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串连不同模式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8-01-2015-06由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PQ中毒患者。纳入年龄≥16岁、PQ峰浓度≥0.5μg/ml、接受HP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HP治疗组、HP串联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F)治疗组和HP串联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3组患者死亡风险比,评价HP串联CVVHF治疗和HP串联CVVHDF治疗对急性PQ中毒患者存活率的影响;运用log-rank检验评估3种治疗方案对急性PQ中毒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PQ中毒患者227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P串联CVVHF治疗(HR=0.483,95%CI:0.307~0.626;P=0.008)和HP串联CVVHDF治疗(HR=0.731,95%CI:0.658~0.896;P0.01)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HP联合CBP组患者存活率(54.1%)显著高于HP治疗组(42.6%)(P0.05),延迟患者死亡时间(P0.01)。HP串联CVVHF治疗组和HP串联CVVHDF治疗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串联CVVHF治疗和HP串联CVVHDF治疗能改善急性PQ中毒患者的预后,效果较HP好;HP串连不同模式CBP治疗能提高急性PQ中毒患者的存活率,其可作为急性PQ中毒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的肝脏酶谱变化,评价急性PQ中毒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收治的急性PQ中毒患者,按照ALT是否达到正常上限3倍以上分为急性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分析评价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及动脉血气分析数据等,同时也分析急性肝损伤危险因素、2组的生存率差异等。结果:共320例急性PQ中毒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34例发生急性肝损伤,占41.9%,急性肝损伤发生的平均时间为(3.6±1.3)d,ALT平均为413(IQR,227.8~614.3)U/L,其中最高值为4 040U/L。急性肝损伤组与非肝损伤组比较,2组患者在口服量[(73.0±58.2)ml vs.(41.8±42.0)ml,P0.01)]、血PQ浓度[(2.0±1.8)μg/ml vs.(0.7±1.1)μg/ml,P0.01)],就诊时间[(6.1±3.4)h vs.(5.2±3.1)h,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肝损伤组患者肾损伤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及胰腺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肝损伤组(81.3%vs.36.6%,P0.01;65.7%vs.22.0%,P0.01;32.8%vs.4.3%,P0.01),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vs.18.8%,P0.01),急性肝损伤是急性PQ中毒的死亡危险因素之一(HR=1.921,95%CI1.011~3.649,P=0.046)。结论:急性肝损伤是急性PQ中毒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急性PQ中毒的死亡危险因素,总之,急性PQ中毒导致急性肝损伤一般出现在1周内,且多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对心肌的损害,使该中毒患者得到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法对PQ中毒患者70例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cptide,BNP)的变化及心电图检查指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心肌酶谱及c Tn I、BNP在PQ中毒急性期变化明显,且随中毒程度加深而增高,并有显著改变;上述指标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中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PQ中毒患者可出现多样性、复合性心电图改变。结论 PQ中毒患者有较高的心肌损害发生率,中毒越重,心肌损害越明显,需要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百草枯(paraquat,PQ)质量浓度的可靠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验证普通分光光度法和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的检测波长后,采用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确定其线性范围并评价其准确性;采用该法测定8例PQ中毒患者血清PQ质量浓度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值比较分析其可靠性;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病免疫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口服PQ4h以上人院的21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该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清PQ质量浓度是否大于1.8 μ.g/mL分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普通分光光度法检测含PQ血清样本时在257 nm波长处未见明显吸收峰;(2)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在0.4~8.0 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为95.0%~99.5%,相对标准差(RSD)为1.35%~5.41% (n=6),检出下限为0.05 μg/mL;(3)8例PQ中毒患者血清PQ质量浓度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值与HPLC法检测值相吻合,r=0.995,P<0.01;(4)血清PQ质量浓度>1.8 μg/mL组患者存活率为22.2%,酸中毒和少尿发生率55.6%,纵膈气肿发生率77.8%,与血清PQ质量浓度<1.8 μg/m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普通分光光度法用于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不能采用257 rn为检测波长;(2)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用于检测血清百草枯质量浓度可靠性高;(3)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值可用于中毒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判断,口服PQ中毒4h后血清质量浓度>1.8 μg/mL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随访长期存活急性PQ中毒患者在中毒后6个月的肺功能以进一步了解PQ中毒致肺损伤的转归.方法 回顾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于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PQ中毒患者,按临床及肺CT表现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在中毒后6个月时测定VC%、FVC%、FEV1.0%、FEV1.0/FVC%、MMEF%,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肺功能的差别.结果 轻型组VC%为(93.28±7.11)%,FVC%为(94.24±7.17)%,FEV1.0%为(96.48±8.85)%,FEV1.0/FVC%为(97.83±8.21)%,MMEF%为(102.82±9.52)%;重型组VC%为(97.13±12.18)%,FVC%为(98.94±12.22)%,FEV1.0%为(99.52±12.84)%,FEV1.0/FVC%为(90.18±7.88)%,MMEF%为(91.48±11.80)%.