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经验.方法 治疗期间重点做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膀胱功能训练,预防尿路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结果 22例患者均能正常排尿,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及泌尿系感染.结论 有效的护理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运动想象”理论引用到脊髓炎病变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中,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方法:实验组30例脊髓炎病变后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引用运动想象理论对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0例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30d后统计两组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及发生泌尿道感染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能自主排尿的例数多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也有所下降。结论:“运动想象”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效果好,为经济、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预性综合护理对脊髓损伤( 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予以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组30例,常规临床护理基础之上予以相应的间歇性清洁导尿、饮水计划、心理护理等干预性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等。结果干预组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自主排尿时间以及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科学、有效的干预性综合护理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降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流程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康复科2017年7月—12月收治的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康复科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64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观察组,制定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管理流程,并应用于临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泌尿系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的泌尿系感染率均低于入院时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护理管理流程进行护理,能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47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将采用常规护理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个性化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则显著增加.结论 个性化护理能及时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患者因其自主性神经活动丧失,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丧失而造成尿潴留,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是造成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能配合治疗,但出院后随着症状的好转易淡忘维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继而在行为上懈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维护不到位。本科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训练成功出院的患者进行延伸护理健康指导,以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康复护理方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I级的比率显著提高,为III级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干预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发生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造影异常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青 《中国临床护理》2011,3(1):24-24,26
采用隔姜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艾灸技术操作规范,同时辅以膀胱功能训练,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治疗后患者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地预防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间歇导尿前是否进行"扳机点"叩击提供循证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降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结合患者的病史、具体表现,提出所要解决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问题,检索文献以获得相关证据,依据循证医学三结合原则(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相结合)制订护理方案。结果检索后纳入8篇临床指南,2篇Meta分析和7篇随机对照试验。当前证据表明,尽管间歇导尿前不常规推荐行"扳机点"叩击,但是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手功能良好、强烈意愿摆脱尿管患者,在保证患者上尿路安全的前提下,行"扳机点"叩击能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结论应用循证医学方法,采用高质量的证据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患者间歇导尿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有效建立反射性膀胱,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神经源膀胱护理指南,探讨间歇导尿在预防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脊髓患者随机分为留置导尿(对症组)和间歇导尿(观察组),2组分别在护理第7d和14d的留取晨尿进行尿沉渣镜检和尿培养,并观察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间歇导尿患者泌尿系感染率明显少于留置导尿患者,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干预,能更好的预防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的护理与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确治疗的同时实施全面的护理及配合功能训练,使糠尿病性神经性膀胱功能恢复,能自行排尿。首先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留置导尿是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的重要治疗措施,是帮助膀胱功能恢复和减轻泌尿系感染症状的主要途径,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膀胱冲洗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适时地给患者和实用性讲解糖尿病性神经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及膀胱功能训练的配合与注意事项;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控制训练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3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间歇导尿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根据排尿中枢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指导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及护理,包括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两个阶段,观察两组疗效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系统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可明显改善泌尿系感染情况.结论: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是理想的治疗与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膀胱功能测定的护理配合要点、检查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尿路扩张患者多表现为膀胱低顺应性、逼尿肌过度活动、高逼尿肌漏尿点压、相对安全容量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显著增多、膀胱活动低下等,尿动力学检查后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结论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时需加强相关的护理配合,如严格控制膀胱充盈速度及重复检测次数、及时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尿液或进行清洁间歇导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有效预防检查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治疗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9年12月本科室60例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膀胱功能锻炼方法,观察组采用穴位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电兴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机制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1例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传统的护理方法外,增加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能明显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总结1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及中药治疗护理,根据治疗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给予间歇性导尿,重视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等膀胱功能训练。13例实施中药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培养细菌计数显著减少。12例截瘫患者经治疗20~52d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能自行排尿,1例四肢瘫患者经治疗52d后仍需继续间歇性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住院60d后家属掌握间歇性导尿方法出院。  相似文献   

20.
李改珍 《护理研究》2004,18(9):1637-1638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又称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导致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内,易致泌尿系感染。严重者甚至出现肾积水或氮质血症,晚期治疗颇为困难。但病人在早期得到积极的治疗,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延缓病程进展。现将91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