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找研究根管治疗牙经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比较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结果    纳入了10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发现,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根吸收情况与对侧同名活髓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男性正畸治疗患者中,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量小于对侧同名活髓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女性正畸治疗患者两侧牙根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正畸治疗方式(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和牙位(前牙与后牙)对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正畸治疗过程中移动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外吸收的发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230例,以Levander根吸收分级法对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分析,评估矫治前后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根吸收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后根吸收发生率明显升高,根吸收均值(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RRAT)及根吸收增加量均值(increment of root resorption,IRR)表现为上切牙最高,拔牙组高于未拔牙组,异常根形态组高于正常根形态组。结论:正畸治疗可提高根吸收发生几率,并加重根吸收程度,此可能与拔牙与否、牙位、根形态及治疗前牙根吸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固定矫治致切牙牙根吸收与患者性别、年龄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所致的牙根吸收的因素中,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根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4例患者按性别和年龄分为青少年男性组和女性组,成年男性组和女性组,共4组.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固定矫治前后性别和年龄因素与根吸收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根吸收(P<0.001).男女性的青少年组与成年组之间,根吸收的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相同年龄组的男女性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固定矫治治疗后,切牙牙根均发生吸收.固定正畸治疗所致的牙根吸收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但成年人的根吸收显著大于发育期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直丝弓矫治不同阶段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直丝弓矫治与根吸收的关系。方法:50名正畸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转矩阶段开始(T2)及治疗后(T3)3个阶段对同一象限的上中切牙及侧切牙进行平行投照,通过计算并分析根吸收状况。结果:直丝弓矫治过程中,前牙牙根长度受到影响,特别是加入转矩力后,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所有根吸收都没有超过根长的1/3。结论:直丝弓矫治可能会造成切牙根吸收,在加入转矩力后这种根吸收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矫治技术不易造成中度以上的根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全景片及CBCT测量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上中切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正畸患者27例分为3组:T0(不拔牙组)、T1(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T2组(第二前磨牙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全景片和CBCT,对各组上切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 3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现象。CBCT测量显示,T1和T2组的中切牙牙根吸收较T0组显著。而T1组的根吸收量大于T2组(P < 0.05);全景片测量表明,T0组和T2组根吸收差异不显著,T1组的根吸收量大于T0组。CBCT与全景片测量比较,T1和T2组差异无显著性,T0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的拔牙模式会对上切牙的根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CBCT测量的灵敏度要大于全景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年龄小于18岁的安氏Ⅰ类患者分成牙根发育完成组与牙根发育未完成组,均采用MBT技术矫治,矫正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情况,探讨牙根吸收与性别、牙根发育、拔牙与否的相关性。结果①牙根发育完成组矫治后根吸收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矫治前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青少年男、女组间的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拔牙组根吸收者多于未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与否、牙根发育完成与否是影响安氏Ⅰ类患者固定矫治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因素,而性别因素与根吸收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上颌切牙病理性扇形移位错牙合畸形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伴有上颌切牙扇形移位的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18例,其中扇形移位的切牙31颗。回顾性分析患者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采用锥形束CT评价扇形移位切牙的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切牙倾斜度及牙根吸收比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正畸治疗前相比,正畸治疗后PD显著降低(P < 0.05);正畸治疗后,扇形移位的切牙腭侧及近中RBH显著增加(均P < 0.05),切牙倾斜度显著减少(P < 0.001);正畸治疗后唇侧、腭侧及远中上颌中切牙RBH的变化程度大于上颌侧切牙(均P < 0.05),上颌切牙总体牙根吸收比为0.08 ± 0.01。结论    在完善的牙周治疗基础上,正畸治疗有助于扇形移位切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矫治前倾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后牙根的改变和根吸收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提供风险预测的依据。方法:样本共10例(女性8名,男性2名,年龄15~32岁),下颌第一恒磨牙已拔除或无保留价值,且伴同侧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至水平阻生。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辅弓法后推下颌第三磨牙,再通过竖直簧直立第三磨牙。直立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采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对矫治前后牙根长度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10例病例都取得满意的疗效。