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的毒性传递性。方法参照NY/T 11532-2006《农药对白蚁的毒力传递》中的测定方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的接触和胃毒毒性传递级数。结果 1%、3%、5%、10%、20%氯虫苯甲酰胺粉剂的接触毒性有效传递级数分别为2、2、3、3、3;1%、3%、5%、10%氯虫苯甲酰胺的胃毒毒性有效传递级数分别为1、1、2、2。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散白蚁具有一定的毒性传递性,接触毒性的传递性优于胃毒,在室内试验条件下,10%是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验室内,不同温度和不同受粉白蚁比例条件下,了解0.5%氟虫腈粉剂对黑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粉剂传递性生物测定。结果相同温度条件下,白蚁群体随着受粉白蚁比例的增加,死亡速度加快,群体死亡的时间缩短。温度高于20℃时,受粉白蚁的比例为2%的群体全部死亡时间为4~7 d。温度低于或等于20℃时,受粉白蚁的比例为5%的群体全部死亡时间为5~8 d。结论采用0.5%氟虫腈粉剂喷粉灭治白蚁时,温度和受粉白蚁比例对灭治白蚁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当温度高于20℃时,受粉白蚁比例应控制在2%左右;温度低于或等于20℃时,受粉白蚁比例应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的药效。方法采用滤纸法了解接触毒性,采用滤纸法和木块法了解驱避性,采用木块法了解选择取食和强迫取食毒性。结果氟虫腈对黑胸散白蚁有一定的致死作用。同时,在较高浓度下,氟虫睛对黑胸散白蚁具有一定的驱避性。结论可使用50mg/L及以下浓度的氟虫腈防治黑胸散白蚁。 相似文献
4.
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室内毒性和引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性及引诱性。方法采用滤纸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毒性,用琼脂打孔的方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引诱性。结果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二者致死全部供试白蚁的时间分别是13和9 d;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黄胸散白蚁均有良好的引诱效果,其引诱率均高于85%。结论实际配制毒饵采用浓度为0.05%氟虫胺防治白蚁即可起到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氟虫胺毒饵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性和引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氟虫胺毒饵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性及引诱性。方法采用滤纸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毒性,用琼脂打孔的方法测定氟虫胺毒饵对白蚁的引诱性。结果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二者致死全部供试白蚁的时间均为5 d;0.05%和0.08%氟虫胺毒饵对台湾乳白蚁均有良好的引诱效果,其引诱白蚁的比率比对照均达74%以上。结论实际配制毒饵采用0.05%氟虫胺浓度即可起到较好的白蚁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混配药剂,研究虫螨腈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虫螨腈与氟虫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h后虫螨腈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1.211 mg/L,氟虫胺为16.143 mg/L。氟虫胺∶虫螨腈为5∶1、20∶1和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059、154.158和155.829,有增效作用;氟虫胺∶虫螨腈为10∶1、30∶1、1∶1、1∶5和1∶20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0、116.758、100.753、119.261和82.584,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虫螨腈和氟虫胺的混配剂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氟虫腈原药的毒性。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氟虫腈高(25mg/kg)、中(10mg/kg)、低剂量组(4mg/kg)和对照组(2%吐温80水溶液),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经口灌胃方式进行染毒,10ml/kg,每日1次,连续染毒90d。按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被毛蓬松等症状;中、低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各组大鼠体重、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尿蛋白、尿糖、酮体、红细胞、白细胞、胆红素、比重、pH值、亚硝酸盐、尿胆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雄性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高、中剂量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体积增大明显,浊肿,胞浆疏松或变空,少数肝细胞明显变大近气球样变。低剂量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氟虫腈原药具有肝毒性,最大无作用剂量为4mg/(kg·d)。 相似文献
8.
