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多发伤患者伤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急诊抢救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多发伤患者 96例在入院第 1、3、5、7、10、14和 2 1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 ,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PCT ,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患者在创伤后血PCT水平明显升高 ,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分值区段内的创伤患者PCT水平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着ISS评分值的增高 ,不同时段PCT水平亦升高 ,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而PCT与年龄无关。结论 动态检测多发伤患者外周血PCT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多发伤伤情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重症护理方法,以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重症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重症护理,并分析总结护理情况。结果:120例严重创伤患者经治疗后,并对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止血护理、应激性护理、心理护理等方法,其中106例(88.33%)患者的病情稳定,并转入专业病房接受继续治疗,没有出现感染病例的情况。结论: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重症护理,可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3.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工具演变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是根据损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改变,以模糊数学方法量化评价创伤的严重程度。30多年的实践表明,创伤评分对创伤患者的救治、临床研究、医院管理、专业发展和学术交流等方面有很大促进。它不仅能客观地评价创伤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还可对治疗措施、资源利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1〕。创伤评分工具大都简便易行,不仅有利于医生、护士掌握和实施,其中有些方法还适用于院前急救。随着临床上计算机广泛的应用,创伤评分方法也由手算发展至电算,使创伤严重程度评价更加精确和迅速〔2,3〕。现将几种创伤评分工具演变…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年来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建筑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严重创伤病员数量明显增加,且伤员具有创伤部位多,危重程度高,病情复杂,变化快等特点。特别是大出血伴有严重休克,如不迅速给以及时救治,即可造成死亡。在多发性创伤后现场、后送途中及医院创伤急救室三个环节的急救护显得优为重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可减轻对患者的继发性损害,为专科进一步救治创造有利条件,对降低死亡率、减少残废率有重要作用。我急救中心1999年2月1日~2006年2月1日抢救多发性创伤272例,现将急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合并严重创伤的特点、中毒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及其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3年间收治的酒精中毒并发严重创伤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饮酒量将酒精中毒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创伤患者进行创伤记分(TS),对三组病人酒精中毒和创伤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诊治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各种病因的创伤进行讨论。结果:酒精中毒合并创伤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其TS≤12分,其创伤严重性与酒精中毒程度呈负的直线相关(r=-0.8663),中度酒精中毒并严重创伤发病率高达49%,重度酒精中毒创伤者死亡率高达75%,三组死亡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根据TS分值对酒精中毒并创伤病人进行严重性评估,有较高的可靠性。轻、中度酒精中毒病人严重创伤发病率高,伤情诊断较容易,昏迷期病人死亡率高,要注意颅内损伤的存在,特别要注意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酒精中毒和创伤要同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预后的急救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1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救治的10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采用以EICU为平台的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急诊救治时间、完成初次检查时间、抢救厅滞留时间、急诊手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预后、两组合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果:研究组急诊救治时间[(5.8±1.9) min]、完成初次检查时间[(31.3±12.2) min]、抢救厅滞留时间[(86±37) min]、急诊手术时间[(122±56) 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9.6±2.3) min]、[(52.7±14.6) min]、[(145±62) min]、[(182±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7.
班雨医生: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by301@263.net)所谓创伤评分就是应用量化和权重的处理方法,将检测的生理指标或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经数学计算来显示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建立创伤评分标准的程序:从回顾分析大量创伤病例资料中挑选那些与伤员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的项目作为参数;将每个参数分为轻重不等的若干等级;依照每个等级对伤情和预后的影响用数学方法加以量化,给予不同分值;计算伤员各参数等级所得分值的总和即其创伤评分。近年来,根据各个参数决定伤情的作用不同,应用统计学方法将所有参数加以权重处理,使之更加准确。最…  相似文献   

8.
张毅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025-1026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Ι(cTnI),探讨其与创伤评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合并胸部创伤8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36例,进行ISS评分和胸部损伤定级(IS).用微粒子免疫发光法采集血样检测cTnI浓度. 结果观察116例多发伤患者中,cTnI升高37例,其中合并胸部创伤30例,无合并胸部创伤7例;cTnI峰值随ISS值升高明显前移且绝对值增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cTnI值升高例数比例,随AIS值升高而升高,血清cTnI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有MODS患者的血清,cTnI水平为(8.48±5.22)ng/ml,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MOD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出现心肌损伤以合并胸部创伤者为主,但严重多发伤患者无论胸部创伤与否均可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程度与MODS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创伤指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严重创伤指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3分,或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且有1处危及生命。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且危急,高致死率和致残率使其救治成为创伤的难题与挑战。严重创伤的救治主要包括院前救治和院内救治两部分,同时针对老年、儿童、孕妇等不同人群,其救治要点有所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严重创伤的救治策略与流程的规范优化进行了众多探讨,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资料及笔者临床经验,对严重创伤救治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现场和转运途中的救治措施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出车接诊96例严重创伤病人的院前现场抢救及转运途中救护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96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安全送入医院88例,死亡8例.结论: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做好现场的抢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护工作,是提高院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严重多发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复苏理论和创伤急救水平的提高,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伤后感染的发生率仍极高。感染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的一个标志,在创伤后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检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来探讨该类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和创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完善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202医院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107例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状况和护理措施。结果经过及时有效的包扎、止血、固定、维持呼吸等院前急救处理,本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达到98.13%。结论强化的急救护理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能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5例严重胸腹外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救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能够提高严重胸腹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门市中心城区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生规律、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效果。方法:对2005年1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1 092例AIS≥3分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资料显示受伤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受伤原因排第一的是道路交通伤,受伤部位及病死率最高的是颅脑外伤和多发伤,存活出院1 007例,死亡85例;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有效救治后,争取救治时间,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改进急诊救治模式,创建生命绿色通道,形成高效快捷的急救路径,对颅脑外伤和多发伤等实施紧急的专业化治疗和护理,可缩短检查和术前准备时间,争取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严重创伤患者人口学资料及预后与病情、现场救治措施的相关性,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6月福建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78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车祸患者构成比66.7%、死亡构成比64.9%;车祸伤患者发病集中于18:00-0:00,高处坠落伤集中于10:00-12:00和16:00-18:00;爆炸伤发病集中于10:00-18:00;其他类型集中于6:00-0:00。年龄、休克指数分值、GCS分值、ISS分值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现场包扎固定、气管插管、补液、吸氧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不同类型严重创伤的发病时间有差异,预后与现场救治措施密切相关,并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0例来进行统计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少量输血,观察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术后1d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5d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明显,医患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威胁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不同急救模式救治严重创伤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n=294),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n=322),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体死亡率、进入抢救室的死亡率、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创伤绿色通道急救严重创伤患者较常规急救模式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基层医院急救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群召 《临床医学》2006,26(11):47-4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救治模式,提高基层医院创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000~2004年的156例严重创伤救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创伤患者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16~25分102例,死亡5例,死亡率4.9%;>25分54例,死亡33例,死亡率61.1%;ISS平均评分(18.7±12)分,总死亡率24.4%,救治成功率75.6%。结论基层医院对严重创伤伤员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可有效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997年下半年急诊就诊的全部创伤患者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试用AIS-ISS评分法,经过统计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创伤患者采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不仅可以使各类创伤患者情简明化、数字化,而且对于科学地、准确地评价创伤严重程度、判断急救者及相应科室的急救水平,预测创伤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诊科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未采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应用MDT小组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30例为实验组,给予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急诊科采用MDT有利于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行干预创伤控制性手术的疗效,缩短急诊停留时间和抢救至手术时间,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及抢救成功率,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