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底病,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分增生性与非增生性两类改变,非增生性DRP对视功能的危害相对较小,而增生性DRP多伴有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积极有效的治疗非增生性.DRP是防治DM相关性盲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中常用多贝斯、递法明及怡开等成药,有条件的患者也可行有效激光光凝治疗,这些方法有的费用高,有的还不能被普及.2002-07-2007-11,笔者运用巾西医结合治疗非增生性DRP 9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视明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77眼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激光+中药组25例42眼(非增生性DRP 29眼,增生性DRP13眼);激光组25例35眼(非增生性DRP 21眼,增生性DRP 14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底改变、FFA变化、视力改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中药组优于激光组。治疗后激光+中药组:非增生性DRP与增生性DRP的眼底改变、FFA变化、视力改变比较,非增生性DRP疗效高于增生性DRP,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激光组:非增生性DRP与增生性DRP的眼底改变、FFA变化比较,非增生性DRP疗效高于增生性DRP,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激光组:非增生性DRP和增生性DRP视力均以稳定为主,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和白内障、青光眼并列致盲眼病前三位。传统的国内分期法便于记忆,但不能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所以对治疗来说价值小大。ETDRS和WESDR两项临床对照研究将DRP分为:非增生性DRP(NDRP),增生性DRP(PDR)及糖尿病性黄斑病变(DME);前两者是疾病发展到不同程度的轻重两个阶段,而DME可出现于DRP的任何阶段,是威胁视力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国际眼科会议经通票通过现行国际临床分类法,涵盖了DRP国际临床分类法和DME。该分类法虽复杂但详尽精准,相较于其他分类法更适合临床医师治疗使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以视网膜血管瘤、出血、渗出为主.晚期出现新生血管、增殖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近年来,现代医学在先进的诊疗技术支持下,对DRP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上取得不菲的成绩,尤其是激光治疗DRP的疗效肯定.但中医药在治疗DRP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5,(5)
目的观察通脉增视胶囊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分别给予通脉增视胶囊和多贝斯胶囊治疗24周。观察疗效、治疗后视力、视网膜总循环时间。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网膜总循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通脉增视胶囊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防治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余杨桂教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其可归纳入中医“消渴目病”范畴。目前尚无防治DRP的理想药物,控制血糖虽然是治疗DRP的基本原则,但单纯控制血糖并不能完全阻止DRP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多双眼发病,以视力下降,眼底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以及黄斑水肿、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DRP特征改变。我们临床结合中医药辨证施治,控制DRP,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o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眼病中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DM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1]。该病早期以视网膜微细血管瘤、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晚期出现新生血管、增殖性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表现,对视力危害极大[2]。中医对DR早有认识,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临床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微循环障碍是重要因素。银杏达莫注射液为一种新型具有抗凝、促进微循环等作用的药物,笔者临床用于治疗早期DN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原因,约2%~7%的患者因此失明.我们自2004年5月~2007年2月对67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配用复方二黄胶囊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 DRP)是目前世界上四大致盲疾病之一,DRP 的病情变化也是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最好参数,DRP 的程度与糖尿病人的存活率密切相关,DRP 的治疗问题仍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疑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目前缺少针对性病因治疗的条件下,常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不可逆转的视功能损害或完全失明,是20~65岁成年人失明的首发原因[1]。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显示出满意的临床效果。笔者现对复方丹参滴丸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作一探讨,以期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詹锐文 《河北中医》2004,26(10):748-749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tts,DM)是一种最常见、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寿命,DM的各种并发症已成为DM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努力防治DM,减少DM并发症是我们研究方向。2001-12~2003-06,笔者应用养阴降糖片合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虚兼燥热型120例,并与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脉康颗粒配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糖脉康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视力,眼底病变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力均有提高,且治疗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P0.05)。结论:糖脉康颗粒配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严重非增生性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维持血液流变学状态,控制和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进行性严重损害视功能的致盲眼病,其发病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增加。目前治疗此病只有西药羟苯磺酸钙胶囊一种,贞杞胶囊的研制是新疆自治区重点攻关项目,我院对此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增高趋势.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是糖尿病在骨关节系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骨质疏松症易致骨折,致残性高,加上糖尿病本身控制方面的困难,使得DOP治疗和康复更为棘手.目前对DOP的发病机制还不太明确,尚缺乏理想的防治方法.而中医药在防治DM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基础,可以从中挖掘出对DOP有效的方药.近10多年来,一些学者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方法防治DOP,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近年来在中医药防治DOP相关的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近10多年来中医药防治DOP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法治疗糖尿病(DiabetsMellitus,DM)的中西医理论依据及临床研究评价。方法:从历代医家论述、现代研究方面探讨健脾补肾法治疗DM的中西医理论依据,并进行临床研究评价。结果:脾肾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脾肾亏虚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健脾补肾法治疗DM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DM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治疗上应选以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兼以活血化痰。临床运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糖尿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5例合并肾脏损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对T2DM合并肾脏损害患者进行肾活检的推荐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T2DM并肾脏损害接受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特点。结果糖尿病肾病11例(44%);非糖尿病肾病14例(56%),其中IgA肾病6例(42.8%),系膜增生性肾炎3例,轻微病变2例,膜性肾病1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结论 T2DM合并肾脏病变可以是非糖尿病性肾损害,其中以IgA肾病最多见,临床上肾脏病变距糖尿病发病时间较短,尿检有较明显的肾性血尿,眼底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NDRD。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病程长可累及小血管并引起全身多种组织的广泛损伤,形成糖尿病心、脑、肾、眼和末梢神经等部位的并发症。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为最常见,这也是糖尿病导致眼部损害引起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的最主要原因。DRP按其病变可分为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和增殖期三阶段[1],后两期对视力的损害往往很重,而且病情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参照WHO糖尿病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选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DM组,选取同期368例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128例作为NDM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及影像资料,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DM组和非DM组患者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肥胖的患病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DM组与非NDM组再发性梗死、多灶性梗死、腔隙性梗死的发生率,早期临床疗效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结论 DM患者合并脑梗死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