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邵薇  何谷  成丽 《华西药学杂志》2013,28(3):232-234
目的 合成一类新型的喹唑啉类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2-氨基-5-硝基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过环合、氯化、氨基取代、硝基还原、N-乙酰化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在前列腺癌细胞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皮肤基底细胞癌细胞A431和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等细胞株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3个新型化合物,并经1HNMR、MS确证了化学结构.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示化合物具有抗白血病和抗结肠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并合成新型鬼臼毒素类衍生物。方法 5-甲氧基吲哚与氯代物或酰氯反应得到一位氮取代的5-甲氧基吲哚;其与草酰氯反应,再以4-氨基4-脱氧表鬼臼毒素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体外活性采用Hela细胞筛选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7个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a, 7b 的活性优于阳性对照依托泊苷(etoposide)。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成咔啉类衍生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α-咔啉、β-咔啉以及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分别得到6-取代α-咔啉类、6-取代β-咔啉类以及3-取代β-咔啉类衍生物,用MTT法考察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15个新的咔啉类衍生物,结构经过1H NMR和ESI-M S确证。结论 MTT法测试所得的目标化合物对2种受试细胞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与阳性对照紫杉醇相当或更佳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
土槿乙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土槿乙酸抗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以土槿乙酸为原料,合成8个土槿乙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MS证实。经MTT法筛选了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8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除Ⅱc所有化合物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Ⅱf,Ⅱg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土槿乙酸。结论:某些土槿乙酸酯和酰胺可提高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半胱氨酸与还原糖作用,合成了五种噻唑烷酸糖衍生物1~5。其中3,4 和5系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3和4对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瘤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6.5%(p<0.05)和51.5%(p<0.01)。  相似文献   

6.
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XJ  Liu JL  Wang JK 《药学学报》2012,47(1):72-76
以间苯二酚为原料, 经过酰化、醚化反应合成了15个丹皮酚及其衍生物, 以HeLa、MCF-7细胞为靶细胞, 采用MTT法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4-位甲氧基是丹皮酚抗肿瘤活性的增效官能 团, 酮羰基侧链为丹皮酚抗肿瘤活性的必需官能团, 与羰基相连侧链的碳原子数小于4时, 随着侧链的延长其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会不断加强, 优选出的化合物2d对HeLa和MCF-7细胞株具有较显著的抗增殖活性, IC50值分别为2.67和4.74 μmol·L−1, 这为丹皮酚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JM  Zhao YH  Zhong GC  Long ZJ  Zhou P  Yuan M 《药学学报》2011,46(3):305-310
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阿魏酸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6个阿魏酸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MS确证。体内药效筛选结果显示,阿魏酸衍生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奥扎格雷钠。  相似文献   

8.
周芳  杨扬  郭举 《安徽医药》2019,23(8):1505-1508
目的 设计并合成以槲皮素为母核,研究3′-位羟基引入芳香丙烯基槲皮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槲皮素为原料,用不同取代的芳香丙烯酸与其3′-位羟基缩合成酯,得目标槲皮素衍生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进行结构表征,同时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通过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均达到了微摩尔级,其中化合物5C1和5C6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细胞毒达到了10微摩尔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59 μmol/L和10.31 μmol/L。结论 该系列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为后续槲皮素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和获得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5):591-595
目的:合成并鉴定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救必应酸为原料,通过28位酯化、3β位和23位羟基与酸酐反应合成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合成的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紫杉醇(阳性对照)、救必应酸及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SPC-A1、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结果:共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分别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1)、3,23-O-双(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2)、3,23-O-双(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3)、3,23-O-双(丁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4)、3,23-O-双(邻苯二甲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5)及3,23-O-双(丁二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6)。与紫杉醇比较,化合物5和化合物6对HeLa、A375、HepG2、SPC-A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必应酸及其他化合物的IC50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6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13-酰胺基取代苦参碱衍生物及研究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槐果碱为原料,通过迈克尔加成(Michael addition),叠氮还原酰化反应,制得系列13-位酰胺取代的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等谱确证;选取人肝癌细胞(BEL-7404)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K111)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理活性筛选。结果 设计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大多数化合物对两株肿瘤细胞都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4b4e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1.
咪唑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合成4个咪唑芳酸衍生物。方法以香草酸、丁香酸为起始原料,经Williamson醚化、亲核取代和水解反应,合成咪唑芳酸衍生物4 a~4 d。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及MS确证。结论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在12 mmol·L-1浓度下,化合物4 a的血小板抑制率达到84.5%。  相似文献   

