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 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 以期加深对严重创伤后慢性危重症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于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严重多发伤患者276例。入选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27分, 年龄≥18岁, 住院时间>15 d。排除标准:既往有恶性肿瘤、免疫性、消耗性、代谢性疾病史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APACHE Ⅱ评分, 以及伤后第3天的营养及免疫指标等资料, 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结果并发PICS患者为PICS组(102例), 不伴PICS的患者为N-PICS组(174例)。PICS组与N-PICS组相比, 年龄偏大, 伴发颅脑与胸部损伤多。在伤后第3天, PICS组IL-6、IL-10水平更高, Treg细胞比率更高, NK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活化T淋巴细胞比率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年龄>65岁(OR=2.375, 95%CI: 1.442~4.531)、同时伴有颅脑及胸部创伤(OR=2.846, 95%CI: 1.522~5.361)、GCS≤8分(OR=3.431, 95%CI: 1.843~8.512)、伤后早期IL-10>10 pg/mL(OR=2.173, 95%CI: 1.751~5.614)、Treg细胞比率>7%(OR=3.871, 95%CI: 1.723~6.312)是严重多发伤后并发PICS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同时伴有颅脑及胸部创伤、GCS评分、伤后早期IL-10和Treg细胞比率可作为多发伤后并发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早期警示因子的发现将为早期甄别严重多发伤后潜在并发PICS的高危患者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135例急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伤急诊救治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以来135例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5例患者抢救成功107例,抢救成功率为79.3%;28例死亡,病死率20.7%。结论早期迅速诊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积极有效的抗体克治疗措施,急诊抢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一体化模式缩短了多发伤患者救治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对急诊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外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首次就诊并且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86例作为多发伤组,随访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多发伤组就诊24 h内以及第3、5、7天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CD14质量浓度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并在急诊24 h内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并且根据预后计算与sCD14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判断sCD14与两种不同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入院后sCD14质量浓度进行性上升,各时间点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死亡组sCD14质量浓度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发伤组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损伤严重度评分呈正相关(r =0.469,P<0.01);ROC曲线分析,sCD14与ISS评分在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程度上均具有预测价值,但二者曲线下面积(sCD14:0.820,ISS评分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IS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对多发伤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修正创伤评分预警表评估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创伤评分预警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方法。结果: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治愈成功率为93.75%,死亡率为6.25%。结论:根据修正创伤评分设置分级预警表,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予以量化、预警提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选择。方法:对我院2001-06~2007-05间收治的31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例入院时合并休克267例,未及手术死亡21例,急诊手术283例,其中术中死亡6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5例,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危重,部分患者早期确诊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伴有颅脑创伤并昏迷的患者,而早期诊断与合理有序的治疗是严重多发伤抢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詹向东  张剑  胡耑 《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228-229,232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自2007年4月-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42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分析其种类分布以及耐药率.结果:共分离病原菌436株,G-菌占59.4%,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蔓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G+菌占40.6%,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肺炎链球菌属.严重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严重,且程度不同.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感染源主要为G-杆菌,病原菌耐药严重,且程度不一,临床中应合理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达水平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5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MODS将其分为MODS组(66例)和无MODS组(99例),根据入院第28天MODS组患者的生存结局将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为死亡组(32例)和存活组(34例)。比较各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imer、SDC-1、sTLT-1对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血清D-dimer、SDC-1及sTLT-1水平明显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中死亡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05~2010-11我院创伤外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6例,所有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ω-3PUFA组,n=18),分别于营养支持1、3、5、7 d后,采用ELISA法量子点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2、IL-6、COX-2和单核细胞NF-кB的表达水平.记录SIRS发生率、MOF发生率、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在营养支持第5、7天后,两组患者之间的炎症反应水平和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明显降低、免疫功能得到改善.试验组患者的预后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从而抑制创伤患者过度的炎症反应,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估系统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03-2010-09的92例转诊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2011-01-2012-12转诊的急危重症患者235例作为观察组,应用CRAMS创伤评分和早期预警评分评估转诊的多发伤患者,并指导建立多发伤患者院前救治护理模式。比较2种评分系统的特点和准确度,比较2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死亡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2种评分系统均可以准确区分患者危重程度并提示并发症的发生可能,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死亡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种评分系统相互结合,为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的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指导院前多发伤患者救治护理模式运行,提高院前护理质量,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发伤急诊死亡危险因素及死因,为提高该病的救治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创伤中心2011-05-2015-04救治的1 583例多发伤患者(其中105例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与性别、致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年龄)病死率较其他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部位、ISS评分、受伤至就诊时间与患者生存有关,且损伤部位越多,ISS评分越高,受伤至就诊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大;颅脑损伤(50.48%)和失血性休克(23.81%)为多发伤患者急诊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亟需建立自主型急诊创伤外科,对多发伤患者实施一体化救治,提高创伤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额叶损伤患者D-二聚体水平异常对预后的影响,为额叶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监护室的脑外伤患者71例,按照脑外伤是否累及额叶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27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住院时间、ISS创伤评分、GCS昏迷评分、qSOFA评分、GOS预后评分及入院24 h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大脑额叶损伤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P<0.01);②大脑额叶损伤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9%,其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8.5%,其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7%,两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96 d,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50 d,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大脑额叶损伤的患者28 d病死率为18.2%,对照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7.4%,两组病例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⑤大脑额叶损伤的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与GOS预后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1),两者负性相关( r= -0.501)。 结论:大脑额叶损伤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大脑额叶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D-二聚体可以作为评估额叶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重症患者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症患者早期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低血糖水平与危重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入科监测的基础血糖值,将207例重症患者分成三组:A组血糖<4.5 mmol/L;B组血糖4.5~8.3 mmol/L;C组血糖>8.3 mmol/L.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指标.