矫治后成人组阻生磨牙根长度有所减少,但未见统计学差异。青少年组牙根长度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正畸手段直立阻生磨牙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为科学的权衡各种治疗方法提供帮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3.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牙周炎导致的唇向散开前牙经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并与牙周健康的正畸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Ⅰ或Ⅱ1前牙散在间隙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的成人正畸患者各12例,均无需拔牙,采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应用Nemoceph头影测量软件测量矫治前后前牙的牙冠与牙根比值,并作配对t检验,判断其牙根吸收程度。结果:矫治后两组均有轻度牙根吸收(P〈0.05),牙周炎组牙根吸收程度较牙周健康组大,但二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均有一定程度吸收,但是可接受的。牙周炎患者通过正畸关闭前牙散在间隙并不会加重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制新型无磨料牙膏,并评估其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PMMA)树脂表面性能的影响。方法 在新型牙膏中去除磨料并调整表面活性剂和湿润剂的比例,对10种新型牙膏的性状进行评估;选择较佳性状的2种新型牙膏(新型牙膏A组和新型牙膏B组)与市面牙膏(市面牙膏A组和市面牙膏B组)、市面泡腾片(市面泡腾片组)及蒸馏水(对照组)对PMMA树脂片进行清洁处理,比较各组清洁前后PMMA树脂片表面光密度(OD)值及粗糙度(Ra)值,评估各类清洁剂对PMMA树脂表面清洁效果及磨损水平。结果 10种新型牙膏中2号(新型牙膏A组)和6号(新型牙膏B组)具有较佳的性状,其pH值分别为7.18和7.22,并用于后续研究。(1)清洁效果:对照组清洁处理前后PMMA树脂片菌斑红染及OD值基本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清洁处理后的PMMA树脂片菌斑红染程度较清洁处理前明显降低,OD值也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尤其以市面泡腾片组、新型牙膏A组和新型牙膏B组清洁效果最为显著。(2)磨损水平: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清洁处理后,对照组PMMA树脂片表面光滑无划痕;市面牙膏A组和市面牙膏B组PMMA树脂片表面划痕较深且划痕数量较多,Ra值也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市面泡腾片组、新型牙膏A组和新型牙膏B组PMMA树脂片表面仅出现轻微细小浅划痕,Ra值略微升高,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新型无磨料牙膏在有效清除菌斑软垢的同时可减少PMMA树脂表面划痕,可成为临床义齿清洁牙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正畸诱导牙根吸收后骨形成蛋白-2对牙根早期修复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在建立正畸牙根吸收模型后随机分为:Force组(继续加力)、Control组(停止加力)和BMP-2组(停止加力并牙周膜内注射BMP-2),在分组后第0、5、10和15天分别处死并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BMP-2组修复性牙骨质生成明显较Force、Control组早,且量大(P〈0.01);BMP-2、Control组牙根吸收和破牙细胞数明显较Force组少(P〈0.01)。结论:停止加力并局部使用BMP-2能有效促进因正畸吸收后牙根的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过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Ⅰ类或Ⅱ类Ⅰ分类伴上颌前突年轻女性患者,其中3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应用高位J钩配合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上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比较,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也呈显著性(P<0.01),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还出现了极重度吸收。结论: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在正畸治疗中较单纯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更易产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颌侧切牙缺失或拔除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双侧上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畸形、严重异位或龋坏而拔除的病例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18.91±5.20)岁。所有病例采用MBT直线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治疗前后PAR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和头影测量值。结果: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减少百分率及各项PAR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SNA、SNB、U1-SN、U1-NA(mm)、U1-NBfmm)减少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P—SN、MP—FH增加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预后不良的异常侧切牙,选择性拔除侧切牙进行矫治,可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颅面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方法评价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牙列后的牙根吸收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7—2020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1例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掩饰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影像,使用Mimics 22.0软件对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治疗前后牙根体积及长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牙位的治疗后牙根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其中下颌第一磨牙体积减小(14.27 ± 8.98)mm3,第一前磨牙体积减小(10.74 ± 5.70)mm3,中切牙体积减小(9.11 ± 4.08)mm3,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减小量明显大于中切牙(P < 0.05)。治疗后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长度未发生明显减小(P > 0.05);而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减小(0.52 ± 0.84)mm,中切牙长度减小(0.78 ± 1.39)mm,较治疗前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减小(P < 0.05)。治疗结束后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了(3.81 ± 2.15)、(3.16 ± 1.52)、(2.93 ± 1.72)mm,3个牙位的牙根体积减小量与其远移量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值依次为0.675、0.519、0.481,P值依次为< 0.001、0.002、0.006)。结论    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后,牙根体积较长度发生了更显著的减小,采用牙根体积结合长度为指标诊断评估牙根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