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运用双靶点单通道穿刺角度深度计算法优化立体定向手术路径的经验.方法 41例颅内不同部位与性质的病变采用立体定向术治疗.分别在病灶内、脑沟或非功能区皮质确定目标靶点与定角靶点,使两点连线所确定的手术路径符合"最近""最安全""最关键"三原则.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得准确定位与引导.术后无手术所致的新发神经阳性体征或症状,其中位于中央区的11例,术后症状消失8例,好转3例.结论 该计算法优化手术路径,有助于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探索立体定向手术定位方式.  相似文献   

2.
双靶点单通道穿刺角度深度计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CT或MR导向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术,经单个通道一次穿刺不同层面上的两个靶点,如何精确计算进针的角度及深度;或在目标靶点及进针角度已设定的情况下,在任意层面上计算该通道刺入点的确切位置,目前尚无十分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线式体表定位引导法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用于颅内病变微创穿刺的简易体表定位引导法。方法 应用YL 1型微创穿刺针对72例脑出血共 95个靶点实施定向穿刺。在CT片上设定入颅点及穿刺路径。测出入颅点至正中线的体表弧线距离、穿刺路径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计算靶点所在平面与基线的距离。根据测算结果 ,分别划出靶点所在的轴位面及穿刺路径在体表的投影线。在双线引导下实施简易的立体定向穿刺。结果 体表定位误差约 5mm ,穿刺路径定向误差约 10°。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颅内病变的体表定位及微创脑出血穿刺引流。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2006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研制的W TF-1型颅内血肿定向穿刺辅助定位器(以下称定位器)与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配套,经94例104次脑内血肿定向钻颅穿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组采用定位器对颅内血肿94例做导向穿刺。高血压脑出血61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9例,丘脑出血12例,脑叶出血7例,小脑出血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共33例,其中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10例,颞底部硬膜外血肿5例,横跨小脑幕上下硬膜外血肿2例,共进行定向穿刺104例次。血肿大小和穿刺方式:血肿量最小5m l,最大146m l;…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斜向立体定向穿刺法与垂直立体定向穿刺法的准确性、安全性的差别,探讨斜向立体定向穿刺法替代垂直立体定向穿刺法的可能性。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分别采用斜向(左,20°)及垂直(右)立体定向穿刺法穿刺丘脑前核。穿刺后10小时行7.0T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种方法上矢状窦破裂发生率、穿刺针道与丘脑前核长轴所成夹角大小以及穿刺最深点位于丘脑前核内比例的差别。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9.0医学统计程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斜向立体定向穿刺未出现上矢状窦破裂,垂直立体定向穿刺有3例发生上矢状窦破裂出血(25.0%)。斜向穿刺针道与丘脑前核长轴夹角为10.1±2.1度,垂直穿刺针道与丘脑前核长轴夹角为29.7±3.0度,斜向穿刺针道与丘脑前核长轴重合度更高(P<0.01)。斜向穿刺最深点位于丘脑前核内比例为58.3%(7/12),垂直穿刺最深点位于丘脑前核内比例为66.7%(8/12),两者穿刺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向立体定向穿刺法在安全性上优于垂直立体定向穿刺法,且通过选择适当角度可使穿刺针道与核团长轴重合度更高,两者准确性没有区别,因此前者更适合于动物实验中进行立体定向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简易立体定向标志代替框架定向仪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于耳前1cm安置一内装有泛影葡胺的胶管,行头部CT扫描,根据CT片中血肿的最大层面,选择血肿腔稍偏后的位置做为穿刺靶点,参照立体定向原理,先确定X轴即颅骨外板至靶点的垂直距离,再确定Z轴,即CT层面高度,最后根据CT片中放置的定位管确定Y轴,即可准确确定穿刺部位.结果本组29例,其中死亡3例,病死率为10.3%,恢复良好者为26例.治疗有效率为89.7%.结论简易定向置管血肿引流术定位准确、安全,操作简便,对脑组织损害轻,能使病人早期康复,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Goldstein等认为依据CT扫描资料,不依靠主体定向仪,定向徒手穿刺,同样能准确的达到靶点。我科自1988年1月至1989年12月,采用标准头颅CT片定位法,对21例病人徒手穿刺进行颅内疾患的诊断,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型机械臂在脑外科定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临床应用脑外科机械臂系统(国产CRAS-HB型)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利用机械臂系统的计算机图像定位软件、穿刺径路设计模拟引导装置、智能机械臂平台和放射性核素注入控制模块等功能部件,成功辅助完成脑立体定向手术32例;其中脑肿瘤内放疗手术23例、脑深部病变活检3例、脑脓肿抽吸2例、脑内血肿排空2例、金属异物摘除2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靶点定位准确,均一次操作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除3例活检阳性外,29例术后随访6~24月,手术有效率86%.结论该机械臂系统设计结构合理,操作集成实用性强、定位精确且操作方便,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颅内活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进行颅内占位立体定向活检术的3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没有发生导航故障,所有程序都如期完成.33例进行76个靶点穿刺活检术,术后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无癫痫发作.33例活检阳性率为1...  相似文献   

