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蓓  刘雪菁  靳勇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39-2040
<正>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融合了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介入手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组织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的微创性技术[1]。由于身体各系统与器官都可以应用该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介入手术往往是一个多学科合作、涉及多环节、需要多科  相似文献   

2.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顽固的、异常痛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本病治疗棘手,是多学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医学、射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影像介入引导下(如C形臂X线机、CT、MRI等)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了条件,经皮穿刺卵圆孔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有效方法之一[1]。该项治疗技术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穿刺及定  相似文献   

3.
内脏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多见于人体的实质性脏器,最常见于肝、肾、卵巢等,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近十几年来由于介入医学的发展,使囊肿的微创治疗得以实现,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经皮穿刺硬化治疗。我院自1989年开始采用B超定位下对囊肿进行介入治疗,目前已发展到应用B超、CT、MR等多种设备导向进行多脏器囊肿的介入治疗,现对内脏囊肿实施介入治疗并随访观察的126例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技术引导下应用微创介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椎体肿瘤.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PMMA)等生物材料经皮及椎弓根注入椎体,以恢复其高度,增加病变椎体抗压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变形,减轻病人疼痛并改善功能的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5.
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需途径,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1]。我国的住培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涉及诸多亚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采用特殊器材,以微创的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一项重要临床手段,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病种复杂[2]。介入放射学对影像医学的依赖性更广泛、比影像学研究更深入,且频繁地参与临床多学科诊治过程(MDT),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在影像诊断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借助影像监视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介入医学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特别是肿瘤介入治疗已取得瞩目的成果。从200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崇明分院肿瘤科治疗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共计1234例,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出现不良反应,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入医学是新兴学科,他把影像医学与临床学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介入医学是在影像仪器以光、CT、B超、磁共振)的显像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或穿刺针,在病灶区取得组织或导入药物,以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的学科。通过介入,可获取组织病理、细胞学检查,或血生化方面资料,以便明确诊断。通过某些特定药物或仪器介入,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亦可是外科手术或内科治疗的辅助手段。国外兴盛于六十年代,国内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B超仪器广泛使用后,似较其他影像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入放射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其特点是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和并发症少等。  相似文献   

9.
全程沟通在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介入放射治疗是应用影像设备将诊断与治疗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介入治疗的微创、高效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了解不够产生了顾虑和恐惧,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551-551
进入21世纪,一种全新的医学技术—微创介入技术,给椎间盘疾病的治疗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并逐步引入国内。微创介入技术就在是影像学引导下,将一直径小于1mm的穿刺针准确刺入突出的椎间盘,通过给与臭氧、射频及激光手段,发生物理、化学效应,分别作用于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等不同成分—水分、蛋白多糖及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病人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技术引导下应用微创介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椎体肿瘤。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PMMA)等生物材料经皮及椎弓根注入椎体,以恢复其高度,增加病变椎体抗压强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变形,减轻病人疼痛并改善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1]。由于影像引导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研究证明对那些症状明显但未超过3个月、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椎间盘微创治疗者,责任神经后根节的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消炎治疗是一种有效疗法[2]。但传统C形臂X线或CT引导穿刺下存在放射性辐射、软组  相似文献   

13.
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具有"靶向、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因此日益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认可和欢迎,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前者主要指经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术,后者主要指经皮穿刺行肿瘤消融术.现将近年来肿瘤介入治疗技术的主要进展综述如下,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在妇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  杨太珠 《华西医学》2005,20(3):619-620
介入性超声(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指在实时超声显像引导下将穿刺针、导管、药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确地放置到所要到达的病灶、囊腔、体腔或其经特定部位,而达到定性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技术:它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在1983年哥本哈根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1988年文献报道超声引导下介入诊治在妇产科应用后。10余年来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妇产科领域,经阴道内超声引导下介入是妇产科介入性超声的一条新途径,其特点是在微创的情况下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本文就阴道超声介入治疗在妇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CT影像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像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简称PACS (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 ,是现代放射学中继医学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以后 ,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放射学是诊断 ,介入放射学是治疗 ,而PACS系统是存放和传输通讯的设备 ,它不是成像装置。CT影像管理系统是PACS系统中的一个部分。通常 ,CT影像的诊断 ,一般都是由专门医师在专用的CT机上或者通过医用胶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实施的。CT影像管理系统是以windows作为工作…  相似文献   

16.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肝癌的治疗已有了新的进展,除以往行手术切除,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外,热治疗一直被人们关注,而近年来兴起的射频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局部微创热治疗方法.射频治疗在国内仍属于一项较新的技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无需住院,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笔者对本院采用CT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安全的微创介入技术,但该技术在治疗肾脏肿瘤方面仍处于起步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及其基本设备,并主要回顾了该技术在肾癌治疗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潜在的并发症、影像监测及疗效评价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介入引导下行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1例,随访3个月~2年,观察疗效及复查腰椎间盘影像资料。结果术后2年,优良率95.8%,复查椎间盘影像未见椎间隙的高度丢失。结论 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安全、疗效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技术与超声引导下介入技术诊治盆腔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探讨两种微创技术的优缺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20例盆腔脓肿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检查和治疗,另20例应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技术诊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诊疗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种微创诊治技术对盆腔脓肿的治愈率均为95%;超声引导下介入组在诊治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腹腔镜组患者长,但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腹腔镜手术组。结论两种诊治盆腔脓肿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根据二者特点可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微创介入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硬膜外微创介入术治疗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方法: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采用影像引导下硬膜外植入导管连续注药术,第2组采用影像引导下硬膜外植入导管连续给药术和胶原酶溶解术,对照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30、60和90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皮肤触觉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治疗后60天和90天,第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第1组。两组治疗后触觉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值,第2组治疗后各时间触觉评分均显著高于第1组。结论:影像引导下硬膜外植入导管连续注药术和胶原酶溶解术联合应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硬膜外植入导管连续注药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