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浅说“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冰 《中医药学刊》2006,24(5):863-864
从“气”的概念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百病生于气”的提出,对“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2.
从“气”的概念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百病生于气”的提出,对“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3.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乃补土派大家李东垣沿引内经对脾胃的精髓认知及张元素脏腑气血辨证理论,结合自身的临证实践而提出的。笔者从事脾胃病专科工作多年,现结合临床所见,浅述对本论的浅显认知。  相似文献   

4.
李紫健  牛建海  刘文英  田冀虹 《陕西中医》2022,(10):1436-1438,1441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和畅则百病不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本文基于此理论探讨脂肪肝的中医病机及治疗。认为脂肪肝之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是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聚敛而成痰浊瘀毒之邪,相互搏结,日积月累聚于肝而成。调和气血是治疗脂肪肝的关键,“通”是气血正常运行的基础,通法贯穿脂肪肝治疗的始终,诸法“通”治因证而施,判断病之在气在血,治以理气、利湿、祛痰、活血祛瘀等法,为丰富脂肪肝的中医论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过敏是人体对花粉、粉尘、异体蛋白、化学物质、紫外线等过敏原的变态反应。当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物质后,体内会产生免疫球蛋白,形成后就吸附在嗜碱性细胞表面,产生各种过敏症状。中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7.
李杲在总结以前医家对脾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临床实践,从而产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认识,并影响后世医家的脾胃观。李氏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倦皆易损伤脾胃,生化乏源,元气失充,脾胃受损,则机体衰弱。这一认识直接影响了李杲的生命观形成,对李杲认识人体,防治疾病,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及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疾病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最终可概括为“九气为病”,具体病因表现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结节性甲状腺疾病亦属于气病,其病因与五脏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以调气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介绍关玲教授改良的结构针灸“刺脉术”及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关玲教授在古典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的相关知识,以血管为切入点,挖掘整理了“刺脉术”,其通过刺激血管壁引发交感神经效应来治疗多种临床疾病,本研究就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小儿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涉及小儿鼻鼽、风咳、哮喘、荨麻疹、紫癜等,该类疾病易反复,迁延难愈。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因风邪具有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的特点,为小儿过敏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对小儿过敏性疾病从“风”论治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黄广文  张凤敏  黎丽和 《光明中医》2016,(13):1847-1848
目的探讨理气六君子汤在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护胃、制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理气六君子汤治疗。治疗90天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胃黏膜愈合情况并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糜烂愈合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半年内随访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为2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理气六君子汤在治疗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胃黏膜的愈合及减少复发率,在临床中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温廷秀 《光明中医》2016,(16):2367-2369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经中医临床诊断为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辅助调理,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χ~2=-13.61)。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研究组1例,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χ~2=-15.32)。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内科脾胃气虚证有对症效果,复发率低,价格低廉,可作为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效果。方法通过对106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以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为辨证施护原则,进行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以及中药熨烫、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临床痊愈及显效70例,有效29例,无效7例。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临床护理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抑郁症在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抗抑郁药基础七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肝郁气滞型70例、肝郁脾虚型 60例、心脾两虚型50例抑郁症患者,在各证型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肝郁气滞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6例、肝郁脾虚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心脾两虚研究组24例和对...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立足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合脾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应重视疗效证据及其脾胃理论基础、复方作用机制及脾胃理论内涵科学阐释的重要意义、系列优势病种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最终上升为脾胃理论内涵的充实与丰富、临床问题与脾胃理论回归导向下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脾胃...  相似文献   

19.
周斌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1,(12):1495-1496
目的:探讨中药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结合笔者个人临床经验,分析、总结风药在上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脾胃病、肝胆病的应用。结果: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合理应用,延伸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增加了临床治疗手段。结论:风药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解除患者的疾苦。  相似文献   

20.
段文慧  史大卓 《世界中医药》2013,8(12):1381-1383
心血管病患者多伴发紧张、焦虑、惊恐、悲伤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问题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二者共存于一个个体,现代医学称之为"双心疾病"。目前西医一般采用心血管病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药联合治疗,但因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患者依从性差,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作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双心疾病的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调理气血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和兼夹病邪的不同属性,施以不同的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方药,随证治之,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