12.
Acid-related disease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speciall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remain a widespread problem worldwide.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the design, synthesis, and preliminary gastric antisecretory activity evaluation of novel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s acid pump antagonists. The gastric antisecretory activity 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compounds displayed potent gastric antisecretory activity when gastric secretion was stimulated by histamine. The most potent compound 5g exhibited even similar gastric antisecretory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revaprazan, and the relative inhibition rate was 93.0%, which wa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3.
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活性较高的一类化合物,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均有抑制作用,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几年多重靶向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王玉英  熊慧 《海峡药学》2016,(12):273-275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杂环熊果酸衍生物.方法 以天然产物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经过氧化和缩合反应得到了一系列含有杂环的熊果酸衍生物,并通过MTT法测试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 合成了4个含有杂环的熊果酸衍生物,其结构均通过1H NMR加以确认.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杂环熊果酸对五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活性,尤其是喹喔啉熊果酸6对MCF-7、GBC-823和KB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强于先导化合物熊果酸;同时,这些杂环熊果酸对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MCF-10A没有毒性.结论 本研究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计合成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乙醇胺类化合物,离体豚鼠支气管扩张实验表明,其中7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变化,探讨阿魏酸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阿魏酸组(阿魏酸+常规治疗),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0名),进行观察。测定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同步检测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结果:(1)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阿魏酸组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常规治疗组缓解期明显下降(P均<0.O1)。哮喘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FEV1%、PEF比较成负相关;(2)阿魏酸组患者缓解时间少于常规治疗组(P<0.01);(3)阿魏酸组患者人均静脉用甲基强的松龙用量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阿魏酸可以降低血清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化瘀活血丸中阿魏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甲醇-1%乙酸(28:72), 检测波长323nm,流速lml/min,柱温40℃。结果:平均回收率98.69%,RSD1.15%。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化瘀活血丸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芎中阿魏酸的提取工艺。方法选用L9(34)正交试验表,就提取pH、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以及提取温度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HPLC测定阿魏酸含量,以阿魏酸收率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方法优劣。结果影响提取率的因素是:提取温度〉乙醇用量〉提取pH〉乙醇浓度。最佳水平组合是:pH 10,90%乙醇,10倍量,沸腾回流。结论川芎粉碎品用10倍量、pH 10、90%乙醇沸腾回流1.5 h提取阿魏酸,工艺最佳。  相似文献   

19.
Two series of novel salicylanilide were synthesized as potenti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nhibitors. The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EGFR of all compound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against the A549 and A431 cell lines were also evaluated. Of the compounds studied, majority of them exhibited high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compared with gefitinib; especially, 12a and 12b exhibited stronger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EGFR with IC50 values of 10.4 ± 2.25 and 15.4 ± 2.33 nm ,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comparable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of gefitinib (IC50 = 12.1 ± 2.21 nm ). Compound 12b also showed outstanding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A431 and A549 cell lines with the IC50 values of 0.42 ± 0.43 μm and 0.57 ± 0.43 μm , which was better than the positive controls. In the molecular modeling study, compound 12b was bound into the active pocket of EGFR with two hydrogen bond and with minimum binding free energy ▵Gb = −25.1125 kcal/mol. The result also suggested that compound 12b could bind the EGFR kinase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