轻型组与重型组限制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异常率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与重型组肺功能各检测指标异常率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与重型组FEV1.0/FVC%、MM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草枯中毒可对存活至6个月的部分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一定损伤,对重型患者小气道造成的损伤程度较轻型患者为重,但这种差异未能使阻塞性通气障碍异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透析联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PQ中毒患者,其中结肠透析联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组患者2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年龄、性别、洗胃时间、谷丙转氨酶及肌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透析联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组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比75%;χ2=5.575;P=0.018)。结论结肠透析联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能够降低急性PQ中毒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百草枯(paraquat,PQ)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除草剂,在我国生产和使用量较大。自杀性口服和误服是急性PQ中毒的主要原因,口服PQ中毒的病死率高达60%~87%〔1〕,预后极差。然而静脉注射PQ中毒较为罕见,与口服PQ中毒有不同之处,我院于2014年8月收治局部静脉注射PQ中毒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因与朋友争吵,将5ml PQ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环孢素A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净化(CVVH)对急性口服中重度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85例急性口服中重度PQ中毒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对照组(甲强龙治疗组,26例)、试验组一(甲强龙加环孢素治疗组,31例)和试验组二(甲强龙加环孢素加CVVH治疗组,28例),分析3组患者的病死率、死亡患者的存活时间、30d生存曲线、脏器损伤情况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服毒量、就诊时间、血PQ浓度、入院时肝肾功能和动脉血氧分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肾损伤发生率、肾损伤发生时间、肝损伤发生时间、低氧血症发生时间及死亡患者存活天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二死亡率分别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一分别达26.3%、16.2%;3组患者30d生存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VH可降低急性中重度PQ中毒患者病死率,延长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延长发生肝、肾损伤及低氧血症发生时间,因此CVVH对中重度PQ中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百草枯(PQ)口服中毒吸收快,可导致肺、肾、肝、肾上腺、脑等器官出现损伤,中毒的特征性改变是肺损伤,可造成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晚期则出现肺泡内和肺间质的纤维化,患者多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1]。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抢救PQ中毒患者国内已有报道,但采  相似文献   

10.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非选择性、触杀性高效除草剂,对人畜也有很强的毒性[1].由于中毒后没有特效解毒药和有效降低毒物毒性的治疗手段,因此病死率高,国外报道病死率为40% ~50%[2],而国内85% ~95%[3].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多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后期则多死于多器官衰竭,以肺衰竭为主,而急性PQ中毒后并发纵隔气肿及气胸的病例鲜有报道,我科自2007-06~2009-05共接诊急性PQ中毒患者38例,其中4例并发纵隔气肿,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降钙素原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PQ)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毒后28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中毒距就诊时间、中毒距血液灌流时间等一般资料.在患者入院第1,3,7天分别测其血清PCT等生化指标.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PCT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PCT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28例患者存活72例,死亡56例.其中,有90例患者入院第1天测得PCT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最后死亡48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PCT动态水平与生存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d:(0.96±0.13)vs.(0.08±0.01),3d:(1.12±0.14)vs.(0.28±0.05),7d:(1.22±0.14)vs.(0.20±0.03),P<0.01];动态观察发现,死亡组PCT呈逐步上升趋势,生存组于第3天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病程早期PCT水平与中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CRP、WBC、ALT、CR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4、0.724、0.723、0.332、0.700、0.414,P均<0.01).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早期PCT水平升高与中毒剂量及尿百草枯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对了解病情发展、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9-2013-12我院急诊医学部收治的6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以入院期间为观察终点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PCT浓度分为正常组、低水平组、高水平组。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3、7天的血清PCT,比较不同分组患者PCT浓度差异并分析PCT浓度变化与预后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存活35例,死亡29例,存活率为54.7%。根据早期PCT浓度分为正常组、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PCT浓度与MODS的发生率比较,高水平组MOD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T动态变化显示:死亡组第1、3、7天PCT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第1天:(1.61±0.76)∶(0.06±0.02),第3天:(2.13±1.32)∶(0.19±0.09),第7天:(2.51±1.26)∶(0.12±0.08),P〈0.05];生存组患者PCT于第3天左右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死亡组则呈逐步上升趋势。