10.
微侵袭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机械臂立体定向系统的应用 ,为小切口锁孔开颅切除颅内小病变 ,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证。我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机械臂立体定向系统 (CAS R Ⅲ型 ) ,经我院几年的临床研制和应用 ,具有准确的立体定向定位能力和灵活易操作的技术性能。现就用该系统定位下行锁孔开颅切除颅内小病变的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资料 本组病灶的选择 ,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 ,病灶大小在 2cm以内 ,距脑表面至少2cm以下的脑组织内 ,这些病变用常规开颅手术很难或较难找到。共计 9人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MRI结构影像基础上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规划穿刺靶点和路径,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的患者,共34例.其中有框架穿刺14例,无框架导航穿刺20例,记录诊断的阳性率、并发症等.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其中32例为幕上病变,2例为幕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胶质瘤14例,淋巴瘤12例,脑转移瘤6例,炎性脱髓鞘2例,诊断阳性率为100%.术后影像学证实靶点均按术前计划精确定位.1例(2.9%,1/34)出现穿刺靶点小血肿(<5 ml),未行手术处理,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道出血,未发生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提供颅内病变的解剖、代谢及功能信息,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我院1998~2002年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的35例各种颅内病变作一报告。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3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8~63岁,平均34岁。本组颅内自发性出血8例,囊性肿瘤10例,实性肿瘤3例,异物6例,微小病变4例,脑组织活检4例。1.2立体定向手术采用德国LeibingerZD脑立体定向系统(匹配两叶牵开器和激光指示器)和立体定向计划系统。手术均采用局部麻醉。术者依据CT定位片,通过立体定向计划系统计算出靶点的三维坐标及入颅点坐标。对不同的病变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头颅CT行简易立体定向在锥颅侧脑室引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需行侧脑室引流术患者依照术前头颅CT行简易立体定位定向锥颅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结果 61例患者均在术中成功行侧脑室引流术,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59例,成功率为96.7%(59/61);复查头颅CT出现2例置管位置不佳。本组出现穿刺通脑挫伤1例。结论锥颅侧脑室穿刺管引流术中应用术前头颅CT简易立体定位定向,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定位简单准确、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不同穿刺针数清除颅内血肿及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方法选择72例幕上脑出血量为30~55 mL行立体定向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穿刺针数分为两针穿刺组(36例)和单针穿刺组(36例)。两组均将未带有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置入血肿边缘监测颅内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值、血肿清除时间、血肿处残余血液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针穿刺组术中清除血肿较容易,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两针穿刺组血肿清除时间(117. 42±14. 52) h与单针穿刺组(142. 00±29. 6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天两组颅内压值均较高,但两针穿刺组较单针穿刺组低;术后第2、3天两组颅内压值均有所降低,但两针穿刺组降低程度更为理想(P 0. 05)。两针穿刺组入院后1和2周,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NIHSS评分与单针穿刺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实施立体定向微创两针穿刺清除颅内血肿的方法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大脑损害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应用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治疗丘脑出血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国产CAS—R一2型机器人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临床实施13例丘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机器人系统由智能机械臂、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自动标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方向,为术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 成功实现13例丘脑出血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结论 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难治性囊性肿瘤采用立体定向活检与X-刀相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8例薄壁囊性脑肿瘤在CT导向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并抽吸囊液使囊腔缩小,再行X-刀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明确了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X-刀治疗效果提高.结论 立体定向手术联合X-刀治疗颅内囊性肿瘤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简易立体定向穿刺法粉碎清除颅内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我院于2002年11月~2003年10月采用自创立体定向方法对6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施行了微创颅内血肿穿刺粉碎清除术,穿刺部位准确,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1定位方法①行CT扫描,找出血舯面积最大的层面,利用CT机光标,用龙胆紫在血肿侧头皮上标出血肿面积最大的层面线,并将此线向前后延长至前后正中线,作为头皮定位线。采用弦距定位法在定位线上确定好穿刺点。②用一根直径2~3mm的铅丝沿头皮定位线拓出血肿侧的头颅轮廓,要求前、后端达到前后正中线。③取一张干净的废X-线胶片(或薄有机玻璃板,以下同),用其一边作为脑内血肿面积最…  相似文献   

