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以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并观察节律改变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160mg/d,观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厍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4.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桂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47-1348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以探讨脑卒中的预测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03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3天内作动态血压检测 ,分别统计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百分率。将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分别称为杓形组与非杓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评分值分为轻、中、重三组。将其统计值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相应对照 ,分别在轻、中、重三组中进行杓形与非杓形组间的x2比较。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为47例 (45.63 %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为56例(54.36 %)。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轻、中度组 ,血压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重度组杓形与非杓形改变进行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尤以收缩压升高更为明显。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 ,且在高血压患者中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 ,提示夜间收缩压持续升高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容易引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中青年人和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 ,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 ,检测 44例正常中青年人和 57例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结果 :两组 2 4h动态血压均值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 ,高血压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血压昼夜变异曲线呈双峰 谷形状 ,高血压患者第 1峰值更突出 ;两组比较昼夜节律消失者和昼夜节律正常者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病治疗以峰值出现前用药更趋合理 ,不仅能控制血压水平 ,积极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减少高血压所致左心室肥厚 ,而且可减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对靶器官的损害。方法选择1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回顾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的损害。结果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仅占28.7%,异常血压节律占71.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压的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86例高血压患者中24小时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46例,其中高血压Ⅰ期15例,Ⅱ期22例,Ⅲ期9例,昼夜节律消失者40例,其中高血压Ⅰ期8例,高血压Ⅱ期7例,Ⅲ期254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人24小时血压尽夜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变异性增大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晨峰现象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方法13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检查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4例,单纯高血压病组(对照组)65例,均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均以非勺型为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非勺型占百分比(86.48%)高于单纯高血压组(76.46%),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低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收缩压晨峰值高于单纯高血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有以下特点: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大。②血压晨峰现象在夜间收缩压水平高及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明显的患者中可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安降复方对高血压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不良患者及对其NPY、NT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80例高血压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不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qd,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安降复方,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善及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睡眠不良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NPY水平明显下降(P<0.05),NT水平明显升高(P<0.05),并对靶器官的损害有保护作用。结论中药安降复方具有改善高血压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不良的临床疗效,并可降低NPY水平,升高NT水平,从而起到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TTM)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按照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干预后测评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晨峰与昼夜节律出现频率.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非杓型患者仅有1l例,10例出现晨峰现象,41例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明显效果,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的关系。方法:62例高血压病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4例)与非杓型组928例),以20例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浆Ang Ⅱ浓度。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浆Ang Ⅱ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且血浆Ang Ⅱ水平与动态血压值正相关。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调节血压节律的重要系统,Ang Ⅱ可能参与夜间血压升高,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Ang 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ABPM)仪,对35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并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定左心室肥厚(LVH)或无LVH。筛查出LHV组60例,在无LVH组的292例中随机抽出60例作对照,以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血压(SBP和DBP)及血压负荷值,并计算出血压昼夜节律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日间均值×100%],为参数指标。结果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值、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并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着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焱伦  吴庆莹 《淮海医药》2010,28(5):417-418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57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1.66%(34/157),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8.34%(123/157)。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高血压病进行时间治疗,以提高患者降压达标率和恢复患者正常血压模式.方法 对40例常规降压方案血压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BPM了解血压水平、昼夜节律变化及血压模式,对其进行时间治疗,6~8周后复查ABPM重新评估患者血压控制水平、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模式.结果 40例患者血压全部达标,36例异常血压模式30例恢复正常模式.结论 应用ABPM指导临床常规降压方案血压未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时间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降压达标率和恢复患者正常血压模式.  相似文献   

17.
血压水平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与研究者的关注,随着24h动态血压监测(ABMP)在临床应用上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得以实施。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与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时辰治疗的意义。 1血压的时辰变化规律 1.1正常血压时辰变化规律 动态血压的日夜节律是指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正常人血压在凌晨2~3时处于最低谷,以后呈上升趋势,约在8~10时达到高峰,白天基本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利  雷梦觉 《江西医药》1997,32(3):138-139
分析性别、年龄相配对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存在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表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LVMI、IVST、LVID、WT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说明血压昼夜节律与LVH的发生、发展有关,治疗中仅要控制血压水平,而且要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9.
<正>国外研究发现静息心率与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静息心率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夜间心率(NHR)水平尤其是夜间非杓型心率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心率昼夜节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心率昼夜节律消失可增加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心率变异(HRV)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预测  相似文献   

20.
纪莎  胡雯玲  林钧 《中国药房》2011,(12):1077-1079
目的:观察复方龙葵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即每日早餐前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方龙葵胶囊,每次4粒,tid。2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24h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恢复杓型节律,并且有效降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龙葵胶囊联合非洛地平缓释片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