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前后矢状位的脊柱骨盆参数做相关性研究,并比较术前、后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AIS患者。在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后的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脊柱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融合节段以下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below fusion,LL below fusion),腰椎融合节段内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within fusion,LL within fusion)等参数。用Pearson法分析各个参数术前、术后的相关系数。对各个参数术前后的改变经正态检验后,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分析中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与SS、LL术前后强烈相关(r0.5),与PT术前中度相关(0.3r0.5),术后强烈相关(r0.5)。TK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均与其他参数无相关性。依据TK大小分组(TK20°21例;20°TK40°16例)比较各参数术前后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TK组中,术前后PI、PT、SS、TK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TK组中术前后PI、P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在整组病例及分组后的病例中均显示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根据LIV(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分组中各组LL、LL within fusion、LL below fusion无差异。[结论]PI无论在术前或术后对LL的大小有决定性作用。外科矫形手术[直接作用于TK和(或)LL]激发了一系列脊柱参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通过PT的补偿(后倾),以维持脊柱骨盆的平衡。腰椎的融合水平以及融合水平以下是否能够匹配适宜的LL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0名脊柱形态正常的志愿者与110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根据SRS测量标准,将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45例、Ⅱ型48例、Ⅲ型17例.比较志愿者与各型退变侧凸组间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及骨盆参数,分析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骨盆投射角,Ⅲ型退行性侧凸组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高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与Ⅲ型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小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志愿者组、Ⅰ型退行性侧凸组中未发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Ⅱ型与Ⅲ型退行性侧凸组脊柱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9.4%.志愿者组与Ⅰ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骨盆参数间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相关性;Ⅱ、Ⅲ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小,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也减小甚至消失,而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存在;各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均与矢状位垂直轴相关,其中后两者的相关性更大.结论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阶梯样改变,Ⅱ、Ⅲ型退行性侧凸患者的骨盆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  相似文献   

3.
正常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正常成人的骨盆矢状位形态,分析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影像学分析对139名志愿者进行研究,男94名,女45名;年龄21~28岁,平均(23.5±1.5)岁.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按照脊柱矢状面解剖定义和形态特点描述脊柱各矢状面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并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不同分析国人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类型.结果 PI平均值为45.1°±9.6°,明显小于西方成人,并明显小于韩国成人;女性PI值明显高于男性.骨盆各参数间密切相关,脊柱相邻前凸节段、后凸节段间密切相关,腰弯前凸还与颈弯前凸、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密切相关;依据腰弯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L4,5椎间隙,共11名(占7.8%);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中部,共61名(占43.3%);Ⅲ型,顶点位于L4上部或L34椎间隙,共33名(占23.4%);Ⅳ型,顶点位于L3椎体及其以上,共34名(占24.5%).所有志愿者的胸弯后凸顶点为T6.7,颈弯胸弯拐点为C7.各类型间骨盆矢状位形态、腰弯倾斜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中国正常成人骨盆矢状位形态与西方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腰椎通过骨盆的调节后,在维持脊柱整体矢状位平衡方面起到核心作用;随着腰弯前凸顶点提高,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增加倾斜、下腰弯前凸角度增加、下腰弯组成椎体数量增加、腰弯倾斜减小等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161例AIS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7例,年龄12~17岁(14.6±2.1岁)。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颈椎角(cervical sagittal alignment,CS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不同弯型将AIS患者分为单胸弯组、双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3组间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胸弯组61例,其中男13例,女48例,主弯Cobb角为51.2°±8.7°;双胸弯组40例,其中男7例,女33例,主弯Cobb角为53.7°±5.2°;腰弯组60例,男14例,女46例,主弯Cobb角为48.9°±4.8°。3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Cobb角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胸弯组的CSA、TK均显著小于双胸弯和腰弯组(P0.05),但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矢状面参数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组患者中,CSA与TK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单胸弯组r=0.73,P0.05;双胸弯组r=0.29,P0.05;腰弯组r=0.60,P0.05),但与LL及骨盆参数(PI、SS、PT)无显著相关性(P0.05)。双胸弯组TK与LL呈正相关性(r=0.40,P0.05),而在另外两组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 :单胸弯型AIS患者较双胸弯型和腰弯型患者具有更小的颈椎前凸,3种弯型AIS患者的颈椎前凸均与TK呈正相关。单胸弯型患者的TK较另外两种弯型患者更小。双胸弯型患者的TK与LL密切相关,而单胸弯型与腰弯型患者的TK与LL无关。  相似文献   

5.
