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10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性治疗,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TG、HDL-C、LDL-C和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和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V、F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FMD水平明显提高,LVEDV水平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409例行OPCABG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年龄、既往病史、术前血肌酐、术后中心静脉压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预测OPCABG术后AK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原始队列进行内部验证,分别绘制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与Cleveland评分、RAK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409例患者术后发生AKI 66例(16.1%)。(2)AKI组年龄≥65岁、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术前尿蛋白>300 mg/L、术前血肌酐>97μmol/L、术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中心静脉压>14 cm H2O比率(71.2%、13.6%、5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瑞舒伐他汀的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20例。此次研究乙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甲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总结炎症因子、心功能、血脂指标。结果:甲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甲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甲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都优于乙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其炎症因子、心功能、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血脂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他汀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3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h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连用12周,随访一年。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调脂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TG、TC.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肽联合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35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6个月后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回声斑块比例、混合回声斑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应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通过降低患者血脂指标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回声斑块比例和混合回声斑块比例,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8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0例,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400例,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vWF、ET-1、Lp(a)...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能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已是公认的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方法[1]。由于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再加上手术创伤,术后的病情变化会很复杂,因此正确有效的监护是保证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危险期的关键。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2年3月~2005年3月共开展此项手术53例,临床效果好。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3例,男42例,女11例,年龄53岁~82岁,平均66岁,其中有陈旧性心梗史者29例,高血压病史者32例,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尿液中胱抑素C(Cys C)及肾损伤分子-1(KIM-1)联合检测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组),159例患者未发生急性肾损伤(非AKI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麻醉诱导后,术后12 h、24 h、48 h、72 h的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以及尿液中胱抑素C(Cys C)及肾损伤分子-1(KIM-1)的含量,分析各项指标含量的变化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结果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AKI组Scr、BUN含量在术后72 h时均较术前各时间段增高,且与非AKI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KI组患者尿液Cys C含量于术后12 h增高,24 h达高峰值,48 h后逐渐下降,与非AKI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KI组尿液中KIM-1含量于术后24 h增高,48 h达高峰值,明显高于同期非AKI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联合检测尿液Cys C、KIM-1含量的变化,对诊断急性肾损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和阿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脂蛋白(a)水平及术后再狭窄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将20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及阿伐他汀组,比较两组脂蛋白a水平及术后再狭窄风险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两组脂蛋白(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瑞舒伐他汀组脂蛋白(a)水平低于阿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伐他汀药物均可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再狭窄风险,但在降低脂蛋白(a)水平方面,瑞舒伐他汀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选择122个临床中心的30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年龄均大于18岁。随机分为两组,于入院后24至96小时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80mg/d或同量安慰剂。随访16周。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228例14.8%,安慰剂组269例17.4%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相对危险RR0.84,P=0.048。伴有客观证据或急需住院的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阿托伐他汀组少于安慰剂组6.2%比8.4%,相对危险0.74,P=0.02,但死亡、非致命性AMI和心脏骤停危险两组相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后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OPCAB患者临床资料和14例低氧血症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史、术前肺功能、冠脉病变、术后LVEF、肺部感染与低氧血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BG患者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异常、术后LVEF及并发肺部感染与低氧血症有显著相关;而年龄、性别、慢性支气管炎、冠脉病变与低氧血症无显著相关。结论 OPCAB术后低氧血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后严密的监护及高质量的护理,可使术后低氧血症得到改善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间隔时间对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CAG及择期单纯OPCABG的患者,按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观察时间间隔对AKI的影响.结果 1513例患者中AKI发生率28.8%,AKI组院内病死率为5.7%,是非AKI(0.9%)的6倍.CAG后24h内行OPCABG的患者AKI发生率最高(48.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NYHA心功能Ⅲ及Ⅳ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冠状动脉搭桥数≥3支、术中或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低血压时间> 30 min、术后呋塞米日最大量≥60 mg等因素后显示,CAG后24 h内行OPCABG确能增加AKI发生的风险(OR =2.44,95% CI:1.19 ~4.99).结论 CAG与OPCABG之间的间隔时间≤24 h是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析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为临床上高血糖的预防和降低血糖升高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6年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18例,根据术后第1日早晨06:00时监测随机血糖值分为未达标组(血糖≥10 mmol/L)和达标组,分析影响术后发生高血糖的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早晨06:00血糖升高与体外循环、体重指数、心脏手术危险因素、糖尿病史有关(P<0.05),与年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无关。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发生高血糖与多个因素有关,需采取相应措施以免高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中期结果和经验教训,以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86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不停搏CABG 71例,体外循环下CABG 15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和室壁瘤切除1例.结果 1例术后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后肠穿孔.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8 h,ICU停留时间(77.4±49.6)h,术后住院时间15 d,术后引流量平均530 ml.共有22例次术后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76例随访10~22个月,随访效果良好,心功能Ⅰ、Ⅱ级,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和晚期死亡.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只要一般情况好,与一般患者相比病死率无明显提高;但高龄患者应注意术前呼吸功能的锻炼、心绞痛症状控制;不停搏CABG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为高龄CABG患者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输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 on-pump CABG患者291例,根据患者输注RBC和FFP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未输注RBC/FFP组、输注量RBC/FFP小于3U组、3~6U组和大于6U组;根据患者输注PLT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未输注PLT组、输注PLT 1U组和大于1U组,用以观察患者输血概况及性别,年龄和血液流变学资料分布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RBC、PLT和FFP输注量的影响因素,选入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中风、陈旧性心梗、心功能分级、>70%左主干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术前PLT、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主动脉颊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结果围术期输注RBC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术前Hb水平和体外循环时间;FFP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术前Hb水平和主动脉夹闭时间;PLT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功能分级、术前PLT计数、术前Hb水平和主动脉夹闭时间。结论 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输血量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通过用血量评估为临床申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经验及远期疗效.方法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术24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游离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并行循环下分离出冠状动脉吻合部位,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急症手术2例,常温不停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其中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搭桥2例.结果全组搭1支桥3例、2支桥6例、3支桥15例,平均搭桥2.5支.LIMA桥20支,桡动脉桥3支,RIMA桥1支.用静脉桥作Y型桥吻合并序贯搭桥6例, 全静脉桥4例,全动脉桥3例,包括1例双侧乳内动脉搭桥,左桡动脉搭桥3例,全动脉化搭桥均应用了乳内动脉和左桡动脉3例, 部分年龄大于75岁者用全静脉桥.20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1~124分钟,平均67分钟,转流时间45~321分钟,平均96分钟.术后因呼吸衰竭带呼吸机大于1周、气管切开并肺部感染、胸骨裂开前纵隔感染5例;行再次清创缝合固定胸骨治愈3例,其中1例肺部严重感染、大量痰液经气管造瘘口窜入胸骨后导致严重感染,监护室监护1个月治愈出院;上消化道出血3例,其中大出血死亡1例;其余病人无心绞痛症状,心功能恢复到I~II级,顺利出院,无远期死亡.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比较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不高,文献报道手术死亡率1.7%~3.3%, 本组死亡率4%.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在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高危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治疗。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采用前胸正中切口显露心脏。2例直接采用大隐静脉(SV)行SV-左前降支(LAD)搭桥;9例取乳内动脉(IMA)和SV,行IMA-LAD、升主动脉-SV序贯搭桥;12例取IMA和SV,行IMA-LAD、升主动脉-IMA搭桥。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总共搭桥74条,平均每例搭桥3.1条;早期死亡1例,出现呼吸衰竭1例,急性左心衰1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2例,胸骨感染1例;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20例,明显缓解2例。结论高危老年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特别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