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英  薛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3):439-442
目的:探究与分析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成效.方法: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及病区高危药品(病区备药、抢救用药目录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以及护士根据医嘱使用高危药品、护理部与药剂科联合质控等管理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因,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其制定提高高危药品规范管理的措施,拟定对策、定期检查与处理,并对其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完善高危药品管理目录,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采取加强全员培训及科室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等多项措施,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管理规范率由改进前的89.88%提高到改进后的97.52%.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有效提高了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水平,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8,(1):69-70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间未实施高危药品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资料为实施前,另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间实施高危药品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资料为实施后,比较和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后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评分值以及按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评估的评分值。结果:实施后工作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评分值为(87.30±6.23)分和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评分值为(85.65±3.84)分高于实施前为(75.24±5.61)分和(76.36±2.54)分(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切实可行,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开具的高危药品处方150张,其中高危药品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后(2018年1-12月)处方75张为观察组,高危药品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2017年1-12月)处方75张为对照组,比较2组高危药品处方合格率、标识准确度和损耗量。结果观察组高危药品处方合格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67%(P<0.05),高危药品处方标识准确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58.67%(P<0.05);观察组高危药品月均损耗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管理高危药品可更加精细,有效减少药品损耗,降低药品差错率,保证药品供应质量,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PDCA循环方法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2014年3月~11月的36个病区根据数字表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个病区,对高危药品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PDCA循环方法管理,对比两组不同管理方法的药品安全评估情况。结果经比较发现,观察组高危药品总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专区存放、定量管理、专人管理等单项评分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A循环方法能够通过科学的循环发现高温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断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对于高危药品风险的意识,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医疗安全,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升我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水平。方法:依据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的认证标准,针对我院临床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方法及反向鱼骨图法等制定相关对策并实施,评价实施后12个月内29个科室的遵从率。结果:针对反向鱼骨图法得到的2个负面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应变措施;通过成立高危药品管理相关组织、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质量衡量标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宣教、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等措施,对高危药品实施全程、有序的质量控制。各科室对标准的遵从率从1月的53%上升至6月时的100%(P<0.05),并持续稳定至12月。结论:采用PDCA循环方法加强了我院临床高危药品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及多部门协作能力,促进了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张奇  陈云燕  潘君怡 《海峡药学》2016,(11):279-282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我院参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制定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结合我院高危药品使用管理的现状,应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历时半年,进一步规范了我院高危药品的管理,并持续改进,螺旋上升,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11):176-179
目的研究PDCA循环构建医院高危药品安全支持体系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认证标准,我院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高危药品使用建立安全支持体系,观察实施前及实施一年后的实施质量情况。结果对比实施前后管理问题,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正确认知率、存储条件合格率、差错上报率、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管理混乱,无专人管理,没有做到专区存放和放置专用警示标识,且对药品有效期无检查记录,实施后以上不规范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分别在实施前以及实施后选取100例患者调查用药事故及用药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用药事故发生率(1.0%)显著低于实施前(7.0%),患者满意度(97.0%)显著高于实施前(82.0%),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构建我院高危药品安全支持体系,能够加强我院在高危药品使用的制度化,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和凡  邓明  吴燕漫  何艳玲 《中国药房》2013,(45):4261-4263
