有两类:(1)缺血性微循环障碍,DG>A-SO>TAO>RSD,共同特征见:管襻欠清晰、数目减少、输入枝纤细、襻顶扩张、管襻缩短、血细胞聚集、血流缓慢、患肢皮温降低2~3℃;(2)充血性微循环障碍,TP>ELG>NAG,共同特征见:管襻增多、输出枝扩张、迂曲、管襻延长、患肢皮温升高1~3℃,血流多增快,两类均有管襻畸形率增加(>30%)。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同时不同的四肢血管病又有着各自的NFM特征。结论 NFM变化可以反映不同四肢血管疾病的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客观指标,拓宽了微循环检测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4例单纯室缺不合并肺功脉高压患者手术前后甲襞、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评分标准按田牛教授提出的甲襞、球结膜微循环综合定量积分法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室缺组甲襞微循环改变主要是管袢输入枝,袢顶直径变细,交叉畸形管袢发生增高。室缺组的总积分、形态积分、袢周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甲襞  相似文献   

11.
对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患儿术后早期甲襞微循环出现管袢数目减少、轮廓模糊,微血流呈粒流、粒缓流,RBC聚集;患儿的血液粘度及血浆肢体渗透压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升高(P均<0.01)。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的低温、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机械作用及预充液成分等因素是影响围术期患儿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患儿手术的预后,术后应加强对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的监测并及时调节和改善其异常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30例吸烟者、30例有吸烟史现戒烟者以及30例无吸烟史者行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表明,吸烟组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变,总积分值高于戒烟组和无吸烟的对照组(P<001)。其主要改变为:管袢输入枝、输出枝管径增宽,管袢扭曲、分叉,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度增加。戒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与吸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其形态改变尚未完全恢复(P<001)。以上结果提示,吸烟可引起机体的慢性微循环障碍,戒烟可对其造成的损害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选择23例中老年病人为治疗组,20例健康中老年人为对照组,观察近红外线微量照射对微循环、自由基代谢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治疗后微循环改善显著,其总积分和血液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明显下降(P<001~005);自由基代谢亦有改善,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上升(P<001),过氧化氢激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上升趋势,过氧化脂质(Lpo)有降低趋势(P>005),NK活性显著提高(P<001)。结果提示:近红外线微量照射可对上述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故在祛病抗衰方面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患者血液微循环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方法 观察50例偏头痛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黏度增高,呈高黏高凝状态;甲襞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为流态异常、襻顶瘀血、异型管襻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管襻长度缩短、开放管襻数量减少、襻周渗出等。结论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是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偏头痛患者血液微循环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高强度手部作业人群甲襞微循环的远期变化。方法:使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及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24例参加地震救援者(观察组)左手甲襞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和袢周状态,并对照正常参考值(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异常者占全部受检者的36.16%,其甲襞微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分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强度手部作业对部分人群甲襞微血管形态及功能有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冷刺激对青年人甲襞微循环及微区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和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33例青年人(包括男12例、女21例)冷刺激后3min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以及微区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冷刺激后甲襞微循环由实验前的线流或线粒流变为粒线流或粒流,流速变慢,总积分值增大;微区血流量减少(由5.51±1.18mv减少为5.16±1.38mv,P<0.05)。结论:冷刺激可造成甲襞微循环障碍与甲襞微区血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以 3 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了 67例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 (r=0 .3 75 ,P <0 .0 5 ) ,与偶测血压 (CBP)、动态血压的各参数平均值 (ABP)、ABPV无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病组总积分值主要与CBP、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 2 4h、夜间的ABPVs、ABPVd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 2 4hABPs关系最为显著 (r =0 .60 4,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昼夜血压水平与血压的变异性 ,对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围产期脑损伤性智力低下患儿的甲襞微循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71例围产期脑损伤性智力低下(MR)患儿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结果显示:MR患儿甲襞微循环在形态、流态、综合积分值上均高于健康儿,P<0.01。甲襞微循环突出的改变是输入枝痉挛、血管袢数目显著减少、可见红细胞聚集。其中48例患儿同时作了三维多普勒脑血管超声(TCD)检查,结果有大脑前、中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者27例,占57%。提示围产期脑损伤性MR存在着慢性脑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