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玉琴  张金风  杨静 《现代护理》2007,13(17):1641-1642
目的了解吸氧在眼科局部麻醉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探讨提高局麻病人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对本院局麻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在手术开始时即持续给予2L/min氧气吸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25例手术中未给予氧气吸入。2组均于手术开始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并记录;手术中每5分钟连续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手术结束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并记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血氧饱和度在手术开始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手术末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组内血氧饱和度手术中、手术末与开始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中与手术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血氧饱和度手术开始与手术中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开始与手术末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中与手术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手术中各时段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氧可以使眼科局麻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氧饱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改善病人的憋闷、烦躁等症状,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吸氧在眼科局部麻醉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探讨提高局麻病人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对本院局麻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在手术开始时即持续给予2L/min氧气吸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25例手术中未给予氧气吸入.2组均于手术开始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并记录;手术中每5分钟连续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手术结束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并记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血氧饱和度在手术开始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手术末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组内血氧饱和度手术中、手术末与开始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中与手术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血氧饱和度手术开始与手术中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开始与手术末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手术中与手术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手术中各时段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氧可以使眼科局麻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氧饱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改善病人的憋闷、烦躁等症状,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低氧是全麻病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甚至危及生命。全麻病人术后常需吸氧来纠正低氧血症。在实际工作中 ,曾遇到全麻病人复醒后送往ICU或病房途中呼吸心跳停止的事例。因此 ,我们比较了全麻病人运送途中吸氧与不吸氧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意在评价吸氧对提高全麻病人术后运送途中安全性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择期手术全麻病人228例 ,术前无心肺病史 ,ASAI-II级。术前咪唑安定0.05~0.07mg/kg ,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芬太尼0.03mg/kg,异丙酚2.0mg/kg诱导 ,肌肉松弛后插管 ,吸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当延长吸氧管长度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对持续低流量氧疗病人按应用2 m、3 m、4 m、5 m吸氧管吸氧分为4组,观察血氧饱和度,计算氧气充满吸氧管时间,并调查延长吸氧管吸氧病人满意度。结果 4组病人组内比较吸氧后5 min和吸氧后10 min,末梢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氧前(P<0.01);组间比较吸氧前、吸氧后5 min和吸氧后10 min,末梢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m、3 m、4 m、5 m吸氧管氧气充满管腔时间为1.26 min、1.88 min、2.51 min、3.14 min。病人均乐于接受延长吸氧管吸氧。结论适当延长吸氧管长度对吸氧效果无不良影响,既满足了氧疗病人用氧需求,又利于病人床边活动,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面罩吸氧法与鼻塞吸氧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疗是缺氧病人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许多喘憋严重的病人张门呼吸,单纯鼻塞吸氧不能缓解缺氧状态,我们应采用面罩吸氧。通过对102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分成两组用单纯鼻导管和面罩吸氧进行比较疗效(主要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发现面罩吸氧疗效优于单纯鼻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种吸氧方法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对心血管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3组:鼻塞组、双鼻吸氧管组、头皮针导管组,每组70例.鼻塞组选用一次性鼻塞吸氧,双鼻吸氧管组选用一次性双鼻吸氧管,头皮针导管组选用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将头皮针导管与吸氧导管相连接,给患者吸氧.结果 3组患者吸氧30 min、60 min后,3种吸氧方式均能使血氧饱和度提高(P<0.05),达到吸氧目的.3种吸氧方法吸氧前后血氧饱和度的比较,3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吸氧方法之间吸氧效果相同.结论 头皮针导管吸氧与鼻塞吸氧、双鼻吸氧管吸氧一样能达到吸氧效果.  相似文献   

7.
两种防治全身麻醉术后低氧血症吸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常规鼻塞式吸氧与细胶线吸氧对全麻术后病人的给氧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ASA)Ⅰ~Ⅱ级全麻术后清醒拔管回病房病人178例,随机分为术后常规鼻塞式吸氧组(89例)和细胶线经鼻腔到咽部吸氧组(89例),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回病房后5min、10min、30min和60min的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常规鼻塞式吸氧组患者给氧后30min内SpO2较给氧前无明显变化(P〉0.05);细胶线经鼻腔到咽部吸氧组给氧后30min、60min内SpO2较给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细胶线经鼻至咽部吸氧比鼻塞式吸氧效果更明显,对患者刺激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病人最佳的吸氧方法。[方法]选择全身麻醉腹部大手术后胃肠减压病人60例,分为3组,分别采取与胃管同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留置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给病人供氧,于吸氧前及吸氧20h后分别采集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厦病人的舒适度。[结果]3种吸氧方法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留置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病人舒适感优于留置胃管同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和面罩吸氧法。[结论]一般全身麻醉腹部大手术后胃肠减压的病人选择留置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病人更愿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和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选择56例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患者,按手术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T管吸氧,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均采用6L/min,以Drager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氧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分别在吸氧后5min、10min和15min记录各监测值。采用DM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吸氧后10min的血气值。结果复苏期三个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的吸入氧浓度、呼出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氧饱和度、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吸氧的吸入氧浓度高,能避免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比面罩吸氧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安全有效的材料制作鼻导管,保证不同年龄患儿氧疗效果。方法:将在我院PICU进行鼻导管吸氧的肺炎患儿131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双腔鼻导管吸氧的方式给氧,研究组则采用自制鼻导管给氧,分别观察患儿吸氧前、吸氧后1h、吸氧后6h、吸氧后24h的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数据,并观察患儿三凹征、鼻翼煽动、紫绀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吸氧后三凹征、鼻翼煽动、紫绀等情况比吸氧前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比吸氧前得到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吸氧前、吸氧后1h、6h、24h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吸痰管材料安全,取材便捷,具有不同型号可供选择,方便护理人员操作,可以保证患儿有效吸氧,保护患儿鼻粘膜不被损伤,保证足够的氧流量。  相似文献   

