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 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路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以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27例该部位肿瘤施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2l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经验。方法介绍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包括体位、切口、骨瓣、分离、显露、切除肿瘤的技巧和颅底重建要领。结果近年采用该手术技术处理大型中线前颅底沟通瘤,收到良好治疗效果,未发现与之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源于鼻眶或前颅底肿瘤常破坏前颅底结构,造成颅内外沟通,难以仅靠单一颅内或颅外入路予以全切,且切除肿瘤后重建颅底困难,易导致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最近文献资料统计该区域手术并发症趋向降低,主要得益于临床经验积累,现代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有效抗生素及改良术式,颅底重建技术的应用。作者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对27例侵犯鼻筛蝶眶及前颅底沟通瘤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缺损前颅底,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入路和钛网颅底重建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前颅底及颅鼻眶沟通脑膜瘤切除及颅底重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及颅底重建的适应证。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据肿瘤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并行颅底修复重建。本组颅底脑膜瘤110例,经额颞眶颧联合入路切除35例,经额鼻筛眶入路38例,经翼点入路切除4例,经冠状开颅切除33例。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88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5例。临床痊愈85例,好转23例,死亡2例。随访79例,肿瘤复发5例,行第二次手术切除,死亡5例,余恢复良好。结论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及必要时颅底修复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绛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患者在扩大经额下入路显微切除肿瘤颅腔内部分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颅外部分并重建颅底缺损.结果 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和新神经功能废损、脑脊液漏、脑膜腩膨出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爪神经鞘瘤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垂体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痛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符1例.结论 采用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创伤小且深部视野良好,能安全且完全切除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颅底外科常用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分析颅底外科常用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以改善位于颅底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年间手术治疗的颅底病变175例,其中颅底肿瘤154例,颅内动脉瘤15例,其它病变6例。采用9种手术入路,包括扩大前颅底、额下经眶、眶颧、眶颧-颞极、岩骨联合、远外侧枕下、口-咽、颈-颌下和颞下窝入路。结果:颅内肿瘤154例中,全切除116例(75.3%),与入路有关并发症7例(4.5%),死亡2例(1.3%)。15例动脉瘤中,术后13例恢复良好。结论:选择恰当的入路具有扩大显露范围、减少脑组织牵拉、便于修复颅底等优点,可明显提高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报告10例病人经颅底入路夹闭或切除颅内动脉瘤,获得优7例,良1例,中1例,差1例的满意效果.采用的颅底入路有四种:①经额眶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4例;②经眶颧入路处理眼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③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1例;④经眶颧-颞极入路夹闭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在选择的病人中,颅底入路可改善对深部或巨大动脉瘤的显露,因此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对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颅底入路的优缺点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内镜经鼻手术治疗需要的颅底脊索瘤临床分型及入路选择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使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133例颅底脊索瘤病例资料.依据内镜经鼻手术斜坡解剖区域分类方法对脊索瘤进行临床分型.其中,主体位于颅底中线区域116例:(1)主体位于前颅底6例;(2)主体位于上斜坡7例;(3)主体位于上中斜坡42例;(4)主体位于中下斜坡8例;(5)主体位于下斜坡21例;(6)主体位于全斜坡32例.主体位于中线及中线旁区域(广泛型)17例.全部病人均行内镜经鼻手术切除.中线区域型共使用4种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内镜经鼻-前颅底入路、内镜经鼻-上斜坡入路、内镜经鼻-中斜坡入路、内镜经鼻-下斜坡入路.广泛型使用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结合其他开颅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 病变全切为26例(20%),次全切62例(47%),大部切除38例(29%),部分切除7例(5%).结论 制定适合内镜经鼻手术的斜坡解剖区域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对颅底脊索瘤进行临床分型,可以更好地指导内镜经鼻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在内镜辅助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对15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及4例鼻-眶-颅沟通性肿瘤行手术切除,对颅底缺损区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结果19例肿瘤全切15例(78.9%),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其中良性肿瘤4例,至今全部存活;恶性肿瘤15例,2年生存11例,3年生存8例,5年以上存活6例。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辅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颅底缺损区,肿瘤切除安全彻底、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7例大型前中颅窝沟通瘤,其中3例肿瘤直径超过11cm,全组病人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一次全切肿瘤,同时行颅底重建,全组病人均治愈.经7个月~4.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作者指出,认真处理供瘤血管,分块切除肿瘤,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根据颅底骨质缺损大小采取相应重建方法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另外,强调根据肿瘤生长特性及发展方向选择手术入路,有助于显露及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2.
颅底脊索瘤的分型、诊断与手术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分型、诊断与手术。方法 1988年9月至2002年12月收治102例颅底脊索瘤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颅神经功能损害、运动障碍、鼻咽部症状等。根据肿瘤起源和发展方向,分为鞍区型、颅中窝型、颅后窝型、鼻(口)咽型和混合型。99例病人106次分别经枕下远外侧、乳突后、前方颅底、鼻蝶、额下、颞下、侧裂、口咽和联合入路手术。肿瘤未能全切除者术后辅以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果 99例手术者,肿瘤全切除25例(25.3%),次全或大部切除32例(32.3%),部分切除41例(41.4%),1例仅作活检。死亡1例(1%)。2例发生脑脊液漏,6例出现新的颅神经损害,1例偏瘫。86例平均随访5、6年,21例恢复正常工作,28例恢复部分工作,17例生活自理,9例不能自理,11例死于肿瘤复发或其他原因。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多数颅底脊索瘤术前可确诊,但有些病例需与侵袭性垂体腺瘤、鼻咽癌、软骨性肿瘤(尤其软骨肉瘤)鉴别。恰当的临床分型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治疗应首选手术,部分肿瘤可全切除,多数不能全切者术后辅以放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侧颅底颅内外沟通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侧颅底沟通肿瘤50例,着重于肿瘤部位、范围、病理与病例选择、术前计划、入路选择、手术技巧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31例,次全切1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3例,无死亡病例。绪论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范围选择合适手术入路。利用不同工具和方法,争取一期全切肿瘤。重建颅底硬膜及颅骨结构,避免脑脊液漏。保留功能和容貌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可行性及其显微解部学关系.方法 (1)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20侧)尸头标本,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颢下窝、翼腭窝、蝶筛区、海绵窦等区域的显露情况及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2)经该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翼突、中鼻甲、上颌神经是经上颌骨翻转手术入路的三个重要解剖标志,此入路对前、中颅底、斜坡区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从颅外暴露颅底,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临床应用中,6例肿瘤均得到全切,术后反应小,恢复快.结论 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内外沟通肿瘤手术可行,熟悉此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关系,对开展此手术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