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   总被引:228,自引:1,他引:228  
Ⅳ.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可以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上常分为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引起临床症状或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时,常需要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快速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机制是单个或多个折返环激动,...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6.
步长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应红  李黎明 《山东医药》2007,47(28):61-61
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节律、频率以及冲动传导速度、顺序、传导途径发生异常时可致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但限于我国国情尚不能普遍使用。近年来,我们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代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现证实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与检测方法和药物特性有关,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生理检查方法检出AAD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9.
实际上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所以所有治疗均有一个权街利弊的考虑。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有关冲动形成的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抑制由正常或异常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自主节律点产生传出阻滞以阻止向静息的心肌传播,而不抑制起搏点。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增加正常或异常的自律性或产生延迟的(洋地黄)或早期的(奎尼丁)后电位,从而激起持续性节律活动产生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心律失常3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36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部分为个案,采用自身配对、治疗前后比较等方法观察药源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结果369例中,分别有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阿托品、抗生素、西沙比利、西洛他唑、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等,可引起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相关药物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与药物对心脏直接和间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疗法,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与β阻滞剂及胺碘酮的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奎尼丁及胺碘酮的联用及其利弊。控制心律失常用药总的趋向是联合疗法优于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临床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同济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龚培力综述曾繁典审校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对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和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抗心律失常药大多存在治疗指数(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的比值)较小的特点,不同患者因原患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Hoffman和Granefield提出,心律失常的发生是由于异常冲动形成、传导障碍或两者兼有所致。随后,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根据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分类,促进和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和临床用药。一、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有自律性、后电位触发与折返。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加,可由于突性冲动增快或异位冲动的产生而形成。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缺血缺氧,洋地黄中毒等,使心肌细胞内钙增多,钠钾减少而诱发心律失常。在心肌细胞除极  相似文献   

15.
严重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二类。快速型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扑动和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缓慢型主要有病窦综合征、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常危及生命,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本文就严重心律失常的治疗现况作一扼要的阐述。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一、药物治疗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大量的临床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PSVT有90%以上为电折返引起,其中绝大部分为房室结内及房室旁道参与的折返,房内及窦房结内折返仅占10%,自律性者少见仅占4%。 1.心律平是终止PSVT的首选药物。该药疗效高,转复率达82%~94.1%;作用快,平均复律:时间为8~10分钟,对各种类型折返引起的PSVT,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均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故妊娠期间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总结了近年对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治疗的一些新观点。1妊娠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间,应根据药理学作用或测定的血药浓度经常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妊娠期...  相似文献   

17.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是发挥有益的协同作用,避免毒副作用相加的关键。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外联合应用抗心素失常药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用药时参与和深入研究时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常规强心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及抗心律失常治疗,临床上常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加重,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顿及心室纤颤,最终使心力衰竭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难以纠正,被迫停用强心抗心律失常药物。自1990-06~1998-10作者采用配合心脏起搏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38例取得较好效果,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28台,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6台,其中VII型13台,DDD型3台,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①…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以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性心律失常(VA)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同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程度、血流动力学症状、左室射血分数及 VA 类型有关。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的中期结果并未显示英卡胺和氟卡胺长期抑制可能致命的 VA 可减少心脏性死亡。在该试验得出最终结论或进行其它类似的大规模研究之前,不应认为任何一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被安全地用于可能恶性的 VA 而且期望能够预防猝死。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抗心律失常药发展迅速,许多新药不断问世,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同时得到较大提高。但随着抗心律失常药广泛的临床应用,其在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也日渐突出。研究发现,许多抗心律失常药本身也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表现为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Torsade de Pointes(TdP)意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即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是一致命的心律失常,常于患者接受药物(尤其是抗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