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3例为观察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119例为对照组,对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2例RMPP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13例(9.85%)。单因素分析显示,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特殊体质、侵入性操作、季节、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补体C3水平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住院时间≥20 d、侵入性操作、高CRP水平、低补体C3水平是RMPP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MPP患儿有发生医院内感染风险,医院需加强院内感染监控力度,针对其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饶鸣皋 《安徽医药》2014,(9):1710-1712
目的探究血清炎性因子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收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按照临床特征分为RMPP组19例与普通MPP组21例,同时选取21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并对比,比较RMPP组与普通MPP组入院时与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三组的血清炎性因子IL-4、IL-5、IL-10、IFN-γ等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RMPP组的IL-4、IL-10显著高于普通MPP组;RMPP组治疗后的IL-10显著低于入院时。结论RMPP病情的发生及发展与IL-4、IL-5、IL-10、IFN-γ等变化有关,IL-4、IL-10等可作为判别RMPP的指标,而IL-10可作为评估RMPP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该院NICU 2011年至2012年来收治的1340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340例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66例,医院感染率为4.92%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情况居首,占总感染的60.61%。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治疗及使用抗生素种类。结论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发生侵入性操作,在院天数长,使用抗生素种类多的患儿,要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后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治疗的123例RMPP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62例增加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CD8+、CD4+、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  相似文献   

5.
周运南 《北方药学》2021,18(6):140-141
目的:探讨短疗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RMPP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20)与观察组(常规治疗+短疗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20).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炎性指标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IgG、IgM、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RMPP患儿,短疗程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提高疗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李婉青  彭丽 《抗感染药学》2020,17(4):560-562
目的:探究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感染的现状及其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防治对策。方法:抽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间于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患者70例资料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否,将其分为感染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析其感染组患者治疗后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资料,探究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胃镜治疗后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较多(占71.43%),主要感染部位为消化道(14.29%)、呼吸道(40.00%)、泌尿系统(25.71%)、皮肤黏膜(11.43%)等,经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0岁、有合并症、住院时间≥14 d、置管引流时间≥10 d、有其他侵入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接受内镜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其主要感染部位为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置管引流、其他侵入操作、合并症、用药类型等影响因素与接受内镜治疗而发生院内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省儿童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RM PP患儿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判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RMPP的63例患儿(RMPP组)以及采用抽签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32例普通MPP患儿(MPP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MPP组患儿平均年龄高于MPP组(P<0.01),热程(16.17±4.60)d长于MPP组的(6.97±1.77)d(P<0.01);RMPP组患儿大叶性肺炎、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浊音、胸腔积液、肝脏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MP鄄DNA拷贝数高于MPP组(P<0.01);RMPP组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及 LDH、IgG、IgA、IgM水平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CRP>40 mg/L及ALT升高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使用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于MPP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个疗程后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PP组(P均<0.01)。结论:RMPP易发生于大年龄儿童,更易出现大叶性肺部炎症,MP鄄DNA 拷贝数高,热程长,CRP>40 mg/L的比例高,胸腔积液、肝脏受损发生率高,需要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8例R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儿分为A组和B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其中60例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影像学与临床仍表现恶化,将其归入RMPP组,其余90例归入MPP组。比较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胸部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表现。结果两组患儿单核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指标显著高于MP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患儿支气管镜下有黏液分泌物阻塞,部分患儿出现坏死物阻塞、黏膜糜烂。患儿肺部有大片高密度实变影,伴有胸腔积液。MPP组患儿镜下可见部分水肿、黏膜粗糙、黏膜分泌物,无通气不良或阻塞表现,无坏死物阻塞与黏膜糜烂。胸片表现斑片状、云絮状阴影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结论 RMPP疾病发生与过强的黏液高分泌、混合感染、高凝状态、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ACV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无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医院感染发生与性别、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无关(P>0.05);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大,意识障碍或昏迷,出血部位基底核及脑干,血糖水平高;进行侵入性操作,脱水剂、抑酸剂、激素长时间应用,住院时间长(P<0.05)。