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花椒饼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型大鼠穴位局部温度的影响,从温度角度探讨隔花椒饼灸对温热效应的影响意义。方法:用随机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隔花椒饼组)、对照组(隔附子饼灸组),用温度记录仪分别记录在隔花椒饼灸、隔附子饼灸刺激下,模型大鼠肾俞、足三里穴位局部的温度变化,并比较在同一穴位两种不同隔物灸法下穴位局部温度变化差异;同一种灸法下两个穴位间局部温度变化差异。观察3个疗程后4组大鼠的右足跖围。结果:隔花椒饼灸组的肾俞和足三里穴位表面温度上升最大幅值及升温幅度均显著高于隔附子饼灸(P<0.05);无论隔花椒饼灸组还是隔附子饼灸组肾俞穴位局部温度基础值和施灸后终末温度均显著高于足三里(P<0.05);隔花椒饼灸的抗炎效应强于隔附子饼灸(P<0.05)。结论:隔花椒饼灸的穴位局部温热效应显著高于隔附子饼灸组;同一灸法不同穴位的温热效应不同;温热效应与抗炎效应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隔物灸疗法是指将药物、药物研末混合物或其他物体置于相应穴位上,再把艾柱放其上,使皮肤与艾柱隔开进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古代隔物灸文献的分析,总结古代隔物灸隔物种类及所治疾病的特点。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以电子书籍《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先秦到清代的所有针灸推拿医学专著以及《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综合性书籍中涉及隔物灸  相似文献   

3.
侯静玥  权春分  闫乐 《河南中医》2019,39(1):122-125
隔药灸脐疗法是将穴位、药物以及隔物灸法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神阙穴对药物的药性放大作用,将具有温中、健脾、化湿、退黄的附子、干姜、茯苓、茵陈等药物,放置在肚脐中,配合艾灸的红外透射作用,共同起到扶正温阳、健脾化湿退黄的功效,与传统医学上治疗阴黄的原则不谋而合。操作时应注意:面圈调和,干稀适度;治疗期间,询问观察;注意温度,防风保暖;点燃艾绒,掌握技巧。其应用特色体现在:利用肚脐(神阙穴)本身的穴位特殊作用,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艾的药理作用与艾灸物理作用协同起效,皮肤给药代替传统口服汤药,隔物灸的持续性温热效应更有助于药物吸收。  相似文献   

4.
隔物灸法源远流长。隔物灸所采取的隔衬物品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药物到复合药物,隔物灸的具体操作逐渐多样化、详尽化,隔物灸的治疗病症从少量到多类,总体上隔物灸最多见于外科病症的治疗。隔物灸具有集所隔衬物、艾灸、穴位三重刺激的功效,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社会进步和对自然疗法的推崇,隔物灸不仅用于医疗,还被推广至养生保健。今后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隔物灸疗法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使此疗法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更好地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5.
通过电子检索1979-2009年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特点。温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为痹病。痹病温针灸部位以局部穴为主,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选取适当数量的穴位针上加灸,每穴灸1~3段艾条,每段艾条约1~3cm,艾段距皮肤约2~3cm,从接近皮肤一端点燃,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可在贴近皮肤处用厚纸板隔垫,以防灼伤。  相似文献   

6.
作为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灸疗法主要通过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灸疗主要通过温热效应改变穴位温度发挥其温经散寒的功效,因此,对温灸疗法的温度特征研究已成为目前灸疗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从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其研究进展,并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旨在对温灸疗法的机制研究提出参考基础,对其临床应用也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以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根据穴位温度与多觉型感受器等反应的内在关系,提示不同灸法的穴位作用及其疗效将随由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悬起灸在穴位处的动态温度变化、影响温度的因素以及热场分布特点。方法 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中建立两种悬起灸传热模型,模拟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施灸动作,并在足三里穴进行艾灸实验,与仿真模型的温度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再通过仿真模型分析三维热场分布。结果 温和灸、雀啄灸在足三里处首次达到40℃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75 min和2.55 min,在自然冷却10 min后,穴位中心点平均温度比初始皮肤温度高约2℃-3℃;当施灸距离减小或保持不变,穴位中心点温度会持续升高,当增大施灸距离时,穴位处温度会逐渐降低;两种悬起灸所形成的热场,以穴位处为中心,呈梯度衰减同心圆分布,但实验组热场会沿动脉血流方向扩展,另外从仿真组可以观察到冷却10 min后,穴位组织中的热场呈圆锥式的形状分布。结论 两种悬起灸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温热刺激,雀啄灸对皮肤的温热刺激比温和灸更大;在保证艾条末端温度、艾灸方法等因素一致的情况下,施灸距离是影响穴位温度变化的直接因素;温和灸和雀啄灸形成的热场是相似的同心圆分布,且热量会渗透表皮组织并在皮下组织累积形成热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物灸治疗前后神阙、关元穴穴位电阻值变化,以探讨胞宫相关经穴电阻值变化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以及隔物灸对原发性痛经相关经穴电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隔物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以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治疗组,采用神阙隔盐灸、关元隔姜灸的治疗方法;以30例正常女性为正常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神阙、关元穴位电阻值变化,并与正常组电阻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组神阙穴、关元穴位电阻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阙穴、关元穴位电阻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神阙、关元穴位电阻明显增高,隔物灸法可明显降低痛经患者神阙、关元穴位电阻。  相似文献   

