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SNP12(A/G)多态性与尿道下裂及隐睾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对72例男性尿道下裂患者、31例隐睾患者和40例健康男性儿童外周血基因组DNA ESR1 SNP12(rs693290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与日本、意大利人群比较.结果 尿道下裂组及隐睾组ESR1 SNP12A基因频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现A等位基因频率,尿道下裂组Vs对照组:50.7%Vs 31.3%,P=0.005,OR=2.2621隐睾组Vs对照组:48.4%Vs31.3%,P=0.038,OR=2.063).结论 ESR1 SNP12 A等位基因可能为发生尿道下裂及隐睾的易感因素,ESR1含SNP12A可能使Erα的信号传导增强,增强了外源性雌激素的雌激素效应,从而使部分个体更容易发生尿道下裂及隐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rs2077647和rs6932902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儿童尿道下裂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尿道下裂组儿童95例,年龄(3.2±0.6)岁;对照组儿童105例,年龄(3.1±0.7)岁。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检测所有研究对象ESR1基因rs2077647和rs6932902位点的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经PCR和基因测序检测,尿道下裂组和正常对照组rs2077647和rs693290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2,χ~2=16.251,P0.05);尿道下裂组rs207764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C等位基因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1.4%vs 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0(1.130~1.759),P0.05];尿道下裂组rs693290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G等位基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9.5%vs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63(1.503~3.408),P0.01]。尿道下裂组T-A单体型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93% vs 16.93,P0.05),而C-G单体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06%vs 2.42%,P0.05)。结论:ESR1 rs2077647和rs6932902 2个位点与儿童尿道下裂易感性相关,其构成的单体型也与尿道下裂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空间上的多中心与时间上的反复发作为其生物学特点,其发生由多个基因控制、多步骤进行.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分析平台,现已广泛用于疾病机制的研究、疾病的分类和诊断、疾病的预测和治疗,并用于膀胱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筛选、分子治疗靶点的筛选、寻找膀胱癌亚型的分子标记以及肿瘤预后分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与尿道下裂发病相关的基因。方法尿道下裂病人的尿道或包皮组织,年龄配对的包皮过长患儿组织作为对照,提取组织mRNA,合成双股cDNA并纯化,再逆转录成cRNA,生物素标记的cRNA打成碎片后与人类基因芯片进行杂交,计算机工作站自动扫描并记录芯片上的信号强度,转化为EXCEL数据库,总共分析了22000个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一组表达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包括CYR61,CTGF,ATF3和GADD45。结论这些表达差异的基因可能参与尿道下裂的发生和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关键基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尿道下裂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尿道下裂是一种常见的男性先天性生殖器畸形,主要表现为患者尿道开口部位异常。造成这种异常的病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遗传、内分泌及环境因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尿道下裂遗传因素的研究很多,通过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与尿道下裂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包括与阴茎形成相关的一些基因、与睾丸发育有关的基因、与雄激素合成代谢有关的基因及其他一些基因。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尿道下裂基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阶段的小鼠睾丸全基因组表达谱,筛选小鼠年龄依赖性表达基因.方法 采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版本号430.2),对日龄为4、9、18、35、54d和6月龄的小鼠睾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表达差异分析.并采用半定量RT-PCR验证其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经过比较,在9d和18d,18d和35d之间的小鼠睾丸基因表达谱之间,存在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058个基因在小鼠6个日龄中表现为递增表达趋势,通过半定量RT-PCR验证了其中10个随机挑选的递增表达基因.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已知功能的21个精子发生相关基因均在这2058个基因之中.因此,推测这2058个基因是小鼠精子发生相关基因.本文同时对这2058个基因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分类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论 本文筛选出小鼠精子发生相关基因2058个,并对其表达特征、功能分类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项研究提供了从分子水平识别小鼠睾丸组织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阐述雄性哺乳动物生殖相关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在肾脏移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可以大规模、高度平行、小型化、自动化研究基因表达变化的有力的分析检测手段。