12.
巫英红 《护理研究》2007,21(2):408-408
临床病人吸氧多采用面罩吸氧和鼻导管吸氧两种方法,但对于留置胃管的胃肠道手术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婴幼儿及躁动病人.上述两种方法不能达到良好的给氧效果。为此,我科护士针对此类病人,改进给氧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往做眼科手术且病人需要吸氧时,传统方法是采用鼻导管吸氧,此种方法在时间较短的手术中对病人尚无大碍,但在时间较长的手术中,其缺点就十分明显:病人长时间使用鼻导管会产生不适,再加上手术时需用无菌巾覆盖面部,往往会使病人感到憋闷,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自行设计了一种拱式床头吸氧支架,经过临床实践,在所测试的2000病例中,19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面罩给氧和鼻塞给氧缓解腹部手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 [方法 ]择期上中腹部手术病人 ,术后回病房第一时间监测血氧饱和度 (SpO2 )≤ 90 %的病人 44例 ,将其随机分为面罩组及鼻塞组 ,分别给予面罩和鼻塞给氧方式 ,观察给氧 4h、6h、8h病人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病人舒适度反应。 [结果 ]面罩组的氧疗效果明显优于鼻塞组 (P <0 .0 5 ) ;而病人舒适度鼻塞组明显优于面罩组 (P <0 .0 5 )。 [结论 ]面罩给氧较鼻塞给氧改善术后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鼻导管吸氧法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的适宜插入深度 ,将鼻导管分别插入1.5cm、2cm、3cm及5cm ,观察记录吸氧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 ,吸氧 8h后导管前端分泌物粘附情况及病人的感受 ,并分别与传统组进行对照。结果显示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生命体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 >0 .10 ) ,而在导管分泌物粘附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1)。提示 :采用鼻导管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以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最佳的吸氧方法。方法:选择全麻腹部术后胃肠减压患者60例,分为3组,分别采取与胃管同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给患者供氧,观察比较吸氧前及吸氧20h后血气分析结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三种吸氧方法均有效,但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患者舒适感优于其它两种方法。结论:全麻腹部术后胃肠减压患者更易接收胃管对侧鼻孔导管吸氧法。  相似文献   

17.
腹部手术患者吸氧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最佳的吸氧方法.方法选择全麻腹部术后胃肠减压患者60例,分为3组,分别采取与胃管同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给患者供氧,观察比较吸氧前及吸氧20h后血气分析结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三种吸氧方法均有效,但胃管对侧鼻孔鼻导管吸氧法患者舒适感优于其它两种方法.结论全麻腹部术后胃肠减压患者更易接收胃管对侧鼻孔导管吸氧法.  相似文献   

18.
氧气疗法( oxygen therapy )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预防和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2],是临床上针对缺氧状态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3]。但在临床治疗中,常有患者因吸氧时鼻腔酸、胀、干、疼等原因拒绝吸氧,影响氧疗效果。改进吸氧装置,对氧气进行适当加温加湿处理,提高吸氧过程的舒适度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及相关研发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将现存吸氧装置的设计原理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吸氧装置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麻插管诱导前传统吸氧去氮法与30s深呼吸4次法的差别。方法:20例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吸氧去氮组(3min组)与30s深呼吸4次组(4DB组),所有病人入手术室后在呼吸空气情况下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做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值作为基础值。3min组采用完全密闭面罩,氧流量10L,麻醉机活瓣旋开以15次/min频率吸氧3min。4DB组在相同条件下在30s内深呼吸4次。吸氧结束后即刻记录SpO2和采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随后两组在相同条件下快诱导插管,插管后保持病人无呼吸状态下保持气管导管开放,记录各例病人SpO2降至97%、95%、93%的时间,并在SpO2降至93%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气分析。结果:SpO2降至97%、95%、93%各时点的时间3min组均明显长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3min组明显高于4DB组(P<0.05)。吸氧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两组相近,但SpO2降至93%时3min组PaCO2值明显高于4DB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的给氧方法中,传统吸氧去氮法较30s深呼吸4次法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预吸氧护理对无痛内镜检查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内镜中心接受无痛内镜检查的患者160例(胃镜94例,肠镜6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78例(胃镜40例,肠镜38例)和对照组82例(胃镜42例,肠镜40例)。实验组于术前6~10 min给予4~6 L/min预吸氧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4%的发生情况和需托下颌处理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低于94%发生率8.97%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1),实验组患者需托下颌处理的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的12.19%(P0.05)。结论对无痛内镜检查患者进行预吸氧护理,可减少术中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引起低氧血症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