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挛三针配合经筋排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中风合并上肢痉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实验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行挛三针配合经筋排刺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MAS、CSI评级、FMA评分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实验组85.00%。治疗后2组MAS、CSI分级、FMA评分与治疗前相较均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分级、FMA评分与实验组相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挛三针配合经筋排刺可有效减轻中风患者上肢痉挛症状,改善患者肌张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确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3.
巴焕  李宁  吴仪 《中国康复》2024,39(1):17-21
目的:探讨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足内翻角及坐站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和研究组各65例。训练组开展对称负重式训练,研究组在训练组基础上实施跷脉针刺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痉挛状况[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步态参数、足内翻角、坐站转移能力[5次坐立测试(FTSST)]及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结果:干预6周后,2组下肢MAS分级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下肢MAS分级优于训练组(P<0.05);2组CSS评分及5次坐立测试(FTSST)数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训练组(P<0.05);2组步速均大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大于训练组(P<0.05);2组步宽、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步长偏差、足内翻角均小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均小于训练组(P<0.05);2组FMA下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训练组(P<0.05)。结论:对SPAS患者实施跷脉针刺联合对称负重式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肌张力、痉挛状况及步态,显著提高坐站转移能力及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电针、低频脉冲治疗及康复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实施中药蜡疗。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对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及2个疗程后较对照组MAS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药蜡疗外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具有很好的解痉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亚男  郑鹏  闫雪  陈勇 《中国康复》2021,36(6):353-355
目的:研究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镜像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刺八邪穴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改良Ashworth(MA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明显改善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加速了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期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督脉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督脉灸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干预(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康复锻炼),督脉灸组采用督脉灸+常规干预,隔日治疗1次,6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d,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级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督脉灸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督脉灸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督脉灸组总有效率80.0%(24/30)优于常规组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灸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明显优于常规组,可更好地降低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水中运动疗法+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每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MAS分级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AS分级评分、CS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后下肢痉挛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同时以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对照组及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记录并比较组织弹性图和杨氏模量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BB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及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患侧与正常对照组相应一侧下肢相关肌肉的杨氏模量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amp;lt;0.01),观察组患者患侧治疗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杨氏模量值比治疗前下降(均P&amp;lt;0.05),治疗组患侧下肢比对照组相应侧下肢下降的更明显(均P&amp;lt;0.01)。结论: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针刺法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后偏瘫侧痉挛下肢的肌张力,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翔  徐睿华 《中国康复》2013,28(5):365-366
目的:观察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及“站立-走”(TUG)计时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可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下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李祖虹  刘琦 《中国康复》2013,28(5):361-36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L)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 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指拔伸扳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 组在对照组上加用手指拔伸扳法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 价肌张力、Lovett 肌力分级法(MMT)评价肌力、Fugl-Meyer 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定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MAS积分、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的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 善(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的MAS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拔伸扳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优于单用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记录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79.89±25.56)分]、BI评分[(60.05±12.24)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9%)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刺联合rTM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训练的总体有效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范利 《中国康复》2011,26(2):93-9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2~3级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综合组在注射24 h后结合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等。2组治疗前后采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步速和步长测定。结果:BTX-A注射后1、6及12周时,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下降,FMA评分明显上升,步速和步长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综合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BTX-A注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给予卒中后遗症的偏瘫痉挛状态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合符纳入标准的8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43例中医护理技术组(治疗组)和43例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技术(走罐、中药离子导入、砭石疗法和疏经通络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2个月(结束疗程),这三个时间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情况Ashworth量表(MAS)以及肢体的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进程等以及治疗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对分别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以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而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能有效缓解患者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比单一的治疗或护理手段更优,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缪刺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 min,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缪刺法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 min,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肢体痉挛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缪刺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马建强 《中国康复》2014,29(3):212-21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跖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12例脑卒中患者跖屈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2组均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给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并测量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结果:训练10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踝关节主动背伸角度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跖屈肌的痉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30例脑瘫患儿为针刺组,使用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30例脑瘫患儿为运动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运动组总有效率80%;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针刺组评分高于运动组(P<0.05);两组治疗后痉挛改善针刺组总有效率76.7%,运动组总有效率50%。结论针刺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较单一Bobath法治疗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 )注射治疗结合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肌肉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7例脑梗死后偏瘫伴肌肉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2组的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功能训练项目相同。观察组采用BTX-A注射后3d联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局部以生理盐水注射后3d给予与观察组相同的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后1周、6周及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法(MAS)及 Fugl-Meyer (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3个时点M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 P<0.05,0.01);2组治疗后3个时点FM 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升高趋势( 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采用BTX-A局部注射结合功能训练措施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痉挛肢体的肌张力,对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