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和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90眼)青光眼患者做矩形巩膜瓣与前房穿刺13,然后行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一侧做可调整缝线,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当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10mm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83只眼(92%)眼压〈21mmHg,4只眼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14d内拆除,平均6d,6个月内随诊83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共发生浅前房6眼,占8.9%,2只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只眼出现恶性青光眼,引流过畅1眼,结膜切口渗漏2眼,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形成前房,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丝裂霉素C组40例和缝线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丝裂霉素C组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缝线组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移动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眼压变化,术后半年滤过泡情况、术后早期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丝裂霉素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结膜瓣漏、黄斑水肿、眼内炎、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丝裂霉素C组患者正常前房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改善眼压,合理控制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例6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行现代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方法,术后观察前房形成时间、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可松解缝线拆除时间的选择和方法、并发症。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24小时前房形成,未出现低眼压或前房出血,1例发生脉络膜脱离。随访4—6个月,所有术眼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有异物感及角膜散光。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法,可以减少术后浅或无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等并发症,不影响降压效果,适合于基层等无激光断线设备单位开展青光眼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4.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后早期由于滤过旺盛,造成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而影响手术效果.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对于48例(7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加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手术,手术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0例84眼各种类型的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小梁切除+前房穿刺+巩膜瓣隧道式切口+丝裂霉素C+可调整巩膜瓣缝线),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形滤过泡形成、前房形成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瘢痕化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手术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效果确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早期浅前房及处理。方法对我院31例(39眼)行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病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出院眼压均在8~14mmHg,浅前房4眼,占10.26%。结论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缝线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并发症少,眼压控制良好,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做巩膜瓣可调整缝线预防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小梁切除术中,在缝合巩膜瓣时自前房穿刺口缓慢注入平衡盐溶液,调节眼内压,重建前房,同时调整巩膜瓣缝线松紧,并检测滤过口的功能,然后再加置1~2针作为可调整缝线。结果采用可调整缝线组50例65眼,有7例8眼(占12%)出现前房形成延缓;而未采用可调整缝线组48例66眼,有18例22眼(占33%)出现前房形成延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可调整缝线可有效预防浅前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对不同类型的青光眼65例65眼(其中慢性青光眼20例,急性青光眼30例,开角型青光眼10例,难治性青光眼5例)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出院时眼压平均在12.63 mm Hg左右,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2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4.44 mm Hg左右,6个月至1年复查眼压均稳定在14~18 mm 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黄瑾 《北方药学》2017,(12):186-187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诊治的青光眼手术患者中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n=39)实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n=39)则在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加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就两组眼压控制率、浅前房出现率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研究组前浅房出现率5.13%,眼压控制率97.44%;对照组前浅房出现率23.08%,眼压控制率是82.05%;两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眼压水平,并减少浅前房现象,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种解决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的方法。方法 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2眼,分为对照组(42眼)与试验组(80眼)。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红艳 《安徽医药》2016,20(8):1568-1569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3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49±1.68) mmHg,第1个月眼压为(14.28±2.22) mmHg,第1年眼压为(17.29±2.87) mmHg与手术前眼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35眼(82.86%)。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眼科行MMC联合小梁切除术36例45眼和小梁切除术33例40眼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基本匹配,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MMC组出院时成功率97.8%,术后3、6、12个月成功率分别为93.3%、90.5%、82.5%。对照组出院时成功率95.0%,术后3、6、12个月成功率分别为71.8%、69.2%、67.6%。经过χ2检验,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及改善视力的疗效观察。探索一些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施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例(35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随访1年。结果 31例(35只眼)除2例前房延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恢复正常,大部分病例术后炎性反应轻微,有2例(3只眼)术后炎性反应较重,用阿托品散瞳,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使炎症控制,术后眼压控制在12.22~20.55mmHg,全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随访1年期间,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a freeze-dried (lyophilized)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with mitomycin C (MMC) in the maintenance of functioning glaucoma surgery in cases of pediatric glaucoma.

Methods: Thirty ey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laucom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rabeculectomy with amniotic membrane implantation and MMC was done in group 1 (15 eyes), and trabeculectomy with MMC only was done in group 2 (15 eyes). The preserved amniotic membrane was placed over the scleral flap and under the conjunctiva. The mean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was measured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and bleb appearance was noted. The follow-up time was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e mean postoperative IO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15?±?1?mm Hg and 17.2?±?2.9?mm Hg in the 2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bleb was functioning well in the follow-up period in most of the cases, except 5 cases that needed another surgery.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flammation, choroidal detachment, or toxic keratopathy were not noted in group 1 but were noted in group 2.

Conclusion: Trabeculectomy with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nd MMC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levated IOP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glaucoma without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coma,PG)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8例(208眼)已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e-closureglaucoma,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95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103例(11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24周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及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具有术中创伤小、降眼压作用明显、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前房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理想,眼压控制好,视力满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马洪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14-21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48例(52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技术,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眼底及视野,并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术后5眼(9.62%)视力下降,2周内恢复至术前.5眼(9.62%)眼压超过21mmHg(1mmHg=0.133Kpa),经相应处理后眼压降至正常.47眼眼压正常,为功能性滤过泡.-型浅前房6眼(11.53%),滴1%阿托品眼液1周后恢复正常.2眼(3.85%)前房少量积血,3天内自行吸收.3眼(5.77%)明显前葡萄膜炎,用药后2周内好转.3眼视盘杯盘比进展性增大及视野缺损进展性加重,眼压控制后杯盘比及视野均能稳定.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满意,但应尽量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68例(7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28±2.12mmHg,第1月眼压为13.34±2.51mmHg,第1年眼压为17.26±3.16mmHg;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65眼(86.6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88眼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47眼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2例41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术后前房深度、眼压、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8.51%,对照组34.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率观察组为0眼,对照组3眼(7.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观察组42眼(89.36%)、对照组28眼(68.29%)眼压控制在21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发生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43眼(91.49%)、对照组29眼(70.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早期浅前房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及术后滤过道疤痕化的发生,提高了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刀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法,将42例(5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治疗组29只眼和对照组29只眼,前者为巩膜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者为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每眼术程所需时间短,术后散光小,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应用巩膜隧道刀可以安全、快速、有效地完成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技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70例(86眼)各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虹膜周边切除术或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的并发症轻微,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后的角膜水肿、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控制眼压和保持视力的手术.避免了2次手术.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