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整联蛋白连接激酶在口腔白斑及早期浸润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整联蛋白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口腔自斑及早期浸润癌中的表达特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口腔癌前病变的诊断、治疗及口腔癌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过碘酸希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方法研究ILK在19例正常口腔黏膜(正常黏膜组)、43例白斑伴上皮单纯增生(单纯增生组)、84例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异常增生组,包括轻、中度异常增生44例(轻中度异常增生组),重度异常增生和原位癌40例(重度异常增牛组)]及54例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组)中的表达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 ILK在正常口腔黏膜中呈阴性表达,在其他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可高达90%(163/181),并且ILK在间质的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χ2=41.585,P<0.001).白斑从单纯增生至癌变,ILK的表达呈现从上皮浅层向基底层下移的趋势,基底细胞由阴性转为阳性着色,并且伴随从胞质向胞膜的分布改变.重度异常增生组基底层和间质表达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ILK在早期浸润癌的癌巢表达较癌旁上皮浅,间质阳性的病例[76%(41/54)]较重度异常增生[45%(18/40)]增多.结论 ILK在口腔白斑的癌变中可能起莺要作用,确切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71例择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ILK、eNOS和iNOS在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进行检测。结果:ILK、eNOS和iNOS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4%、45.1%和29.6%,且主要以弱阳性为主,而在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6%、93.0%和95.8%,且以强阳性表达为主,ILK、eNOS和iNOS在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K和iNOS在OSCC组织中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K在OSCC组织中强表达与iNOS强表达呈正相关(r=0.529,P=0.000)。结论:ILK、eNOS和iNOS在OSCC组织中出现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肿瘤中血管生成而参与OSCC细胞浸润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USP2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0S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0S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USP22在正常口腔黏膜、OSCC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SPSSl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SP22在0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和染色强度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增高趋势(P〈O.05),USP22在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较OSCC组织更为明显(P〈O.05),OSCC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随着USP22表达的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USP22在0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起到一定作用。USP22蛋白的高表达提示病人有一个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Kank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Kank1在60例OSCC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OSCC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研究Kank1与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Kank1在OS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5%,而在NOM中的高表达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5,P<0.001);Kank1的表达与OSCC的分化程度有关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Kank1的表达也呈下降趋势(P < 0.05);Kank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Kank1可能参与了O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Ⅰ型干扰素受体1(type I interferon receptor 1,IFNAR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FNAR1在108例OSCC及1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IFNAR1的表达水平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FNAR1在OSCC的表达水平比正常黏膜组织高。IFNAR1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吸烟和饮酒无相关性(P>0.05)。IFNAR1表达对OSCC患者生存预后的HR=1.879 (95%CI=0.967-3.651,P=0.063)。Log-rank检验显示,IFNAR1表达高低与OSCC患者预后相关(P=0.057)。结论:IFNAR1在OSCC患者中高表达,其表达上调对OSCC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子,与OSCC患者的预后有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6.
口腔鳞状细胞癌基底膜表达与浸润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基底膜表达在评判肿瘤临床病理方面的作用。方法 对5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基底膜表达及浸润厚度进行研究。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基底膜表达异常,出现不同程度缺损,甚至完全消失,统计分析发现,基底膜缺损越多,肿瘤浸润厚度越大。结论 基底膜在防止肿瘤浸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肿瘤基底膜表达程度对评价肿瘤生物学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DC1(mediator of DNA damage cheekpoint prote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DC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MDC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且MDC1蛋白的表达升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33),但与病理分级(P=0.986)、患者的年龄(P=0.723)、性别(P=0.142)无关。结论:MDC1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增高,提示它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细胞DNA损伤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及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5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30例口腔黏膜白斑、2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RAIL的表达水平。结果: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为33.3%、56.7%、86.4%,其在癌组织与白斑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IL在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TRAIL在不同临床分期组间及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IL表达的抑制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有关,并且TRAIL可能参与了初始阶段的正常黏膜向癌组织的转化。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RGS16蛋白在8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8例RGS16蛋白表达阳性,其表达强度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以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laud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OSCC与10例癌旁口腔上皮中Claudin-1的表达信号。