灭蚁灵、氟虫胺及吡虫啉粉剂对散白蚁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对白蚁的防制效果。方法 在室内测定不同浓度的3种药剂对尖唇散白蚁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结果 3种药剂均为慢性毒剂,药剂浓度不仅决定死亡率的大小,还决定白蚁死亡时间的长短。灭蚁灵、氟虫胺及吡虫咻对白蚁的触杀毒力其LG50分别为14.72%、0.0045%和0.028%,胃毒毒力其LC50分别为0.1208%、0.0008%和0.0097%。结论 灭蚁灵对白蚁的毒力最小,吡虫啉居中,氟虫胺的毒力最大。 相似文献
9.
氟虫胺对散白蚁的毒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氟虫胺防治散白蚁的效果;方法:在室内用氟虫胺的梯度溶液对散白蚁进行击倒速度、传毒能力和选择性试验;结果:浓度由100ppm增至10000ppm,白蚁被全部击倒的时间由171.41h缩短至89.48h,在传毒能力实验中,14d白蚁死亡率由13.5%增至19.6%,在有药滤纸和无药滤纸上滞留的白蚁数量具有随机性;结论:氟虫胺对散白蚁的击倒速度缓慢,有一定的传毒能力,无驱避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0.1%氟啶脲白蚁饵剂在野外条件下对栖北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在白蚁危害区域安装监测装置,并定期检查维护,对引诱到的白蚁投放0.1%氟啶脲白蚁饵剂进行灭杀。结果对野外场地的白蚁灭治结果表明,0.1%氟啶脲白蚁饵剂能有效降低白蚁巢群的密度,白蚁侵入率从57.9%降低到4.6%。结论0.1%氟啶脲白蚁饵剂在野外对栖北散白蚁灭治效果良好,但是防治周期较长,饵剂消耗量较大。建议在野外条件下,灭治白蚁可适当增加氟啶脲饵剂浓度及用量。 相似文献
12.
按照GBl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以25、50、125 me/kg剂量的溴虫腈染毒大鼠,以观察其亚慢性毒性.结果 125 mg/kg剂量组动物出现明显中毒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细胞总数(WBC)升高,肝脏脏器系数增大,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提示溴虫腈可引起大鼠肝脏损伤,大鼠经口亚慢性最大无作用剂量为25 mg/(kg·d).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白蚁诱杀盒(含氟虫腈)防治香榧树白蚁后,检测氟虫腈在香榧中的残留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香榧样品中的氟虫腈残留量进行检测。结果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物在香榧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66.5%~115.8%之间,相对标准差介于2.2%~15.6%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而香榧样品中氟虫腈残留量检出浓度低于0.001 mg/kg。结论使用诱杀盒防治白蚁后,香榧果实无毒、无氟虫腈残留,符合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14.
啶虫脒对大别山散白蚁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啶虫脒对大别山散白蚁的毒性 ,为开发新的白蚁防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滤纸浸药液法和点滴法处理试虫 ,定时观察试虫的中毒、死亡情况。结果 啶虫脒对大别山散白蚁作用速度较慢 ,处理后 14 4h具最大毒效 ,但大别山散白蚁对啶虫脒药剂非常敏感 ,2 4h时LD50 值仅为 7.0 0× 10 - 5μg 虫。 结论 啶虫脒对大别山散白蚁的毒杀效果良好 ,其控制白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散白蚁对灭蚁粉剂的传毒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1%的吡虫啉均有一级传毒能力,0.25%的吡虫啉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结论白蚁对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最大,其次是氟虫胺,最小的是吡虫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西泮对氟虫睛急性中毒大鼠毒性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氟虫腈染毒组、地西泮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观察各组大鼠急性中毒症状及脑电图变化。结果氟虫腈染毒组大鼠在染毒后(0.20±0.01)h开始出现兴奋症状,表现为姿势失衡、肢体痉挛,后呈阵发性抽搐发作,程度逐渐加重,5只大鼠均死亡,死亡时间为(30.80±19.25)h。地西泮干预组大鼠在染毒后(3.34±0.32)h出现兴奋症状,表现为小抽搐、肢体痉挛,抽搐程度未见加重,5只大鼠均死亡,死亡时间为(61.40±10.45)h,地西泮干预组的抽搐发生和死亡时间较染毒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虫腈染毒组染毒前脑电图各导联为α和β波为主的基础波;染毒10 min左右出现癫痫样波发放,呈阵发性棘波,后出现棘波、棘-慢波、慢波等波形,以棘波为主。