结果 ①A组患者内科疾患构成、肝功能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50.0%、41.7%、50.0%,显著高于B、C组患者(P<0.01);②A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乳酸、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B、C组患者(P<0.05);③A组患者MODS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28 d生存率分别为75.0%、62.5%、50.0%、54.2%,与B、C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A组患者基础血糖水平与APACHEⅡ、GCS、MODS和SOFA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⑤对影响血糖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 显示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指标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血糖浓度<4.5 mmol/L时可作为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重症患者早期低血糖的发生与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与中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该院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中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颅脑损伤部位、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等一般临床资料,采用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OX-LDL和LOX-1水平。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性独立评定量表(FIM)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中位FIM评分为界值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功能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OX-LDL、LOX-1水平与ISS及FIM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出院后3个月时FIM评分为31~87分,FIM评分的中位数为49分,据此将患者分为功能良好组(45例)和功能不良组(45例)。功能良好组GCS高于功能不良组,年龄、ISS、OX-LDL、LOX-1水平低于功能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OX-LDL、LOX-1水平与ISS呈正相关(r=0.469、0.524,P<0.05),与FIM评分呈负相关(r=-0.729、-0.755,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CS低及血清OX-LDL、LXO-1水平高是TBI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BI患者病情越严重,其血清LOX-1、OX-LDL水平越高,且2种指标的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预后高度相关,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创伤性凝血病(TIC)相关性,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9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10 ml和动脉血2 ml,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相关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81)和死亡组(n=15),分析严重创伤预后与TIC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创伤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低体温等因素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TIC发生率53.33%,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5),TIC与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APACHEⅡ评分、GCS评分、ISS评分、血糖、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休克指数≥1例数、体温<35℃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4.94、3.93、3.42、4.81、6.23、4.85、6.48、4.36、3.64,χ2分别=7.19、7.8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6、0.62、1.10、0.96、5.37,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TIC密切相关,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TIC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重度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GCS评分、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颅脑外伤患者84例,将以上患者分成常规组和监测组。常规组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监测组患者则在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基础上联合术后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内压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结果监测组患者术后3、7 d的颅内压下降值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2组患者术后28 d GC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监测组患者GCS评分升高较常规组更显著(P0.05);与常规组相比,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提示监测组的预后较好(P0.05);术后6个月,常规组与监测组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59.5%、33.3%(P0.05)。结论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术后颅内压监测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dimer plus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 592 traumatic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emergency room from January 1, 2014 through December 31,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Excluding criteria included patients below the age of 14 and patients admitted over 24 h after injury, clinical death at admission, patients left from the hospital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attend doctor, detail and complet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not available,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coagulopathy, primary hepatic function failure, anticoagulants used within 6 months prior to injury, and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y affecting more than two parts of body. Finally, a total of 1 167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28-day prognosis was used as the endpoin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urvival group and death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venous plasma D-dimer and ISS at the first dete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Mann-Whitney JJ test. According to IS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mild injury group, moderate injury group and severe injury group. The Kruskal-Wallis one-way ANOVA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Meanwhile,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ve efficiency of D-dimer, IS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dimer and ISS, and D-dimer and ISS in surviv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death group(Z=-7.777, Z=-6.694, P <0.01).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mong groups 70.85, P <0.01);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ISS, D-dimer and both combined was 0.728, 0.765, 0.800, respectively.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D-dimer to predicte patients' prognosis was a little bit larger than that of IS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Z= 1.051, /M).293).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joint both of them for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ISS or D-dimer alone( Z=3.028, Z=2.722, P <0.05).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D-dimer and IS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injury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of patients. The increased D-dimer and ISS score indicates that the risk of death is increased, and prediction efficiency of combining both of them is superior to either alone. © 2018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与动脉血乳酸(Lac)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急诊抢救室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外伤后28 d预后情况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生存组(81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rSIG与动脉血Lac及两者联合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GCS评分及rSIG均明显高于死亡组,动脉血Lac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GCS评分、rSIG、动脉血Lac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SIG联合动脉血Lac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率的预测能力优于rSIG(P<0.05),但与动脉血Lac比较(P>0.05)。结论rSIG、动脉血Lac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来本院就诊的合并腹部创伤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0)和存活组(n=50),入选患者按ISS评分分为3组:A组(n=25)16-24分、B组(n=23)25~34分、C组(n=12)〉35分,观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颅脑损伤例数、ISS平均值和并发症例数,ISS评分与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和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评分平均值分别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和C3组I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确定性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随着ISS评分增加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出现并发症和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S评分能对临床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能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损伤控制性手术能明显降低老年创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 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尼莫地平组 32例和常规组 32例 ,治疗前后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清醒患者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DL)及认知能力。随访 6个月 ,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OS)评定及Barthel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清醒患者MMSE评分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6个月后两组GOS及ADL评分无显著差异 ,尼莫地平组MMSE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尼莫地平可在颅脑损伤早期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