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淑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12-81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或单用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42例临床资料,其中,与其他药物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2例(联用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0例(单用组);比较两组患者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给药途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到45.45%,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可能累及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以及过敏反应(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从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类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角度考虑,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原则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怀化市中医院应用头孢菌素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报告148例,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给药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使用头孢吡肟引起的ADR例数最多,其次是头孢曲松与头孢唑林;不同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中以静脉滴注给药者的ADR发生率最高,占76.4%,其次为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给药者。讨论头孢菌素在临床中应用时,必需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体内过程特点以及敏感试验结果选择用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生理特征、适宜的给药途径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提高中药制剂的合理用药。方法搜集我院中医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服用中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物和反应类型,提高合理用药。结果 1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37.5%(12/32)、60~70岁28.1%(9/32)和50~60岁15.6%(5/32);2注射剂类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56.3%(18/32),其次为口服剂类型28.1%(9/32)和外用剂类型15.6%(5/32);3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主要为皮肤40.6%,其次为消化系统28.1%和神经系统18.8%。结论常见中药制剂的临床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给药途径,熟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头孢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使用头孢类药物治疗的5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对其药物类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及所累及器官系统与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2例患者中,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使用人数最多;57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97例(19.96%),其中第三代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比例最高;55岁的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54.64%;在不同的给药途径中,经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49.48%,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结论:头孢类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类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高,故临床上应合理用药,并在用药过程加强药学监护,以最大程度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并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以及不同给药方式造成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本次研究中有33例患者出现变态反应(66.0%),有8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16.0%),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有9例(18.0%)。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第一、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明显更多。本次研究中仅有3例患者为口服用药,其余均为静脉滴注给药。结论在临床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合适的药物品种,并在患者用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ADR)类型。方法:统计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靖安县人民医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过程中ADR发生率,发生ADR的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类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结果:1 860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程中,有60例发生ADR,ADR发生率为3.23%,其中男性ADR发生率为2.67%,女性ADR发生率为3.94%;年龄>60岁的ADR发生率为8.5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经静脉注射用药ADR发生率4.53%高于口服用药ADR发生率1.66%,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发生率最高(9.76%)、其次是注射用头孢西丁钠(8.11%)、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6.59%);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其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所占比例最高(25.00%),其次是消化系统(18.33%)、心血管系统(16.67%)与泌尿系统(15.00%)。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跟患者的年龄、用药类型、用药途径有关,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80例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征,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8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的大多数分布在中老年人群(41~80岁,66.1%,119/180)、静脉给药患者(73.3%,132/180);所涉及的18种药物中,以抗菌药物发生比例最高(24.4%,44/180),而在抗菌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发生比例最高(20.5%,9/44);这些不良反应累及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共计207例次,其中以皮肤占比最高(34.3%,71/207),其次是消化系统(27.5%,57/207).结论:ADR的发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用药中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严格掌握适应证,对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强化考量特殊年龄群体的个体化用药,并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以进一步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报的100例儿童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临床反应等,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在全部患儿中,共有55例男性患儿及45例女性患儿,其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年龄阶段为1~3岁;静脉滴注给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多;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概率较高。为所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之后进行对症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结论在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过程中,主要和给药途径、年龄及药物种类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临床中为患儿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对适应证进行明确,根据药物说明书治疗,并且为患儿选择合适给药途径,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张力支 《河北医药》2014,(20):3182-3184
目的为了解临床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50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450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性别、年龄特征、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等。结果男性患者约占54.0%,女性患者占46.O%,0-18岁占20.2%,19~59岁占65.8%,60~82岁占14.0%。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类用药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三类用药,发生比例分别占38.4%、22.4%和22.0%;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90.7%,其次是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累及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占64.4%,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结论抗感染药的滥用易带来危险隐患和医疗纠纷,临床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72.2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5.92%);以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56.3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11%)。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某院578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方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莆田市第一医院578例不良反应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讨论。结果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最高,为41.3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其他给药途径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老人与儿童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损害。结论要进一步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县近2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其规律,指导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合理性。方法对318例合格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按照患者人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系统或器官进行分类。结果静脉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抗微生物类药物引发比例最高,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药物的主要类型,不良反应类型表现在呼吸系统反应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掌握药物适应证,减少经静脉用药比例,尽可能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汇总统计我院2013年呈报的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剂型、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年龄段ADR发生率构成比为35.64%;静脉滴注给药ADR发生率构成比81.93%;药品种类发生ADR前三位的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成药;报告例数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结论重视老年人用药指导,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加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和中成药注射剂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其对策,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 0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0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累及部位的构成比差异。结果: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通常其症状较轻,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服用精神科药物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00例服用精神科药物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占比94.00%(188/200);药品类型主要为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对报告人职业、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以医生报告为主,占59.5%;新的、严重的ADR占30.0%;≥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2.9%;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3.5%;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45.8%,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多见;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发生AD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用药、ADR发生时间、症状及治疗情况等,记录患者所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及与其他药物的联用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原因,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1.67%;注射用头孢他啶联合用药所致ADR严重病例最高,占20.00%;联合用药后患者ADR发生率上升,以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ADR为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含乙醇类药、强效利尿剂、氨基糖苷类药联用均可能导致ADR。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成分,与强效利尿剂联用ADR发生率较高,为提高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