目的:探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从某院高危药品目录的确定、摆放、调剂、使用、检查等方面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根据制度实施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再采用PDCA法,以提高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为指标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定期检查效果并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采取了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编制高危药品知识手册、加强全员培训及重点科室的检查等多项措施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使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由改进前的80%提高到改进后的100%。结论:该院建立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切实可行,且PDCA法能够促进高危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李满  郭峰  徐颖 《海峡药学》2020,(3):218-220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法在改善病区急救车备药管理水平中的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通过调研某院96个病区在急救车备用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实施统一管理,通过急救车备用药品管理量化积分表,评价运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后的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病区急救车备用药品管理考核量化积分由(85.20±3.609)(2018年10~12月)优化为(94.82±2.984)(2019年01~03月),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对于提升病区急救车备用药品管理质量水平,增强危急重症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强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为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高危药品的潜在风险因素,制订我院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模式,加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知识培训。结果与结论完善高危药品的使用和病区高危药品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相关认识、加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使用管理等,可提高药物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PDCA循环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4年第二季度病区检查情况作为PDCA循环实施前组,2014年第四季度病区检查情况作为PDCA循环实施后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PDCA循环后,病区药品的备用药品基数、效期管理、正确放置、正确贮存合格率由91.4%、59.1%、92.5%、92.5%提高到97.9%、85.0%、98.9%、100%。结论:PDCA循环是一项重要的科学质量管理工具,能有效的提高病区药品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佳  濮菊芳  蒋红  何丽琴  徐萍  朱红萍 《抗感染药学》2021,18(3):443-445,462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病区药品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6月间28个病区药品管理资料为PDCA实施前组,另选取2019年7月-12月间28个病区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资料为PDCA实施后组;比较管理前后28个病区全方位药品质量检查结果,分析其药品管理(高危药品、大输液、冷藏药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提高药物安全管理水平。方法清点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各病区的高危药品备用清单,药物名称、数量、有效期、标示是否清楚、交接班签字、实际药品和帐目是否相符等项目,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结果部分病区存在高危药品管理不够重视、药品放置不规范、帐目和数量不符、医嘱字迹潦草和高危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差错记录不完善等现象,采取相应措施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对高危药品使用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用药风险,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危药品管理中应用PDCA法的作用.方法 本院31个临床科室于2015年1月起应用PDCA法管理高危药品,分别在应用前(2014年7月~2014年12月)、应用后(2015年6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6个临床科室,调查高危药品管理效果.HT5"H结果 应用PDCA法后,各高危药品管理项目评分均高于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药品管理中应用PDCA法后,可提升管理效果,预防医疗风险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对某院100多个病区急救等备用药品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药品定位存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价管理实施6个月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药品摆放混乱、高危药品摆放不符合规定、备用药未定期检查或记录的病区数分别由实施前的114、109、121个减至15、6、3个,各病区未见过期、失效和不合格药品。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促进了病区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鱼骨分析联合PDCA循环管理法,加强病区药品质量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利用鱼骨分析法分析影响病区药品质量的因素,对其影响因素利用PDCA 循环的方法进行整改、落实及持续改进。结果病区药品质量管理引入管理工具后,护士人员对药品质量管理知晓率由及病区药品质量管理效果有显著改善。结论在药品质量管理中引入鱼骨分析、PDCA 循环等管理工具,病区药品质量管理有很大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中心药房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中心药房管辖的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更新药品目录、完善各种记录、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价管理实施前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种数、有高危药品或抗菌药物的病区数均显著减少。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得到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促进了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PDCA循环在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2017年2月组建高危药品品管圈小组进行试验研究,小组成员中包括副主任药师1人,主任医师1人,主任护理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7人,平均年龄31.25岁,平均工作年限10.5年。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并运用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活动前、后数据进行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活动后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目录为(9.25±0.67)分、药品基数管理为(9.03±0.69)分、有效期管理为(9.41±0.50)分、存储管理为(8.91±0.78)分、标识管理为(8.94±0.80)分、交接班管理为(9.25±0.57)分、质量监控管理为(9.19±0.59)分、防范措施为(9.22±0.56)分、用药监测为(9.19±0.54)分、不良事件上报为(8.88±0.16)分,均显著高于活动前得分[分别为(7.23±0.66)分、(7.28±0.58)分、(8.97±0.59)分、(8.25±0.62)分、(7.78±0.71)分、(8.72±0.73)分、(8.78±0.71)分、(7.47±0.62)分、(6.72±0.77)分、(6.31±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促进住院病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用药安全性;同时也提高团队的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楠  谢学建 《中国药业》2012,21(24):89-91
目的探索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提升药物安全管理水平。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介绍高危药品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医院开展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和体会。结果与结论通过管理,有效降低了高危药品的使用风险。医疗机构应对高危药品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关措施,将潜在的高危药品差错消灭在萌芽中,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规范本院高危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建立高危药品管理体系,制定本院高危药品目录,设置警示标识,医、药、护三位一体认真执行高危药品管理使用原则。结果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高危药品管理措施,提高了医务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降低了用药风险。结论加强高危药品管理,降低用药差错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