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正> 血栓与止血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利用血液凝固分析仪(血凝仪)进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为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诊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学家对止血及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次发现血小板中一些物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途径。该项研究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血栓与止血课题组长奚晓东教授主持完成。经过3年半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检测,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环节了解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发病原因、病理过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对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受访专家】周荣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血管专业委员会血管生物学组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江苏省血友病诊疗专家组副组长、美国血液学会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会员。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各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与血栓性疾病。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下午  相似文献   

5.
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出血、止血,是临床最常遇到的情况。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的检查、各种抗凝药的正确应用和预后估计,都离不开对凝血状态的了解。解读凝血过程及常用凝血指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患者准确了解体内凝血状态是否出现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原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娟 《医疗装备》2004,17(2):24-25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时诊断出血、血栓性疾病,观察疗效,分析抗凝药物剂量等显得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手工方法和单一的凝固定性检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全自动血凝仪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止血和血栓项目检查变得简便、准确、可靠、极大地满足了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止血与血栓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实验室开展止血与血栓有关指标的检测项目逐步增多。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与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的检测与预测,易栓症的评价,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总之,在血液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心胸外科治疗等领  相似文献   

8.
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出血、止血,是临床最常遇到的情况。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疾病的检查、各种抗凝药的正确应用和预后估计,都离不开对凝血状态的了解。凝血4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了解这些问题。包括:(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凝血酶时间(TT);(4)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介绍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对血凝仪的应用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对血凝仪各种检测原理、临床应用的优缺点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临床应用中可靠的检测方法、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利用血凝仪进行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可为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同时通过对血凝仪检测原理及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分析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PE)都是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一部分,在以前诊断深静脉血栓主要依靠静脉造影,现在主要的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既可以诊断PE,也可以诊断深静脉血栓,在许多医院,多层螺旋CT已经成为肺栓塞的主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边红放 《医疗装备》2002,15(10):56-56
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测 ,更好解决患者手术前止血功能的判断 ,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文件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化。我院实施已有一年时间 ,共做近万余例人次 ,体会如下。1 对于接受手术患者来说 ,止血功能的健全与否往往可以影响到手术的成效。外科医师往往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的止血状态作出判断 ,主要依赖于仔细地询问病史 ,体检和完善实验室检查。2 术前三项最基本的筛选试验 (BPC、APTT、PT)BPC反映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方面病理变化 ,临床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变化。而血管性疾病和血小板质量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全自动血凝仪以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已广泛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试验监测。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常温下非常容易失活,而凝血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实验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982年6月9日至13日在常州市召开。会议涉及血栓与止血基本理论和临床观察,并制订出六种疾病的诊断标准草案。现综述如下: 一、血小板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血小板不仅在止血过程和维持血管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病损。 1.血小板功能及检查法的研究:(1)血小板的粘附功能及其检查:完整的血小板有粘附于非生理性接触面的功能。在体内,血小板并不粘附于完整的血管壁内皮上,因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一种血小板凝聚的抑制剂一前列  相似文献   

14.
许俊堂 《长寿》2010,(6):23-23
血栓形成本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承担着止血的功能。在我们的身体遭受创伤而出血时,就要依赖血栓形成来止血,这种止血血栓一般发生在血管外。但是,如果血栓发生在血管内,就会影响血液循环,堵塞血管腔,引起血管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中断,由此产生疾病。血栓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5.
赵惠玲  由玲  刘雁 《职业与健康》2002,18(10):147-147
卫生部规定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试验,并以血栓与止血相关的凝血系列替代。多年以来,国内实验室筛检预防外科手术出血、各项穿刺的意外出血及检查出血性疾病等最常见的试验是BT、CT。实验证明,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的凝血时间是不敏感的方法,对轻度出血性疾病不能检出。据国外报道和临床观测,BT、CT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反映血小板质和量的变化以及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情况,临床应用参考价值不大。而目前国内推荐使用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术前凝血筛选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相似文献   

16.
出血与止血是每位外科医生日常工作中都要面临的问题,患者具有正常的凝血机制,是外科手术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因此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蛋白S缺陷症是一种遗传性易栓症,是基因缺陷导致的相应蛋白减少和(或)质量异常,造成止血机制异常,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可通过基因分析和(或)蛋白活性水平测定发现[1]。本研究分析2例蛋白S缺乏症患者临床资料,为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参考。1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防止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例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性疾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经过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肿胀情况。在治疗十天之后,患者的抗FXa活性、APTT时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治疗前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具有蔓堑的治疗效果,乡了粤少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必须要在手术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9.
孕妇产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心灵  樊玉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95-4496
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既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又是导致妊娠期及围产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是人体内含量最高和分子量最大的凝血因子,其含量增高是导致妊娠期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为探讨待产孕妇的血浆Fbg含量的变化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6 515例婚前医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婚前医学检查与优生的关系。方法:根据卫生部《婚前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婚前医学检查标准,对6 515例婚前医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 515例婚前医学检查中发现各种疾病1 259例,占婚前医学检查人数的19.32%,其中传染性疾病及性病20例,遗传性疾病及先天性疾病34例,生殖性疾病292例,内科疾病117例,其他各科疾病563例。结论:婚前医学检查关系到男女双方健康及优生,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金山区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