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成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外辅助应用CPM康复治疗,21例患者仅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5°,10°,8°,8°,2°和5°(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0.05)。结论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宁丽欣  徐燕 《护理研究》2007,21(7):579-581
从持续被动活动(CPM)在全膝关节成形术(TKA)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作用、应用效果及方案的制定方面,对CPM在TKA术后中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articipants and Methods] Ninety-nin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2016 and 2019 were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a 110°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at 14 days post-surgery. From medical records, we extracted data for the participants’ basic attributes and preoperative/postoperative physical function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Timed Up & Go Test results, resting/walking pain according to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knee-extension muscle strength). Postoperative physical function was measured 14 days post-surgery. [Results] Preoperativ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preoperative femorotibial angle, postoperative knee-extensor strength, and postoperative Timed Up & Go Test valu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s factors related to achieving a 110°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Through further statistical analyses, we selected the preoperativ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preoperative femorotibial angle, preoperative Timed Up & Go Test result, and postoperative knee-extension strength as factors affecting th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at 14 days post-surgery. [Conclusion] Preoperativ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preoperative femorotibial angle, preoperative Timed Up & Go Test result, and postoperative knee-extension strength influence knee-flexion range of motion at 14 day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physiotherapy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PM)不同初始角度使用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角度及肿胀的影响。方法 72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CPM1组和cPM2组,每组36 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进行CPM,每日2次,每次1 h。CPM1组初始角度0-40°,每日增加10-20°; CPM2组初始角度90-50°,每日增加伸展角度10-15°,4 d内达到90-0°。结果 CPM2组在术后第7天、第 3个月时的膝关节屈曲、伸展角度均优于CPM1组,关节肿胀程度也较CPM1组轻。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CPM早期屈曲角度越大越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线高度改变对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2例,均初次行TKA,依据手术前后关节线高度改变分为-4^-2 mm组8例,>-2~2 mm组30例,>2~4 mm组15例,>4 mm组9例。比较4组术前及术后1 a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结果-4^-2 mm组、>-2~2 mm组、>2~4 mm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值[(53.14±17.92)°、(51.32±14.40)°、(51.82±14.21)°]、HSS评分增加值[(26.50±12.63)、(14.33±2.61)、(17.32±4.47)分]较>4 mm组[(40.58±18.69)°、(13.32±4.44)分]大(P<0.05),-4^-2 mm组、>-2~2 mm组、>2~4 m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mm组术后WOMAC评分增加值[(-35.47±6.89)分]较>4 mm组[(-40.44±9.67)分]大(P<0.05),-4^-2 mm组[(-35.50±10.42)分]、>-2~2 mm组[(-39.30±8.65)分]与>4 m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TKA术后关节线高度增加>4 mm会影响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因素,从而制订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21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入组,采用HSS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膝关节功能评估,应用关节量角器对膝关节进行关节活动范围测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术前各因素与术后1、2周及出院时膝关节活动范围进行相关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对术后1、2周及出院时膝关节活动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术前HSS总分、术前关节疼痛、术前膝关节功能、术前膝关节活动和术前屈膝畸形与术后1周膝关节活动范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6、0.430、0.423、0.539和0.403,P<0.05。术前所有评估因素除年龄外与术后2周和出院时关节活动度无相关。结论:术前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膝关节活动和术前屈膝畸形与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运动学对线技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双侧同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n=50)、单侧分期组(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n=5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应包括 :主动运动、被动运动、CPM机的使用、行走步态的训练 ,物理因子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问题。术后接受训练的患者1个月关节活动度达到90°,并很少出现并发症。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积极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踝置换术(UKA)及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踝组(42例,UKA)与全膝组(42例,MIS-TKA)。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踝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全膝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膝组(P<0.05)。术后1个月,单踝组KSS各项评分均优于全膝组(P<0.05)。术后6个月,单踝组动态步态指数及ROW均高于全膝组(P<0.05),但术后12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AIMS2-SF评分均升高,但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UKA与MIS-TKA均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但UKA的创伤及出血少,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疼痛、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肌力等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接受TKA的180例患者的随访数据,收集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门诊随访时间及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S)和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并重点关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屈曲畸形、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等子项目。结果共4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HSS-KS、WOMAC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HSS-KS评分逐步提高(P<0.05),WOMAC评分逐步降低(P<0.05)。其中,HSS-KS评分中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伸膝肌力评分在术后减少(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个3月逐步恢复(P<0.05);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提高(P<0.05),术后1个月下降(P<0.05),术后3个月有提高趋势(P>0.05)。WOMAC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在术后3个月内持续下降(P<0.05);僵硬评分在术后无改善(P>0.05),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善(P>0.05);功能活动困难程度在术后增加(P<0.05),之后持续降低(P<0.05)。以上指标在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KA后3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个月时,功能仍维持在术后3个月水平。其中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1个月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加强康复指导后可再次改善,在术后康复中须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运动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疗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不同病因、符合TKR指征的全膝关节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即进行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治疗组术后即进行CPM训练加运动疗法,在2周后,两组均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肌力和稳定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在活动度和屈曲畸形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KR后被动加运动训练比单纯CPM训练对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恢复下肢负重及行走能力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收治的60例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观察组(37例,TKA)。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年,两组的ROM、BBS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ROM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年,两组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治疗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ROM,且患者无需经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功能锻炼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主动锻炼、持续被动锻炼,以及持续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相结合的综合锻炼3种功能锻炼方式的效果。方法将6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疔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评估术后3d、7d和10d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并比较3种方法有无差异。结果主动锻炼和综合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优于持续被动锻炼。而主动锻炼和综合锻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主动锻炼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功能锻炼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预防截瘫患者膝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截瘫患者分为CPM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CPM组应用CPM锻炼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被动锻炼方法.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范围和股四头肌萎缩的情况.结果 CPM组膝关节活动范围受影响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CPM组患者股四头肌萎缩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应用CPM锻炼方法可改善截瘫患者膝关节僵硬,预防股四头肌萎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应用不同角度股四头肌板进行负重训练对患肢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2月本科室收治的36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实验组应用股四头肌板和砂袋进行股四头肌负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第14 d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AKS)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达到直腿抬高的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4 d ROM大于对照组,AKS评分高于对照组,达到直腿抬高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应用可调不同角度的股四头肌板进行负重训练,可加快患肢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功能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腓骨近端截骨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内翻型KOA患者126例(126膝),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截骨组和TKA组各63例(63膝),分别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和TKA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内翻角、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运动(CPM)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对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的作用。方法 20例(40膝)女性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膝。实验组术后每天2次行CPM和主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每天2次主动康复治疗。术前、术后2周和3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角度测量仪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结果术后2周和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疼痛评分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进行主动康复治疗后,CPM的辅助应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