结论:PCT浓度升高可作为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严重程度的指标;及时动态检测PCT,对了解中毒程度,预后评估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损伤及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该实验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毒组和干预组,每组16只.染毒组及干预组给予50 mg/kgPQ一次性灌胃染毒,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干预组大鼠在染毒1 h后开始予腹腔注射氧气饱和生理盐水5 mL/kg,2次/d,直至处死;染毒组及对照组大鼠按体质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于染毒第3天及第21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31)的表达.结果 (1)染毒后3 d,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及干预组PaO2均明显下降(P<0.01);与染毒组比较,干预组PaO2有所改善(P<0.05).21 d后,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PaO2仍明显减低(P<0.01),干预组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与染毒组比较,干预组PaO2明显升高(P<0.01).(2)染毒后3 d,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8-OHDG含量明显增加(P<0.01),干预组亦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与染毒组比较,干预组8-OHDG含量有明显下降(P<0.01).21 d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染毒后3 d,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TGF-β1表达明显增加(P<0.01),干预组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干预组较染毒组间比有一定下降(P<0.05).21 d后,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TGF-β1表达明显增加(P<0.01),干预组有一定增加(P<0.05);与染毒组比较,干预组TGF-β1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氢气饱和生理盐水能改善PQ大鼠氧化应激状态,减轻肺氧化损伤,降低肺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持续血浆灌流治疗对血浆中百草枯浓度(PPQ)的影响及清除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本院中毒急救中心24 h内就诊的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21例,均进行持续血浆灌流治疗,血流速度180 ml/min,血浆流量40 ml/min,每隔3h更换一个活性炭灌流器,于首次灌流前及更换灌流器后1.5h记录尿百草枯浓度(UPQ)、尿流速(UFR)、PPQ各1次,并计算肾脏和血浆灌流对PQ的清除速度.结果 21例患者共进行了108次血浆灌流治疗,持续血浆灌流中每次血浆灌流对PQ的清除速度(ml/min)均显著高于同时间段肾脏自身的PQ清除速度[第1次(21例)11.14±6.13比5.33±4.33,第2次(21例)18.36±11.32比4.85土3.15,第3次(21例)16.13土10.05比0.84±0.80,第4次(17例)12.86(6.72,17.47)比0.28(0.09,0.60),第5次(11例)14.12(10.48,35.20)比0.10(0.03,0.73),第6次(7例)16.47(11.82,20.69)比0.13(0.03,0.40),第7次(5例)13.33(9.71,18.75)比0.33(0.24,0.47),第8次(5例)11.27(9.21,16.02)比0.32(0.10,1.22),P<0.05或P<0.01];血浆灌流对PQ的清除与PPQ呈负相关(r=-0.479 9,P<0.000 1),肾脏对PQ的清除与PPQ呈正相关(r=0.506 0,P<0.000 1).存活者(10例)PPQ的下降速度(mg·L-1·h-1)要高于死亡者(11例,0.57土0.03比0.47土0.06,P<0.05).结论 持续血浆灌流治疗可以降低PPQ,可能是治疗PQ中毒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采血策略对危重症患者血红蛋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纳入住院时间≥7 d,年龄≥18岁,排除手术、活动性出血疾病及血液净化患者,随机分为限制组和对照组,记录住院期间患者首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院时和入院后第1、3、7天血红蛋白(Hb)值,贫血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日均采血量,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以及预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统计患者共191人,限制组109人,对照组82人;与对照组比较,限制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患者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d:6.0(3.8~9.0)vs.4.0(2.0~7.0),P<0.05];两组患者入院后Hb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g/L):100.3±11.1 vs.106.3±11.1,第7天(g/L):99.4±11.8 vs.109.5±10.9,P<0.05]。结论ICU患者出现医源性贫血的概率极高,以轻度贫血为主,限制性采血不能改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预后,但可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ACI患者136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发病第1、3、5、7、14天的hs-CRP含量,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hs-CRP含量在发病第1、3、5、7、14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6±1.31)、(12.57±6.29)、(10.23±4.49)、(7.54±2.33)、(4.25±1.77)mg/L与(2.56±0.86)mg/L,t值分别为7.89、10.26、10.99、13.55、5.97,P均<0.05].在不同病因学亚型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的血清hs-CRP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组;卒中后第3、5天血清hs-CRP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ACI发病第1、3、5、7、14天血清hs-CRP含量在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组(F值分别为5.14、4.29、9.23、4.84、3.59,P均<0.05).结论 ACI与hs-CRP密切相关,ACI患者hs-CR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hs-CRP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后3组再按给药后1、3和7 d分为亚组,每组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建立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补阳还五汤组于术后2 h起灌服补阳还五汤10 ml/kg(14.2 g/kg)、每日1次.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IL-1β和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有低水平的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模型组IL-1β、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于给药后1 d开始升高,IL-1β蛋白及mRNA表达在3 d时达高峰后开始下降,TNF-α蛋白及mRNA表达于7 d达高峰.