结论ACVD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应对老年、意识障碍、基底核及脑干部位病变的高危患者高度重视,针对性做好基础护理;重视血糖的监测与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侵袭性操作;尽早停用脱水剂、缩短抑酸剂时间;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罗永良 《抗感染药学》2020,17(4):545-54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1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术后发生院内感染原因,并对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271例手术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66例(占24.35%),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占53.06%);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与患者年龄≥60岁、有吸烟史、白细胞计数≥10×10~9/L、白蛋白水平<13 g/L、GCS评分值<8分、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14 d具有相关性(P<0.05),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重视其影响因素,做好防治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病房手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30例泌尿外科患者,分别从临床资料、感染部位、影响因素、感染病原菌等资料分析手术后医院感染病例。结果泌尿道、呼吸道、手术切口是泌尿外科患者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较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菌;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等相关因素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加强病房管理,注意手术切口、泌尿道的术后管理,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泌尿外科手术后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患者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1800例的资料,其中发生医院感染32例,分析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系,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7d的比例为50.0%,而非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7d的比例为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越大。所有医院感染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患者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医院应科学合理地加强护理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资料分析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以期降低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2009年07月-2011年07月在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新生儿603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3例新生儿中发生58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62%,感染部位居前三位的是呼吸道、皮肤粘膜及脐部、胃肠道,分别为53.45%、31.03%、15.52%。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36%。结论胎龄小、体重低、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加强教育、加强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强调洗手、加强全面消毒等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 为防治该类患者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26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的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26例患者住院期间共52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23.01%, 发生二重感染3例, 多重感染2例。其中共培养出病原菌28例, 革兰阴性菌15例(53.6%), 革兰阳性菌4例 (14.3%), 真菌9例 (32.1%)。单因素分析显示, MDS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 (IPSS-R) 危险分组、 住院时间、 中性粒细胞数、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 侵袭性操作、 白蛋白含量、 使用激素、 使用地西他滨与MDS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IPSS-R预后评分较低、 住院时间延长、 白蛋白水平下降、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延长以及住院期间使用地西他滨为MDS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MDS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缩短住院时间, 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人住本院NICU的8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相应标本,分离病原菌,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情况。结果5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74%;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有病原菌定植;分离的514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362株(70.43%),革兰氏阳性菌122株(23.73%),真菌30株(5.84%);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81株)、大肠埃希菌(105株)、鲍曼不动杆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73株)、肺炎链球菌(27株)、肠球菌(12株);真菌全为念珠菌。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三代头孢等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NICU中应重点注意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有病原菌定植的患儿,慎用侵入性操作;同时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感染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方法对2007年-2009年161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男111例,占68.9%,以老年者为主,≥60岁108例,占67.1%;基础疾病以脑血管及脑外伤疾病为主,占59%;科室分布以ICU最多,63例占39.1%;住院天数最长161天,平均29.6天,同时发生两个以上部位感染占15.5%;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86株,其中真菌最多,构成比占24.3%;易感因素中,昏迷的占28.0%,上呼吸机和气管切开共42例,占26.1%;治愈率48.4%;死亡率占11.2%;发生医院感染前有使用抗生索的127例,占78.9%,联用的占36.7%,2007、2008、2009年在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构成比中分别为22.9%、21-3%、23%。结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是老年、ICU患者、病重、留置胃管、上呼吸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侵入性操作等。防治需根据重点人群、科室、高危因素、重点环节等,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医院下呼吸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90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菌株种类的构成,对比观察医院感染组及无医院感染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90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继发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00%;感染部位构成的顺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的菌株种类以G-菌和G+菌为主。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入住ICU时间长、脱水剂应用时间长、开放性损伤、合并多发伤、侵入性操作以及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均〈0.01)。感染组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后可增加患儿致残致死率:GCS、入住ICU时间、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开放性创伤、合并多发伤、侵入性操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针对感染因素进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