本文综述了基因芯片在肾移植研究中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免疫抑制剂研究、器官移植配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因芯片技术在肾脏移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可以大规模、高度平行、小型化、自动化研究基因表达变化的有力的分析检测手段。本文综述了基因芯片在肾移植研究中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免疫抑制剂研究、器官移植配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尿道下裂与SRY基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与SRY基因的关系及意义。结果 采用PCR方法对4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SRY基因检测。结果 发现2例染色体核型为46,XY患者SRY基因缺失,DNA样品加入EF3、ER3引物及新Taq酶后,PCR反应结果可见332bp的Sox9基因片段,对照46,XY正常成年男性基因组DNA扩增产生436bpSRY基因片段。结论 (1)SRY基因不是性别决定的唯一基因。SRY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性发育的一系列异常改变,尿道下裂的发生与SRY的缺失、变异有关。(2)先天性尿道下裂是一种性别发育异常,尿道缺失是性腺发育不全表现。(3)对尿道下裂患者进行SRY基因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尿道下裂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索尿道下裂术后的再造尿道易于感染的原因、感染源及细菌种类;据此改进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应用细菌培养鉴定、基因分型鉴定等从分子水平证实细菌的来源及种类。结果 经尿道外口逆行进入和再造尿道材料携带是细菌主要来源。引起尿道下裂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是去甲万古霉素。结论 尿道下裂术后感染是切口感染而不是泌尿系感染。再造尿道感染率高于皮肤(黏膜)的原因在于造成了比体表更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阵列方法探讨室管膜瘤的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室管膜瘤的差异基因表达状况。方法 术中收集 4例新鲜室管膜瘤及 1例正常脑组织标本 ,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32 P标记探针。按Atlas微阵列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获得微阵列杂交图 ,应用专用软件分析 ,并以RT PCR验证。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 ,有 3 1个基因在室管膜瘤的病理组织中表达上调 ,1个下调。大部分基因是首次发现在该肿瘤中有异常表达。结论微阵列技术高通量、高效率地揭示了室管膜瘤与正常脑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 ,为研究该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基因芯片和血清学方法用于汉族的移植供、受者白细胞抗原Ⅰ类A抗原(HLA—A)分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方法 采集供、受者的外周血共120份,再将每份血样分为2部分,分别采用血清学和基因芯片方法检测HLA—A抗原分型,对两种方法分型结果不同的样本,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验。通过比较分型结果和操作方法,评价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血清学分型总耗时3h,基因芯片分型总耗时4.5~5h,共有112份样本分型成功,其中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的有91份,不一致的有21份。经验证,基因芯片分型错误2份,总误差率为2%;血清学分型错误19份,其中5份抗原误差,14份空白误差,总误差率为17%。结论 基因芯片分型准确性明显优于血清学,随着芯片性能的不断完善,将来可能完全取代血清学方法,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大鼠早期肺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并作初步功能分析.方法 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模型基础上,将12只雄性成熟SD大鼠随机分为2组,采用含22 012个基因的大鼠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检测损伤组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初步功能分析.差异基因又通过RT-PCR验证分别检测了基因PGLYRP1、MMP14、CYP1A1、IL-1B、SLPI与芯片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大鼠全肝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肺损伤模型肺组织存在8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8个(21个功能已知)、下调基因32个(9个功能已知).通过对任意选取的基因进行RT-PCR验证发现与芯片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基因芯片结果可靠.其中上调基因包括IL-1α、IL-1β、SLPI、MMP9、MMP14、MMP15、TIMPI、PIK3RL、MAPK、NF-KB、JNK等;下调基因包括CYP1A1、NQO1、GSTA3、RETNLA等.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早期肺组织异常表达的基因涉及到炎症反应、细胞代谢、转录因子、信号传导、离子通道或受体、细胞骨架等几方面.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可筛选出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后肺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可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 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检测从骨肉瘤细胞系(MG-63、Saos-2和 U-2 OS)中筛选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运用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分析 27个骨肉瘤患者血清标本及 47个健康人的血清标本, 从中筛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质谱峰;采用 Link-test统计方法对筛选到的骨肉瘤候选标志基因和蛋白质质谱峰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到交叉验证的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运用免疫印迹法比较一种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在骨肉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差异。