特定的参数测量可以用数据量化矢状面平衡状况,对脊柱矫形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评价都起到重要作用。从骨盆入射角(PI)开始,脊柱外科医师提出了大量的测量参数及评估标准。目前接受度最广的骨盆参数系统是PI系统,结合矢状面垂直轴(SVA)等,许多学者给出了矫形指导目标,如SVA<50 mm,骨盆倾斜角(PT)<20°,腰椎前凸角(LL)=PI±9°。后续研究重视参数个性化,包含年龄、身高等因素的修正,骨盆的位置与形态差异的综合评价,以及整体平衡的评估,同时纳入颅脑、颈椎及下肢参数,研究其在矢状面平衡的形成与代偿中所起的作用,给出了大量修正参数、复合参数,如T1骨盆角(TPA)、L1脊柱骨盆倾角(LPA)、脊柱骶骨角(SSA)、整体矢状角(GSA)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人体骶骨形态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18~35岁健康成年人自然站立位的腰骶部正侧位X线片资料,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采用Ferguson法测量T12、L1-L5、S1-S5、S5Co1相对S1上终板垂线的倾斜角。测量骶骨形态学参数:S1-2倾斜线与S1终板垂线夹角(S1-2T)、S1-2倾斜线与S5Co1倾斜线夹角(骶骨后凸,sacral kyphosis,SK);S2前缘与S4Co1倾斜线夹角(α)、S1上终板与S2前缘夹角(β)、S4Co1倾斜线与S1上终板夹角(θ)。测量骶骨体位学参数:S2前缘水平角(S2HA)、S5Co1倾斜线水平角(S5Co1HA)。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描述、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配对检验。结果:S2为矢状位腰骶段"端椎";S1-2T与PI及LL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260 (P0.01)。SK与PI及LL相关系数分别为0.527、0.434(P0.01),S1、S2倾斜角差值与下腰椎倾斜角相关;PI=35°+0.52×β-0.37×θ(R=0.87);LL=79°-0.45×θ(R=0.52);PI=α±10°、LL=SK±12°;SS=S2HA+1.5°±12°、S5Co1HA=91°±11°。结论:S1-2相对S1终板垂线向后倾斜程度越大,PI、LL越小,骶椎后凸程度越大,PI、LL越大;S1相对S2倾斜程度差异可反映下腰椎的前凸贡献程度;骶骨形态学参数可预测PI、LL,骶骨体位学参数可反映骨盆倾斜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对脊柱矢状位曲线与骨盆相关性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2009年4月行一期脊柱内同定矫形融合手术的AIS患者70例,年龄10~18岁,平均14.0岁.术前及术后均在双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胸后凸(TK)、腰前凸(LL)、骶骨倾斜角(SS)、骨瓮倾斜角(PT)和骨盆投射角(PI).将术前及术后的PI值进行t检验比较,并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PI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K与LL在术前存在明显相关性(r=0.628),而术后则相关性明显减弱(r=0.238),TK与各骨盆参数(PI、PT、SS)在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前LL与PI、PT及SS存在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69,-0.459,0.741),术后LL与PI、SS仍保持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353,0.788),而LL与PT则相关性减弱(r=-0.286);PI与PT、SS在术前及术后均存在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577,0.539;0.649,0.516).结论:骨盆投射角能真实反映骨盆解剖形态,不随脊柱矢状位参数变化而变化;腰前凸与骨盆投射角之间的密切关联在矫形术后得以维持,在计划手术治疗AIS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术前站立位至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手术治疗陈旧性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3.9岁。病变节段:T11 2例,T12 12例,T11、12 2例,T12、L1 4例,L1 12例,L2 2例,L2、31例,L31例。病程4~120个月,平均19.6个月。手术采用Smith-Petersen截骨4例,Ponte截骨6例,经椎弓根椎体截骨2例,改良的四级截骨18例。骨密度-3.0~0.5 T,平均-1.62 T。测量术前站立位与俯卧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65岁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与同年龄段无滑脱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4年1月间于本院就诊,影像学资料完整,无峡部裂、椎体肿瘤,椎体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疾病,且无腰椎手术史的≥65岁的DLS患者50例为滑脱组。以相同纳入标准选择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无腰椎滑脱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测量滑脱组患者腰椎滑脱椎间盘角和滑脱率均值,再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滑脱组内再按性别分组比较各参数,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患者滑脱椎间盘角为7.4°±5.2°,滑脱率为(22.5±9.5)%。滑脱组患者的LL、PI、PT、S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组内分性别比较时,滑脱参数和腰椎矢状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DLS患者较同龄无腰椎滑脱人群有着更大的LL、PI、PT、SS。性别因素可能对老年DLS患者的滑脱参数和主要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骶骨参数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2~17岁正常未成年人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侧位片进行影像学参数测量.其中男性55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9.9±3.2岁.