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给药后1、3和7 d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IL-1β蛋白(ng/L),1 d:90.290±8.693比102.556±13.934,3 d:129.632±11.050比150.117±8.552,7 d:66.185±9.020比91.362±9.901;TNF-α蛋白(ng/L),1 d:210.341±19.247比236.887±20.137,3 d:267.503±21.006比322.659±15.068,7 d:299.637±17.717比386.678±16.297;IL-1β mRNA,1 d:0.54±0.09比0.64±0.11,3 d:0.80±0.06比0.89±0.07,7 d:0.70±0.09比0.78±0.08;TNF-α mRNA,1 d:0.64±0.09比0.73±0.11,3 d:0.74±0.13比0.85±0.07,7 d:0.82±0.07比0.93±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下调缺血脑组织IL-1β和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来调控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后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对大鼠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PQ损伤组和EPCs治疗组,每组12只。EPCs移植后24 h处死大鼠并收集大鼠肺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气分析仪检测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切片后通过HE染色对肺损伤程度进行评估,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损伤组大鼠血清IL-1β(μg/L:25.16±1.71 vs.34.94±1.68)和TNF-α(μg/L:51.17±2.33 vs.78.46±5.16)含量明显增加(P<0.05),PQ损伤组大鼠肺组织中MDA(nmol/m L:3.08±0.19 vs.6.89±0.44)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是SOD(U/m L:249.11±4.71 vs.191.15±3.21)活性降低,且PaO2(mm Hg:92.19±3.31 vs.40.18±5.54)下降(P<0.05);与PQ损伤组比较,EPCs治疗组大鼠SOD(U/m L:191.15±3.21 vs.216.64±2.39)活性升高(P<0.05),MDA(nmol/m L:6.89±0.44 vs.5.13±0.40)、IL-1β(μg/L:34.94±1.68 vs.26.11±1.43)和TNF-α(μg/L:78.46±5.16 vs.60.18±4.31)含量降低(P<0.05),PaO2(mm Hg:40.18±5.54 vs.56.81±5.16)升高(P<0.05)。MAPK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对照组中仅有少量表达,而给予百草枯后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使用EPCs治疗后各蛋白表达量又显著降低(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可激活包含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在内的MAPK通路。EPCs可以改善PQ中毒大鼠症状,减少肺部损伤,改善供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通路各蛋白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对评估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中危重患者的病情及判断其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14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57例)和存活组(57例),分别计算患者入科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并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析APACHEⅡ评分中的三个时间段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及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入科第1天、第3天及第5天的的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患者,分别为[(24.58±8.87)VS(16.42±6.70);(25.76±8.59)VS(13.44±5.38);(24.664±7.64)VS(12.114±4.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和患者预后有关。根据三组数据ROC曲线分析,对预后评估能力的大小依次为第5天、第3天、、第1天的APACHEⅡ评分。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很好的评估EICU中危重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其中第5天的APACHEⅡ评分能力最强。可为合理制定诊治计划和利用EICU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肺上皮细胞膜糖蛋白(KL-6)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RICU的重症肺炎ARDS并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仪(PICCO)监测且存活超过3d的患者6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患者第1、3、5天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血清sICAM-1、KL-6、氧合指数(OI)水平变化,记录APACHEⅡ评分、患者生存事件(天)及生存结局,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20例)。行sICAM-1、KL-6、EVLWI和OI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肺炎ARDS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ICAM-1、KL-6、EVLWI及联合指标对重症肺炎ARD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入RICU时,死亡组的PCT、EVLWI、sICAM-1、KL-6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5),R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存活组( P<0.05),其余基线指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1天、3天、5天时,死亡组的EVLWI、sICAM-1、KL-6、降钙素原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 P<0.05),而OI在治疗第3 d和5 d时明显低于存活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LWI、sICAM-1和KL-6与重症肺炎ARDS死亡密切相关( P<0.05)。入住RICU治疗1 d、3 d和5 d时的sICAM-1、KL-6、EVLWI与OI均呈负显著相关( P<0.01),sICAM-1、KL-6水平与EVLWI均呈正显著相关( P<0.01)。入住RICU第1天、3天和5天时,sICAM-1、KL-6水平和EVLWI三指标联合预后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84.4%;85.0%、66.7%和80.0%、86.7%。AUC分别为0.864、0.881、0.892( P<0.001)。比同期单个指标有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结论:EVLWI、sICAM-1和KL-6分别是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可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28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