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强调"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生理相依,病理互损,主张"双心同治"。双心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养心氏片通过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除烦解郁安神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稳定情绪,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达到双心和谐的目的,适用于冠心病双心治疗。文章结合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对养心氏的组方特色进行探析,为双心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中风病在血脉,损及脑髓神机的病机理论,探讨心主血脉失常与中风发病的内在联系。在心脑一脉相承,共主神明的认识基础上,分析中风发病机制,结合当代研究进展,阐述心主血脉与中风病机的相关性。认为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发病的基础病理损害,主要涉及心脏病变,心率、心律、心脏瓣膜病变及其形态学改变、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血脂、血管特别是动脉病变。凡此均责心主血脉失常,终致血脉损伤,血行不利,痰浊瘀血阻滞,脑脉闭塞或血溢脉外,发生中风。心脑一脉相通,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最常见的病机,维护心、血、脉结构与功能的正常状态是预防中风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4.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心主血脉是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脑为奇恒之府,充养脑髓,脑得心血则功能正常,调节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心脑疾病常同时发展。心脑血管的发生发展也伴随着心主脉的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是气虚为本,气虚所致瘀痰为标实,日久入络发展演变的终末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位在脉壁,根本在于心主血、心主脉功能失调。血脉的病因广泛,但其病机主要是血脉凝塞不通,气血为之闭阻。心主血脉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十分接近。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动脉就会出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疾病的共同“证”,也就是常讲异病同治,为心脑同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认为心与血脉皆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是天地火气化生;心为库藏,储藏太阳、火气,心与血脉的关系是心所储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具有化生与充养的作用,即形与气的作用。《黄帝内经》时代的心主血脉没有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涵义,这对进一步研究人体观及心藏象理论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霞 《亚太传统医药》2009,5(6):127-127
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罗桂青  李磊 《河南中医》2011,31(5):452-454
中医教材对"心主血脉"的解释是根据西医解剖和生理学的概念推导产生,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的"心"并不是一个单纯解剖学的形态器官,而是一个以整体性原则确定的功能概念,是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综合概括."心"与"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的应象关系,<内经>中并没有所谓血液由心产生,心气维持心的搏动,从...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以临证为契机,基于《黄帝内经》“心部于表”理论,探析“心”与银屑病的关系。病机方面,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可致神失内守,统率失常而发病,且心神失常可贯穿整个病程;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心血不足,无力推动血运,可致血瘀而发病;心为阳脏,火邪炎上太过可致血热而发病;心阳不足,气化无力,体表失于濡润可致血燥而发病。治疗方面,心主血脉可化生心阳、滋养心神、充养皮肤,治疗总以四物汤为底方,分治以清热之凉血四物汤、祛瘀之桃红四物汤、滋阴之当归饮子,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主神明"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立论,本文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渊源,心主神明基础心主血脉,血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因子与神经细胞,临床证据等角度论述对"心主神明"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心寄窍于耳”理论源自《黄帝内经》,指心可统领耳窍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突发性聋属于中医“暴聋”范畴,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本病,对从心论治本病关注度不足。现以“心寄窍于耳”理论为基点,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的病因病机的联系,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导致的瘀血阻窍是突发性聋发病的关键环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是影响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针刺治疗可通过循经取穴、近部取穴以畅通血脉,恢复“心主血脉”之功,通过循经取穴以调心神,头部取穴以调脑神,辨证选穴以调五脏神,恢复“心主神志”之能,心之生理功能复常,从而听觉功能亦可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