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Claudin-1在口腔上皮中以强阳性表达为主。在高分化鳞癌中,阳性表达近似于口腔上皮,信号分布于细胞膜;在中、低分化鳞癌中,信号分布趋向细胞质,其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Claudin-1在OSCC间质纤维增生区域阳性表达信号呈增强趋势;在OSCC淋巴细胞密集区表达水平升高。Claudin-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临床分期中,Ⅲ+Ⅳ期癌组织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组;组织分型中,中、低分化组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高分化组;有颈淋巴结转移组,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Claudin-1在OSCC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分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表达信号下调,且Claudin-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探讨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和分析62例口腔鳞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的微血管分布及形态。结果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与癌旁和正常口腔黏膜微血管相比,前者具有血管密度高、不成熟、形态不规则、血管周长较小的特点(P〈0.01);口腔鳞癌癌灶边缘的血管与癌灶内血管相比,血管密度更高(P〈0.01)、更不成熟(P〈0.05);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与正常口腔组织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差异有利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癌灶边缘可能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靶区。微血管密度可望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临床特点、病理以及生物学行为特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528例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OSF癌变组(133例)及非OSF癌变组(395例).对两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学分型、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复发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OSF癌变组患者平均年龄(45.7±8.1)岁,低于非OSF癌变组(55.8±11.3)岁;OSF癌变组男女之比为32.3:1,高于非OSF癌变组(2.3:1);OSF癌变组淋巴转移率13.5%(18/133)、复发率39.1%(52/133),均高于非OSF癌变组[7.6%(30/395)、27.8%(110/395)].结论 OSF癌变平均发病年龄提前,男性居多,在临床上更具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Dicer蛋白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OSCC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对76例OSCC、20例白斑、10例癌旁非肿瘤性口腔上皮(normal adjacent to the tumor,NAT)样本的Dicer酶表达进行评估研究。利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SPSS 14.0软件系统分析Dicer蛋白MOD、阳性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SCC、白斑组织、NAT的Dicer蛋白MOD、PP依次递减,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er过度表达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相关关系。结论 Dicer蛋白表达上调可能通过影响OSCC的生长以及淋巴转移而参与OS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口腔癌及口咽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规范化的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报告不仅应提供给临床准确的病理诊断,还应包括与患者预后评估、治疗策略选择相关的信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对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进行研讨与规范,形成《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规范》。此规范涵盖了近年来在口腔癌和口咽癌临床病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口腔癌肿瘤T分期应考虑肿瘤侵袭深度、肿瘤N分期应考虑有无淋巴结外扩展、口咽癌中新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鳞状细胞癌等。希望通过本规范的制定,提高我国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报告质量,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ATF2基因在人舌鳞状细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T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TF2基因在OTSCC组织(16例)及对应癌旁黏膜组织(16例)的表达,探讨BATF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定量PCR显示BATF2 mRNA在13例OTSCC组织表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BATF2蛋白在14例OTSCC组织表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在202例OTSCC标本中,BATF2蛋白无表达20例(9.9%),低表达104例(51.5%),高表达78例(38.6%);且BATF2蛋白表达水平与OTSCC组织分化相关(P=0.002),BATF2蛋白低表达患者预后显著差于BATF2高表达者(P< 0.001).结论 BATF2在OTSCC中低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相关,可作为预测OTSCC预后的分子指标及OTSCC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口腔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口腔粘膜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状况以及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酶(telomerase)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端粒重复放大(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电泳法对20例口腔粘膜鳞癌、10例口腔粘膜白斑、20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和10例正常口腔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rray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Masp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口腔鳞状细胞癌45例的癌组织及其癌旁上皮组织标本行Maspin蛋白含量的半定量测定,与各临床病理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asp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弱阳性31%,强阳性31%)显著低于癌旁上皮组织(弱阳性13%,强阳性87%),P=0.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38)、术后转移(P=0.004)呈负相关,与总体生存状况呈正相关(P=0.014).结论 Maspin蛋白的检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口腔癌及口咽癌是口腔颂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规范化的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报告不仅应提供给临床准确的病理诊断,还应包括与患者预后评估、治疗策略选择相关的信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对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进行研讨与规范,形成《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诊断规范》。此规范涵盖了近年来在口腔癌和口咽癌临床病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口腔癌肿瘤T分期应考虑肿瘤侵袭深度、肿瘤N分期应考虑有无淋巴结外扩展、口咽癌中新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鳞状细胞癌等。希望通过本规范的制定,提高我国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报告质量,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