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浅说“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的概念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百病生于气”的提出,对“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2.
从“气”的概念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百病生于气”的提出,对“百病生于气”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作用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3.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乃补土派大家李东垣沿引内经对脾胃的精髓认知及张元素脏腑气血辨证理论,结合自身的临证实践而提出的。笔者从事脾胃病专科工作多年,现结合临床所见,浅述对本论的浅显认知。 相似文献
4.
5.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1)
李杲在总结以前医家对脾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临床实践,从而产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认识,并影响后世医家的脾胃观。李氏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倦皆易损伤脾胃,生化乏源,元气失充,脾胃受损,则机体衰弱。这一认识直接影响了李杲的生命观形成,对李杲认识人体,防治疾病,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及饮食劳倦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疾病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最终可概括为“九气为病”,具体病因表现为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九种形式。结节性甲状腺疾病亦属于气病,其病因与五脏气机失调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以调气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9.
10.
小儿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涉及小儿鼻鼽、风咳、哮喘、荨麻疹、紫癜等,该类疾病易反复,迁延难愈。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与气皆不足,因风邪具有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的特点,为小儿过敏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对小儿过敏性疾病从“风”论治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理气六君子汤在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护胃、制酸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理气六君子汤治疗。治疗90天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胃黏膜愈合情况并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黏膜糜烂愈合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半年内随访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为2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结合理气六君子汤在治疗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胃黏膜的愈合及减少复发率,在临床中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78例经中医临床诊断为脾胃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辅助调理,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χ~2=-13.61)。随访对照组复发5例,研究组1例,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χ~2=-15.32)。结论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内科脾胃气虚证有对症效果,复发率低,价格低廉,可作为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从脾胃论治耳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18.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立足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合脾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应重视疗效证据及其脾胃理论基础、复方作用机制及脾胃理论内涵科学阐释的重要意义、系列优势病种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最终上升为脾胃理论内涵的充实与丰富、临床问题与脾胃理论回归导向下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脾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结合笔者个人临床经验,分析、总结风药在上消化道疾病、下消化道疾病、脾胃病、肝胆病的应用。结果:风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合理应用,延伸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增加了临床治疗手段。结论:风药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解除患者的疾苦。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病患者多伴发紧张、焦虑、惊恐、悲伤和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问题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二者共存于一个个体,现代医学称之为"双心疾病"。目前西医一般采用心血管病药物和抗焦虑、抗抑郁药联合治疗,但因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患者依从性差,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作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双心疾病的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失和,治疗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调理气血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和兼夹病邪的不同属性,施以不同的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方药,随证治之,常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