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25例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36×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6×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78×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3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龚建  张伟 《安徽医学》2008,29(3):327-328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手工计数方法对4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3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名健康人进行昼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观察健康人群嗜酸粒细胞昼夜变化规律,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制。结果急性脑卒中,初期嗜酸粒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22×10^6/L或为零),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4×10^6/L)而稳定或趋向恢复;脑卒中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零。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66×10^6/L,分类计数≥0.02,预后良好;≤2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零,疴隋加重或预后极差;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减少30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减少(keukonia)临床多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结果,属多病因性症状群,只有针对病因治疗,才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我们采用简单易行的临床和实验,对300例白细胞减少者进行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探讨,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近两年来门诊及住院不明原因白细胞300例,其中男163例,女137例,年龄2~72岁,平均39岁,初诊时WBC<2.0×109/L66例,WBC2.0~3.01×109/L179例,WBC3.0~3.5109/L55例,中性粒细胞占27~54%,中性粒细胞<1.51×109/L201例,中性粒细胞<0.51×109/L27例。病程2~96个月。其中47例合并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1~73×109/L。患者多数有乏力、头晕、易感冒,个别有间断发热,偶有皮肤瘀斑,本组病例选择不包括己明确病因者。2方法2.1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其职业、工作、生活环境,有无毒物接触史,有无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糖尿病、肝病及服药史,见表2。2.2实验室检查1HBV系列,HCV-RNG;2末稍血涂片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3可疑自身免疫病者,查自身抗体全套,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等;4血清...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况下,妊娠妇女白细胞比正常人偏高,从妊娠7~8周开始轻度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为(5—12)×10^9/L,有时可达15×10^9/L[非孕妇女为(5—8)×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而单核和嗜酸粒细胞几乎无改变,分娩1周后此现象消失。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妊娠妇女,妊娠期白细胞一直明显增高,至分娩时达到高峰,至分娩第6天恢复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赵珊珊  高尚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15-2315,2357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在儿童特应性皮炎(A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轻、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及同期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各45例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为(1026.73±379.25)kU/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47±2.11)kU/L(P〈0.05),而轻、中、重不同严重程度的AD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EOS计数为(623.33±309.11)×106/L,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增高(P〈0.05);其中轻度AD患儿与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AD患儿较中度AD患儿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总IgE水平及外周血EOS对诊断特应性皮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我院1994年1月~2005年2月收治并获得系统治疗的5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时间(OS)和无事件生存时间(EFS);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通过χ^2检验及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例(83.3%)获CR,54例患者1年、3年OS分别为81.5%和73.3%,1年、3年的EFS分别是78.4%和66.6%。5年预计OS及EFS分别为(60.5±2.4)%和(52.4±1.5)%。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结论年轻女性、经典的M3形态、初诊时WBC〈2×10^9/L、PLT≥40×10^9/L、以ATRA+化疗作为诱导缓解方案及短期内获得CR的APL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虎杖苷吸入剂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方法以10%的卵蛋白(OVA)和3%的氢氧化铝混合液腹腔注射实验大鼠2次致敏,然后以2%的OVA诱喘并进行虎杖苷和氨茶碱干预及生理盐水对照实验两周。观察实验大鼠诱喘和药物干预后的行为变化和肺组织切片、检测各组大鼠心室血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中性粒细胞(NEUT)和淋巴细胞(LYM)的数量变化。结果在诱喘过程中,虎杖苷干预组大鼠的哮喘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虎杖苷干预组大鼠EOS、LYM和MONO数量[(0.1339±0.01794)×109/L,(6.5440±0.49530)×109/L,(0.2148±0.08287)×109/L]较哮喘对照组大鼠的EOS、LYM和MONO[(0.1948±0.02454)×109/L,(8.0090±0.71166)×109/L,(0.2946±014257)×109/L]有所下降(P〈0.05,P〉0.05,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水平(0.1257±0.02454,6.9610±0.97243,0.1974±0.11765)接近。结论虎杖苷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哮喘大鼠模型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易感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某医院2001年至2004年血液内科18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达47.57%,多发生于化疗后2周内,医院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白细胞计数〈0.5×10^9/L和〈1.0×10^9/L两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因素,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与否分为Ⅰ、Ⅱ两组,比较两组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超声心动图及各种临床并发症等结果。