结果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到 653个候选骨肉瘤标志基因, 蛋白质质谱分析筛选到 6个蛋白质质谱峰。经 Link-test统计分析, 共鉴定出 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 其中包括细胞色素 C(Cytochrome c1, CYC-1)。在 13个候选蛋白质标志物中, 12个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 1个表达下调。免疫印迹实验发现 CYC-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 Link-test统计方法整合分析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数据是寻找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有效方法, 共发现 13个候选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基因功能集群分析方法筛选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键基因,探讨这些基因在创伤性DVT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模型组(B组,20只),通过定量打击方法建立创伤性DVT的动物模型.模型组造模后5 d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再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血栓形成组(B1组)和无血栓形成组(B2组).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DVT发生、发展过程中创伤局部静脉内基因差异表达的变化.采用基因功能集群分析方法对B1组与B2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重点分析,寻找其中导致血栓形成的生物学状态最显著、最集中的基因功能. 结果血栓形成组与无血栓形成组主要涉及补体激活、细胞发生、生长、运动及代谢等功能,筛选出的关键基因主要有B因子、补体4结合蛋白α、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受体等.血栓形成组上述关键基因的丰度表达值分别为1.6、-0.2、2.1、5.1,无血栓形成组其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5、-1.4、2.7、3.3. 结论在创伤性DVT的演化过程中,B因子、补体4结合蛋白α、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受体等基因是影响血栓形成与否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缺失小鼠(LID小鼠)及正常小鼠体内建立原发性乳腺癌模型,比较不同血清IGF-1水平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LID小鼠及正常小鼠各50只,用化学致癌剂7,12-二甲基苯蒽诱导原发性乳腺癌;分别随机选取25只小鼠使用人参皂甙Rg3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各组肿瘤发生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未管饲人参皂甙Rg3的正常小鼠乳腺癌发生率为66.7%,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管饲人参皂甙Rg3的LID小鼠乳腺癌发生率为12.0%,低于其他各组(P<0.05).未管饲人参皂甙Rg3的正常小鼠肿瘤细胞凋亡比例为(2.7±0.7)%,而管饲人参皂甙Rg3的LID小鼠凋亡比例为(14.0±1.7)%.基因芯片显示正常小鼠与LID小鼠相比,LTA、LTB、TNF-α、TRAIL、TRANCE、BLK、BOK、CASP8、TRAF5、APAF1等基因表达下调,LTBR、TRAF4等基因表达上调.而应用人参皂甙Rg3治疗可改变以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论 降低血清IGF-1水平可影响一系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3对这一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尿道下裂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情况和两者的关联性. 方法 调查254例尿道下裂患儿上睑下垂的发病率和程度,与普通人群上睑下垂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尿道下裂与上睑下垂发病率和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尿道下裂患儿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4.72% (12/254),高于普通人群的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上睑下垂5例,中度5例,轻度2例.后段型尿道下裂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8.51% (8/94),高于前、中段型的2.50%(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段型尿道下裂重度上睑下垂的发病率为2.13%,与前、中段型尿道下裂的1.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尿道下裂生殖系统外的常见合并畸形.尿道下裂的程度与上睑下垂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与上睑下垂的程度无明显相关.2种疾病可能有共同的致病或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癌肝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胃癌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方法将标本分成有肝转移和无肝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两组,每组9例。提取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将RT—PCR的扩增产物在PAGE测序胶上电泳,经EB染色分离两组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TA克隆差异片段后进行测序,用GenBank 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将其中获得的1个与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片段做为标志物,用RT—PCR检测其在肝转移胃癌、无肝转移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有肝转移与无肝转移胃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差异明显的10个基因片段均呈高表达。与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同源的基因片段在有肝转移胃癌组织中有7例表达,在无肝转移胃癌组织中有2例表达(P=0.007)。结论肝转移以胃癌癌基因突变为主,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片段在有肝转移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肝转移胃癌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