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发生瓣周漏(PV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TAVR手术患者共计363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60例,正常三叶式主动脉瓣(TAV)303例。瓣叶类型为分组变量,原始队列以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筛选出PSM队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中重度PVL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超声相关危险因素对术后中重度PVL的预测价值。结果 (1)筛选出57对PSM队列组间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发生轻度PVL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AV组术后发生中重度PVL的比例高于TAV组(P=0.026)。(2)57对PSM队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瓣叶类型(BAV)(OR=6.103,95%CI:1.206~30.872,P=0.029)、术前左室流出道(LVOT)形态指数(OR=0.896,95%CI:0.817~0.982,P=0.019)与术后发生中重度PVL存在独立相关。(3)ROC曲线显示LVOT形...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学良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9,10(5):119-121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lRS)是20世纪90年代由Bone RC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阐明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的重要病理生理及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疾病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因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一线手术方式。在TAVR飞速发展的背景下,TAVR术后并发症却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及患者预后。因此,TAVR术后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该文将结合国内外现状,对TAVR术后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瓣周漏、脑卒中、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的评估、预防与护理作一综述,以增强临床医护工作者对并发症的认识及护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1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术后患者左心室的逆重构。方法入选113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TAVI手术,对比术前术后左心室大小、左心室壁厚度以及左心室功能的变化,评估左心室的逆重构现象。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平均年龄(77.2±5.5)岁。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0.66±0.16)cm~2 vs(1.55±0.40)cm~2,P0.001]。主动脉瓣平均压差[(52.43±12.37)mmHg vs(9.97±4.21)mmHg,P0.001]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3.8±12.7)%vs(64.6±9.7)%,P0.001]。室间隔厚度[(12.60±2.37)mm vs (11.56±1.99)mm,P0.001]及LVPW厚度[(12.02±1.67)mm vs (11.16±1.87)mm,P0.001]减低。LVEDD减小[(51.99±6.59)mm vs (48.94±4.49)mm,P0.001]。结论 TAVI术后1年,左心室发生明显逆重构:左心室内径变小,左心室壁厚度变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术后肺动脉压力(PASP)的变化。方法入选94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均成功完成TAVI手术。根据术前PASP分为两组,无肺动脉高压组(PASP<40mmHg)和肺动脉高压组(PASP≥40mmHg)。结果TAVI术后,无肺动脉高压组和肺动脉高压组PASP均降低。肺动脉高压组具有更小的主动脉瓣面积[(0.58±0.16vs 0.67±0.16)cm^2,P=0.014],更高的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60.8±17.3vs 53.9±17.2)mmHg,P=0.035],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11.6vs 3.9)%,P<0.001]和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13.9vs 1.9)%,P<0.001]发生率更高。结论TAVI术后1年,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2例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 2例患者均有明确手术指征,术后有1例患者恢复良好,另1例患者出现心脏压塞、室颤、大面积脑梗死等并发症。结论 TAVI术是一种新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系统评价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异常的预测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搜集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异常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2月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包括75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1.48,95%CI(-2.73,-0.23),P=0.02]、慢性肾病[OR=0.14,95%CI(0.06,0.34),P<0.01]、术前左束支传导阻滞[OR=2.84,95%CI(1.11,7.23),P=0.03]、膜间隔长度[MD=0.93,95%CI(0.05,1.80),P=0.04]、植入深度[MD=-2.06,95%CI(-2.96,-1.16),P<0.001]、膜间隔长度与植入深度之差[MD=3.05,95%CI(1.92,4.18),P<0...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 ( sepsis)及其后续症包括了严重脓毒症 ( severe sepsis)、脓毒性休克( septic shock)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外科术后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机体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间的不平衡是脓毒症及其后续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 ,Fry等就提出了感染学说 ,认为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直接导致了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80年代 Goris等认识到炎症反应的重要性 ,强调持续过度炎症反应在器官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 90年代以 Bone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了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式(TAVR)目前已经成为外科高风险手术或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随着这一技术的日趋成熟,适应证的不断扩大,不断有令人鼓舞的研究发表,将成为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规手术之一。本文就这一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如下。1 TAVR的发展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肥胖人群的增加,全球范围内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日益增多,且这些患者多数存在高龄、多器官功能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中线导管在老年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实施TAVR手术治疗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留置针(PIV)组与中线导管(MC)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总穿刺次数。结果PIV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发生率均高于MC组(P<0.05)。PIV组的留置时间短于MC组,总穿刺次数多于MC组(P<0.05)。结论MC在老年患者TAVR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穿刺痛苦,降低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8例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住院患者为A组,另选取22例同期诊断为单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仅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为B组,均行TAVR术.随访6个月,比较2组基本资料、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以及随访期间死亡率、出血情况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A组患者平均主动脉瓣环内径、二叶式畸形患者比率、升主动脉内径高于B组,钙化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入路、选择瓣膜尺寸及植入瓣中瓣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跨主动脉瓣流速、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以及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瓣周漏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TAVR术后能有效降低平均跨瓣压差,改善心功能,但瓣周漏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多为微量或轻度瓣周漏. 相似文献
19.
<正>病例介绍患者,女,71岁,因“劳力性气促、胸闷6个月”于2021年12月7日住院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年,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可,20年前曾行子宫全切术,1年前发现脑梗死,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查体):体温36.3℃、心率6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重43 kg、身高158 cm、体质量指数17.2 kg/m2;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主动脉第一听诊区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腹部及四肢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