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跟部因创伤引起的皮肤缺损,跟骨外露,顽固性溃疡及踝部附近的瘢痕挛缩,是修复重建外科的一个难点,传统的疗法难以奏效。我院于1986年以来,采用股前外侧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应用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9年4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8例,男23例,女5例,左侧前臂12例,右侧前臂16例。皮瓣切取面积26 cm×8 cm~35 cm×10 cm。穿支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0月对9例手部创面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其中手部两处创面7例,另2例为洞穿性缺损。急诊修复创面桥接血管重建患肢血供1例,延期修复创面8例。结果本组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供区外观仅为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2例手部洞穿性缺损修复后外观满意,功能欠佳;其余7例创面修复后皮瓣质地柔软,外观稍臃肿,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可一次修复手部两个创面或通过拼接修复一处较大创面,而供区常可以直接缝合,优点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岛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至2013年,共收治8例会阴部缺损患者,创面预处理后,以岛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创面,皮瓣面积7.0 cm×10.0 cm~13 cm×2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对侧股部断层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无继发瘢痕挛缩。随访6~24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区愈合良好,无下肢活动障碍。结论应用岛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会阴区缺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2例,其中修复足背部创面8例,踝部创面4例。切取股前外侧皮瓣最大面积18.0 cm×8.5 cm,最小7.0 cm×4.0 cm。术后规律随访皮瓣外观、耐磨性、感觉恢复情况及供区损伤情况。结果 本组12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术后24 h内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皮瓣成活。3例皮瓣因切取面积过大供区无法直接缝合,取游离皮片植皮覆盖供区创面;其余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外形美观,未见溃疡形成。患足功能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质地优良,患肢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皮瓣移植,缺损面积9 cm×6 cm~26 cm×15 cm.受区彻底清创,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处理后成活),皮瓣色泽、弹性、厚度均为优良,供区及受区外观均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隐蔽,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9年12月,对22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左足10例,右足12例。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22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3.67±4.24)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22例患者的VAS评分、踝伸屈ROM、AOFAS评分、皮瓣感觉Highet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具有皮瓣成活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340-1343
[目的]探讨游离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手术时间120~160 min。皮瓣大小为7 cm×4 cm~16 cm×10cm。[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发生皮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伤口逐渐愈合,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满足创面修复要求。[结论]使用游离超薄穿支皮瓣修复足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9月-2009年3月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手术40例,修复外踝组织缺损10例,手掌组织缺损5例,足背组织缺损12例,前臂组织缺损13例。结果40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其中1例术中发现血管变异改为游离阉张膜张肌+股前外侧皮瓣,1例术后出现动脉危象,手术探查后缓解。皮瓣臃肿者术后二期整形修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是一种安全、易于操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或带蒂)修复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0例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皮瓣手术方式分为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组(14例)和股前外侧穿支带蒂皮瓣组(6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长、皮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供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带蒂皮瓣组手术时间少于游离皮瓣组(P <0.05),两组皮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一次性皮瓣成活率均达到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蒂皮瓣组术后发生1例静脉回流障碍,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前外侧区均完成I期愈合,下肢均未出现任何功能障碍。结论 游离和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在重建灵活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2011年11月,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各类软组织缺损34例。结果34例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未出现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年疗效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有股前外侧皮神经,用来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高的皮瓣成活率和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7~55岁,平均36岁。足背软组织缺损30例,足底软组织缺损15例。面积7 cm×10 cm~11 cm×18 cm,创面重度污染,均伴深层软组织外露。在急诊下行创面清创加负压封闭引流处理,5~7 d创面清洁后,予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12 cm~13 cm×21 cm,选择合适的方法修复皮瓣供区。结果:术后45例皮瓣全部愈合,无皮肤边缘坏死,无破溃感染。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良好,外形美观,弹性较好,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可以有效控制创面软组织感染,切取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可Ⅰ期修复,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手术技术.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5例,创面范围4.0cm×5.5 cm~11.0 cm×23.0 cm.其中,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0例,足底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结果 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50个月,平均(18.0±0.8)个月.皮瓣修复后外形大部满意,皮瓣末梢二点辨别觉为10~22 mm,股前外和隐动脉穿支皮瓣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S2+以上感觉分别为13/20和5/5例.结论 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较合适,隐动脉穿支用于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避免受区二次手术整形,重视皮瓣供区处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开放性损伤导致创面的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7年3月至2022年1月,采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2~58(36.45±12.36)岁。切取皮瓣面积为8.0 cm×5.0 cm~20.0 cm×12.0 cm。术前先用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测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位置,标记。对于创面缺损宽度<8 cm,11例采用单一皮瓣修复;对于创面宽度>8 cm无法直接缝合,9例采用分叶皮瓣技术,化宽度为长度,供区直接闭合者。所有皮瓣显微镜下以蒂部为中心向周边呈阶梯式修薄。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及外形、质地、感觉功能恢复,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移植20例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皮下血肿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合,清除血肿后危象解除,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20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26个月,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质地优良,游离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0~16.0 mm,恢复保护性感觉,踝部屈伸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总结评价股前外侧组织瓣在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病例分析总结。针对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选择。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n anterolateral thigh (ALT) perforator flap can be thinned to an extent to which it is vascularised only by the subdermal plexus. This study presents an innervated flap thinn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orsal foot and ankle resurfacing.

Methods: A superthin innervated ALT perforator flap was used to repair the dorsal foot and ankle of 12 patients. The perforator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variations in the adipose lay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dissection technique was then applied. The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and its accompanying vessels were adopted to construct a sensory flap.

Results: The flap thickness before defatting, which was measured immediately after flap elevation, ranged from 25–45?mm. The average flap thickness after defatting was 4.55?mm (range =?3–6?mm). A total of 11 flaps completely survived, and one flap presented superficial necrosis within a small area (2?cm ×2?cm) in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lap. No further flap revision or defatting procedures were required for these patients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of 16.5 months (range =?10–24 months). In the transferred flap, protective sensibility existed in all cases, and the static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was 13–16?mm.

Conclusions: The superthin innervated ALT perforator flap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ideal strategy for foot and ankl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