10.
朱现民 《中国针灸》2013,33(3):233-235
探讨隔姜泥“重灸”法的施术操作、应用范围和治病特色.对传统隔姜灸法进行改良,将生姜捣碎成泥敷于穴位,同时点燃2~3支艾条,进行30~60 min的长时间灸治.隔姜泥“重灸”法对内脏失调、经带产后、增生疖肿、骨节肌肉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隔姜灸法.表明隔姜泥重灸通行气血、温经散寒、温煦阳气、调理脏腑功效卓著,可使生姜的药力作用借助灸火热力充分渗透到穴位深部,并且温热均衡易控,刺激强烈持续.该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邓海平  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这给艾灸的临床应用及灸疗仪器制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人体本态下背部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及艾灸命门后对其影响,为经络(穴)的特异性及灸法的作用原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19例健康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散斑血流视频监测系统监测安静状态下艾灸命门30 min、灸后30 min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探寻督脉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特征。结果:安静状态下健康人体督脉皮肤血流微循环灌注量高于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P<0.05);艾灸命门可使健康人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升高。结论:督脉与膀胱经穴位微循环灌注量存在差异;艾灸命门后,督脉穴位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可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The traditional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method that based on summarization of clinical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experience has been enhanced and innovated.Combining the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device was developed using heat-proof phenolic resin and metal materials.The needling moxibustion seems cylinder-shaped with a radiating plate in the middle.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in which upper layer moxa wool is placed as combustible and the lower layer is directly placed on skin, where the pads are used for temperature control.This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 can heat the needle inside acupoint to a suitable temperature to achieve stable moxibustion, which overcomes those dis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method such as too fast heat conduction, non-easy control, short time and extremely unsafe.It has been rewarded the national pat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近十年临床研究文献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收集近十年国内外数据库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Excel 2013、SPSS 25.0及Apriori算法对艾灸治疗腹泻的病种、治疗方法及穴位组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30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艾灸以治疗慢性腹泻为主;隔药灸和温和灸较为常用;艾灸与中药结合治疗较为多见。所采用的艾灸穴位处方共涉及65个穴位,频次超过10次的穴位有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上巨虚、脾俞、肾俞、命门、胃俞、三阴交、下巨虚和阴陵泉,其中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四穴频率超过100次。从分布来看,以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居多。聚类分析发现核心穴位有天枢、上巨虚-肾俞-大肠俞-三阴交、中脘-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胃俞-命门、气海-下巨虚-阴陵泉。穴位关联性分析发现天枢-关元为最常用穴对。结论 艾灸治疗腹泻以慢性腹泻为主,治疗方法多采用温和灸、隔物灸,穴位以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的使用频率最高,以天枢-关元合用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常用腧穴相关研究,梳理该领域的知识结构,总结其发展现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穴腧穴的图谱,分析图谱并根据所得数据回溯文献,总结其发展概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艾灸治疗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为传统常用腧穴。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些新思路与新方法,如热敏穴、热敏灸。结论:艾灸治疗LDH常用穴的研究较为分散,望该领域学者及研究团体间多方合作,为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灸戒毒中穴位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伍利民 《中国针灸》2006,26(7):530-532
通过穴位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穴位的作用机理等3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戒毒中穴位的应用进行综述,认为针灸戒毒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很不够,特别是对腧穴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针灸戒毒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针灸戒毒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特别应加强对穴位临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穴位局部作为针刺刺激信息的初始应答部位,对针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针刺效应产生的整个过程由下列主要环节构成:针刺信息穴位局部启动,外周及中枢复杂网络的传导、协调或整合及靶器官的响应。多年来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引起穴位局部微环境发生特异性的应答变化,包括细胞功能的激活,化学物质的释放,传入神经的兴奋,这可能构成了穴位局部针效信息启动子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清国 《中国针灸》2008,28(4):297-301
杨甲三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少年习医,17岁独立悬壶,一生致力于发展针灸学术,师古不泥,勇于创新,成功地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在针灸取穴方法、针刺技术、穴理研究、临床用穴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临床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以针灸名世,但方药的应用也炉火纯青。担纲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为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承担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多次为外国高级领导人治愈顽疾,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注重针灸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思路,还是对于相关的理论阐述,都值得当今借鉴。高武对针灸理论的研究,以《内经》《难经》为准绳,对针灸经典理论进行立题分类和全面系统的分析,突出经络、腧穴、刺灸等理论的渊源和要点,尤其是理论专题研究、医家学术整理等方面,图文并用、理论联系临床,都值得当代针灸理论研究界的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邵素菊  邵素霞 《中国针灸》2006,26(2):126-128
邵经明教授在精研医经、广撷博采、勤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遵循辨证施治规律,临证针灸治病,强调"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常以3穴为主而应用.其选穴精当,力专效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