18.
背景: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均需在影像监视下进行,术前往往需反复调整C-臂机来获得患椎的标准正位像和标准侧位像。调整成功后穿刺时往往靠经验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有时要反复穿刺,时间及射线暴露量都明显增加。 目的:设计经皮椎体穿刺定位导向装置以减少手术中X射线的暴露及缩短手术时间,并验证其辅助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设计及验证实验,于2004-10/2005-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带软组织的胸腰段和下腰椎标本共5具,均无畸形及缺损。 方法:5具胸腰椎标本每个椎体摄CT扫描片及标准X射线侧位片,测量e角和f角,分析椎弓根穿刺的径路,利用经皮椎体穿刺定位导向装置在标本上穿刺,左侧应用导向装置,右侧不用。观察穿刺的效果,比较两侧有无差异。 主要观察指标:穿刺进针点位置的确定,各椎体穿刺过程中应用定位导向装置侧及未用侧C-臂机的投照次数。 结果:穿刺进针点位于两横突根部中点连线与过关节突后缘垂线相交外上1/4象限,在标准后前位投影片上,左侧的穿刺点位于椎弓根影的2点位置,右侧椎弓根穿刺点位于椎弓根影的10点位置。应用导向装置侧C-臂机透视次数显著低于未用侧[(12.61±1.69) 次,(23.19±1.60)次,P < 0.05]。 结论:经皮椎体穿刺定位导向装置定位准确,根据正确的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可以到达椎体的理想位置,可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射线的暴露。  相似文献   

19.
应用立体定向仪进行的神经外科手术,又称导向术。研究治疗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疾病的学科称为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立体定向仪是根据一定的空问坐标原理设计的,其固定部分能与头颅固定,并建立起有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关系,其导向部分能将手术器械导入脑内任何一处预定的脑内靶点,进行刺激、毁损、检查、植入以治疗脑深部疾病和对脑功能的探索研究。这技术除能治疗脑肿瘤、颅内血肿、脑脓肿、脑血管病等非功能性疾病外,还能通过对神经系统某些结构或通路进行破坏,刺激或重建手段来改变不正  相似文献   

20.
基底节出血抽吸术靶点设定与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比较在基底节出血抽吸术中不同靶点设定与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将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出血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以血肿最大层面的中线后1/3为靶点(以下称对照组)28例;以血肿最大层面的外1/3与后1/3交叉处为靶点(以下称外1/3靶点组)56例。两组病例均在CT监控下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结果术中从穿刺针内流出新鲜血液的,56例外1/3靶点组无一例发生,而28例对照组有2例发生,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098,P<0.05);术后复查CT发现有再出血的,外1/3靶点组只有2例出现,而对照组有6例出现,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908,P<0.01)。结论在CT监控下的立体定向基底节出血抽吸术中,将靶点设在血肿最大层面的外1/3与后1/3交叉处,可能会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再出血的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