地西泮干预组3~8 h出现癫痫样波,放电波形较单一,呈棘波。所有大鼠死亡前均出现尖波。结论地西泮能明显延长氟虫腈急性中毒大鼠抽搐发作时间和死亡时间,减轻抽搐等症状;地西泮对氟虫腈急性毒性及脑电图的改变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虫螨腈在〈300 mg/kg浓度时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其对白蚁的毒性由本身的施用浓度决定。外界环境(如pH值、有机碳含量、土壤粘性等)也会影响虫螨腈对白蚁的毒性。此外,白蚁的品种、品级也会影响其对虫螨腈的耐受性。高浓度的虫螨腈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会比较长,但在模拟施工条件下关于虫螨腈持效期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虫螨腈可以通过复配或其他方式来达到很高的增效目的。虫螨腈会在一些白蚁群体中进行横向传递。建议利用虫螨腈驱避性小、复配有增效及在白蚁群体中可横向传递的特性来制作白蚁饵剂系统控制白蚁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虫腈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地西泮和苯巴比妥钠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以6个剂量的氟虫腈灌胃染毒,观察急性中毒后小鼠行为改变、重要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死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图像技术检测中毒小鼠大脑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γ-GABA)阳性神经细胞的分布和含量。小鼠经氟虫腈(90mg/kg)灌胃0.5h后腹腔注射地西泮和苯巴比妥钠,观察并比较各治疗组小鼠的死亡时间和生存率。结果各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电镜下可见大脑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核膜间隙轻度扩张,神经胶质细胞空泡化,神经纤维呈脱髓鞘样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大脑皮质的谷氨酸平均阳性细胞数目(N)和阳性细胞面积比(Aa%)明显增加,但皮质和海马CA,区GABA阳性细胞的N和Aa%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治疗后小鼠生存率均为58%。结论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造成中枢神经细胞的损害,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该改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递质过度表达有关;早期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对氟虫腈急性中毒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虫螨腈、噻虫嗪及2种药物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对白蚁毒力和增效情况.方法 通过室内药膜法,将1ml不同浓度的药液处理滤纸后投入白蚁,持续接触,定期记录白蚁的死亡情况.结果 虫螨腈引起白蚁死亡率较高的时间发生在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噻虫嗪引起白蚁死亡的时间主要在24~48 h、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在24 h内,2种药物引起白蚁死亡率都不高(<10%).96 h后,白蚁的LC50值虫螨腈为1.854 mg/L,噻虫嗪为386.021 mg/L.虫螨腈和噻虫嗪在复配比例1∶40和1∶80(有效成分比)时,对白蚁的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411.65和1767.79.结论 虫螨腈和噻虫嗪均为慢性杀白蚁药物,虫螨腈对白蚁的毒力比噻虫嗪高,前者为后者的208倍;虫螨腈和噻虫嗪的不同复配比例对白蚁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实验室内进行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2种白蚁的毒性、强迫取食和引诱试验,在现场进行防治2种白蚁群体试验。结果在毒性试验中台湾乳白蚁100%死亡的平均时间为8.4 d,黄胸散白蚁100%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2.8 d;在强迫取食试验中,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在51 h内均100%死亡;在引诱试验中,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率为57.57%,对黄胸散白蚁的引诱率为47.57%;在现场防治白蚁群体试验中,消灭5个台湾乳白蚁群体所需饵剂量平均为31.2 g、平均时间为58.2 d,消灭2个黄胸散白蚁群体所需饵剂量平均8 g、时间平均为50 d。结论0.08%氟虫胺灭白蚁饵剂对2种白蚁具有良好的诱食效果和缓慢的毒杀作用,能够消灭2种白蚁的整个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