测量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3例LSS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同期6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骨盆半径(PR)技术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与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SS)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6例DLS和35例DS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平衡(SVA)、总腰椎骨盆前凸角(PR-T_(12))、骨盆形态(PR-S_1)、骨盆角(PA)、腰椎前凸(LL)和胸椎后凸(TK)。将2组所测参数分别与健康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LS组与DSS组中SVA、PA均明显大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组PR-T_(12)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DLS组PR-S_1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PR-T_(12)与PA的相关性强于与LL、TK的相关性,DSS组PR-T_(12)与LL、TK的相关性强于与PA的相关性。DLS组PR-S_1与PA呈负相关,DSS组PR-S_1与PA无相关性。结论 DL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骨盆后倾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DS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改变胸腰椎曲度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我国藏族和汉族8~18岁儿童少年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名8~18岁的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各年龄各民族各性别为20人左右.采用英国IDS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BAP)和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浓度.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2.8±3.0岁,血清BAP浓度在男生平均为80.6±40.4μg/L,女生为72.3±39.9 μg/L;血清TRAP浓度在男生平均为8.5 ±4.3 U/L,女生为7.9±4.5 U/L.血清BAP或TRAP浓度受民族、年龄和性别的共同影响,分别解释变异的27.0%或35.7%(P<0.001).8岁开始女生BAP或TRAP浓度高于男生,分别在10.0岁或10.5岁出现交叉,之后男生开始高于女生.汉族儿童比藏族的BAP平均低10μg/L,TRAP低2.56~2.96 U/L.结论 我国8~18岁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都受年龄、性别和民族共同影响,男女生随年龄增长存在交叉,藏族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双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情况并探讨其代偿机制,为临床dLDS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Meyerding分级Ⅰ~Ⅱ级的退行性腰椎滑脱(LDS)患者资料,根据滑脱节段分为dLDS组(20例)和单节段LDS(sLDS)组(60例),另选取40例无症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下腰椎前凸角(LLL)、L5入射角(L5I)、矢状面偏移(SVA),并计算前凸分布指数(LDI)和PI-LL值(PI与LL的差值)。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dLDS组和sLDS的PI、PT、L5I、SVA、PI-LL均大于对照组,且dLDS组大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LDS组和sLDS的LLL、LDI均小于对照组,且dLDS组小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LDS组的SVA、PI-LL、PT失衡发生率均高于sL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D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且dLDS组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高于sL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LDS组ODI、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PT、SVA、PI-LL呈正相关,与LL、LLL呈负相关。结论与sLDS患者相比,dLD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改变更显著,矢状面失衡更严重,高PI值和L5I值可能是dLDS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杜瑞  梁楠  孙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28(11):1421-1426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与成人患者相比有恶性程度较高,但生存期较长的特点。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声音嘶哑等。诊断方式有超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分子诊断等。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131I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其中以手术治疗为主。笔者结合指南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腰椎后滑脱节段分布及与腰骶部矢状位平衡参数的相关性,揭示腰椎后滑脱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腰椎后滑脱患者47例,调查其腰椎后滑脱节段分布规律,并将其分为上腰椎后滑脱组(L1~3,34例)与下腰椎后滑脱组(L4~5,13例);选取同期入院的近似健康的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的差异。结果 47例患者共56个节段后滑脱,其中L1 5例、L2 13例、L3 25例、L4 11例、L5 2例。与对照组相比,上腰椎后滑脱组LL、SS增大,PT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腰椎后滑脱组LL、SS减小,P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后滑脱好发于L3,其次为L2、L4。腰椎后滑脱与腰骶部矢状位失衡密切相关。当上腰椎后滑脱时,LL、SS增大,而PT减小;当下腰椎后滑脱时,LL、SS减小,甚至变为后凸,而PT增大。  相似文献   