结果:Ⅰ组患者CK-MB峰值(142.12±85.32)U/L比Ⅱ组患者(89.56±42.53)U/L显著增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50.32±7.34)比Ⅱ组患者(57.59±8.54)明显减低(P〈0.05),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也更为多见。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压低者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结果】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败血症而死亡。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66)×10^9/L和(124±69)×10^9/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46)min和(121±4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145)mL和(95±288)mL(P〉0.05),术后48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148)mL和(65±67)mL(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0.05),术后7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215)×10^9/L和(426±264)×10^9/L(P〈0.05)。血液学疗效:SR组CR70.7%,PR12.2%,NR17.1%,而SD组CR93.6%,PR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0例,同期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00例。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差异,同时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高敏肌钙蛋白I(hs-TNI)是否大于50 00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STEMI患者与SAP患者相比,嗜酸粒细胞比值及绝对值更低;STEMI患者中根据hs-TNI分组,hs-TNI更高组嗜酸粒细胞更低。结论:STEMI患者嗜酸粒细胞更低,嗜酸粒细胞与hs-TNI呈负相关,嗜酸粒细胞越低者其心肌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6名拟诊ACS的胸痛患者,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41例,均在入院时即刻采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UAP组和NC组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当白细胞计数为10.0×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结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ACS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降低心梗的死亡率。方法对60例AMI患者入院后4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WBC计数〉10.0×10^9/L患者的死亡率(23.08%)与WBC计数〈10.0×10^9/I.患者的近期死亡率(3.8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大量白细胞导致Ca^2+超负荷,加速心肌死亡,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SsF-36调查量表,通过电话随访和当面访谈的方式,随机对37例治疗组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至少半年的生活质量随访问卷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总体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躯体功能角色受限(RP)、活力(VT)等4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77±23、86±23、60±38、79±16,而对照组分别为48±24、68±25、28±17、5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治疗组为82±18、而对照组为66±16,两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测量83例AMI患者的QTd和QTcd,并与56例无心脏病者QTd和QTcd进行对照。③结果AMI入院时QTd(87±31)ms,QTcd(80±32)ms,明显高于对照组(35±12)ms和(40±16)ms(P〈0.001)。死亡组QTd(120±32)ms、QTcd(131±33)ms明显高于生存组(46±15)ms与(58±19)ms(P〈0.001)。④结论临床上可通过QTd及QTcd值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1995年2月~2006年7月收住我科的恶性肿瘤患者。共有15例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出现了Ⅳ度骨髓抑制。15例患者中胃癌2例,肝癌5例,肺癌6例,乳腺癌2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8岁。骨髓抑制程度,据WHO诊断标准,均为Ⅳ度,白细胞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粒细胞≤0.5×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良  王小芹  孙承龙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25-125,135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应用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对输注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输注1hCCI最高为20.5×109,最低为6.8×10^9,x=14.8×10^9;24hCCI最高为16.5×10^9,最低为2.0×10^9,x=11.2×10^9。其中有效36例(占75%),无效12例(占25%),改善临床症状40例,48例输注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人中的治疗是有效的,它可以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262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17.9%).饮酒可能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随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趋势,WBC≤10×109+个/L组与WBC>15×l09个/L组,N<0.8组与N≥0.9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住院死亡率越高,白细胞计数及巾性粒细胞比率对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AE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MAE方案即米托蒽醌(MTZ),阿糖胞苷(Ara-c)和足叶乙甙(VP-16)诱导治疗。结果①30例患者中20例(66.7%)获得完全缓解(CR),5例(16.7%)获得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83.3%;②化疗不良反应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白细胞计数(WBC)低于1.0&#215;10^9/L、ANC低于0.5&#215;10^9L、血小板计数(PLT)低于20&#215;10^9/L于化疗开始后出现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第9天、第9天和第10天,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8、9和8d。3例患者于化疗及恢复期间死亡。结论MAE方案对于初治、复发及难治AL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其骨髓抑制较重而持久,使用时应结合强力的支持、对症治疗及血液学监测。  相似文献   

20.
崔迎春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72-172
目的:分析流感早期血象变化特点,筛查甲流疑似病例。方法:对2009年10月167例在校大学生流感早期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的统计和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WBC4.0—10.0&#215;10^9/L为152例(91%);淋巴细胞绝对值(LY#)〈1.0&#215;10^9/L 89例(5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3.0~6.9&#215;10^9/L 129例(77%),7.0&#215;10^9/L以上32例(19%).结论:LY#减少对筛查流感中的甲流疑似病例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