17.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987年1月~2002年6月间收治的43例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1例,女12例;年龄3~16岁,平均11.8岁。瘤样病变11例(占25.6%),良性肿瘤13例(占30.2%),恶性肿瘤19例(占44.2%)。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颈椎15例,胸椎16例,腰椎6例,骶椎6例。除1例胸椎恶性淋巴瘤患者采取化疗外,其他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予以植骨融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所有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接受放疗或化疗。结果 随访时间为1~10年,平均4.3年。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所有患者的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所好转,未出现病变复发、恶变;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Ewing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浆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1例)因肿瘤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占总数的14.0%、恶性肿瘤的31.6%。1例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分别于术后2.5年及10个月局部复发。1例Frankel A级和1例B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变,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由C级恢复至D级;8例由D级恢复至E级。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中,良性肿瘤如果切除彻底。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相对欠佳,有较高的复发及死亡率,其预后与肿瘤的性质、手术治疗的方式及术后的后续治疗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上肢体位时,脊柱侧位片上脊柱区域和整体的形态变化,并确定上肢何种体位能更正确地反映脊柱的矢状位形态.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弯患者21例和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3名.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上肢平举及上肢抱胸两种体位的侧位X线片.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1)线性距离指标.T1与C-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的距离、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骶骨后上缘与C7PL的距离(SVA);(2)区域前凸及后凸角度的指标.T2~5、T5~12、T10~L2、T1~12、L1~S1、上胸椎后凸(T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胸椎后凸(T12下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上腰椎前凸(L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腰椎前凸(S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3)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别对AIS组及正常组就不同上肢体位时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当上肢平举时,AIS组及正常组的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SVA及上胸椎后凸角度均小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下胸椎后凸角度及上腰椎前凸角度大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另外当上肢平举时,AIS组的腰椎前凸(L1-S1)较上肢抱胸时增大,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较上肢抱胸减小.结论 双上肢抱胸体位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理状况下脊柱的矢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以及对矢状面重建策略的初步探索。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5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采用后路减压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S患者6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标准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冠状位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影像学参数,并评价SVA及PI-LL改善程度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46(22.3±6.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内固定患者TLK、PT、冠状位Cobb角、SVA、PI-LL较术前明显减小,LL和SS较术前明显增大;短节段内固定患者PT、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SS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SVA ≥ 95 mm的患者腰痛VAS评分和ODI均高于SVA ≤ 50 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I-LL > 9°患者腰痛VAS评分与PI-LL ≤ 9°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I-LL > 9°患者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PI-LL ≤ 9°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后路减压并内固定术对D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矢状面参数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国人中老年DS患者术后残留轻度的矢状面失衡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LL=PI±9°可能不适合作为国人的矫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