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总结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36例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 36例牛奶蛋白过敏症新生儿中男婴20例,女婴16例.发病日龄为(22.8±5.1)d;早产儿8例,发病时的纠正胎龄为(36.8±1.9)周,低出生体重儿6例;母乳喂养8例,配方奶粉喂养22例,混合喂养6例.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应质史16例.速发型3例,中间型9例,迟发型24例.(1)临床表现:消化道症状者21例,皮肤症状者9例,呼吸系统症状者4例,睡眠紊乱、夜啼者2例.10例患儿因长期喂养不耐受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注视、追视、抬头差等,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症的平均日龄为(40.1±8.9)d.(2)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109/L者16例,轻、中度贫血者5例.牛奶蛋白特异性IgE阳性20例.牛奶蛋白回避和开放激发试验均为阳性.(3)治疗及转归:确诊后持续使用深度水解配方喂养至少持续2周,腹泻患儿均口服益生菌,所有患儿病情均得到缓解.结论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牛奶蛋白同避和开放激发试验是较可靠的诊断方法,使用深度水解配方是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儿病情经过牛奶回避及其他积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湿疹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恢复较快,喘息症状恢复较慢。结论婴儿牛奶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表现是特应性皮炎(湿疹),逐渐出现胃肠道表现及呼吸道症状。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是解决牛奶蛋白过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儿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人血清中的14种食物(牛肉、鸡肉、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特异性IgG抗体。观察两组患儿14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并分年龄段比较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两组患儿对食物过敏IgG检测,并分年龄段比较过敏食物的阳性率;两组IgG阳性患儿中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儿童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6.0%(152/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6.0%(2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9.07,P0.05)。观察组0~2岁、2~5岁、5~14岁不同年龄段食物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14种食物过敏IgG阳性率较高的食物分别是鸡蛋、牛奶、螃蟹,对照组分别是鸡蛋、螃蟹、鱼;观察组鸡蛋、牛奶、虾、大豆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2岁患儿牛奶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5岁患儿鸡蛋、牛奶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5~14岁患儿鸡蛋、海产品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gG阳性患儿中IgE及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特异性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应根据食物特异性抗体对患儿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2~12岁儿童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对广州地区2~12岁具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1186例进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用ELISA检测血清H·pylori抗体,并对其中528例同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胃镜检查为胃十二指肠疾病者1010例,阳性率为85.2%(1010/1186);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301例,阳性率25.38%,各年龄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2~3岁14.38%(21/146),4~5岁为19.31%(39/202),6~7岁为24.01%(67/279),8~9岁为28.87%(82/284),10~12岁为33.45%(92/275);组织学改变为胃黏膜上皮变性,腺体上皮脱落坏死,发生坏死的腺体有淋巴细胞的广泛浸润及聚集灶,感染严重的病例可找到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在变性的黏膜表面与坏死的腺体内可找到幽门螺杆菌。 结论H·pylori感染在广州地区2~12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中并不少见,并随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H·pylori感染的病理改变全部为慢性炎症表现,炎症程度重,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变性坏死,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多形白细胞浸润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镜检查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4例 HSP患儿的胃镜结果。结果胃镜下典型病变检出率64.4%;病变累及十二指肠各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血疱改变,其中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球及球后部可见散在出血及糜烂12例(41.4%),十二指肠球后黏膜血疱样改变8例(27.6%);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38.2%。结论胃镜检查对于腹型 HSP诊断有极大的价值,可明确 H SP患儿的胃肠道黏膜的病变严重程度,对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80例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皮疹可延迟出现,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腹痛和体征不符,胃镜、结肠镜见广泛黏膜充血水肿、散发性糜烂、出血、溃疡。溃疡呈多发性、散发、浅表、不规则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糖皮质激素、潘生丁、维生素C治疗有明显效果。1例并发阑尾炎。结论腹型紫癜患儿的紫癜未出或不典型,易误诊误治;腹痛性质和内镜有助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症状和复发;可能会并发阑尾炎。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了解婴儿湿疹伴发腹泻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和儿科病房收治的73例婴儿湿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伴发腹泻情况以及血嗜酸粒细胞计数、IgE、IgG、IgA、IgM、肝功生化、微量元素等检测结果。结果 73例婴儿湿疹患儿中28例伴发腹泻(病程均超过1周),占38.4%,其中10例属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占腹泻患儿的35.7%。腹泻组男23例(82.1%),非腹泻组男25例(55.6%),两组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喂养方式和湿疹初发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明显高于非腹泻组(P < 0.01),血清IgG低于非腹泻组(P < 0.05),两组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高达75.0%,但与非腹泻组(5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造成婴儿湿疹伴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可能会增强腹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 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影响,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肺炎患儿54例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肺炎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后对两组检测血清MP-IgM、血清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48.1%(26/54),显著高于对照组11.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患儿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间存在密切联系,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致患儿症状加重,可通过强化小儿支气管哮喘检查,检测相关指标,可有效及早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前后其气道炎性细胞、白细胞介素 6(IL 6)、IL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变化,探讨其影响机制。 方法对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2 09—2003 12收治的急性哮喘发作患儿采用上述联合治疗1周,共对34例急性发作期、24例缓解期患儿和15名正常儿童的诱导痰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和分类,测定其中IL 6、IL 8、TNF α水平。 结果急性期哮喘患儿的总细胞数、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及IL 8、IL 6、TNF 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缓解期哮喘患儿除嗜酸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上述炎性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均降至正常。 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显著降低急性哮喘发作患儿气道分泌物内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及IL 8、IL 6、TNF α水平。  相似文献   

11.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群微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群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13.
克霉唑阴道片和硝酸咪康唑栓治疗SVVC阴道乳杆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serious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SVVC)患者使用克霉唑和硝酸咪康唑对阴道乳杆菌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SVVC患者112例,根据随机表分为克霉唑组(55例)和咪康唑组(57例),采用MRS选择培养基培养法观察用药前、用药后第7~14天和第24~30天阴道乳杆菌数量。结果用药后第7~14天克霉唑组和咪康唑组有效率分别为94.55%和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14天,阴道乳杆菌取自然对数后与用药前相比,两组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24~30天与用药后第7~14天相比,克霉唑组有所增加,咪康唑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均为外阴阴道瘙痒疼痛,停药后自行缓解。结论克霉唑和咪康唑对SVVC治疗效果相近。克霉唑用药后第24~30天对阴道乳杆菌有辅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因不同阴道症状而就诊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6982例女性,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性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6982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750例,占10.74%(750/6982);阴道微生态失调6232例,占89.26%(6232/6982);后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729例,占10.44%(729/698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527例,占21.87%(1527/6982);BV合并VVC 95例,占1.36%(95/6982);菌群异常1229例.占17.60%(1229/6982);菌群正常但阴道pH值、清洁度、乳杆菌功能异常2652例,占37.98%(2652/6982).结论 妇科门诊不同阴道症状就诊者阴道微生态可表现为正常状态,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5.
800例女性阴道菌群分布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女性阴道的菌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地区800例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测定pH值和检查白带清洁度。结果:正常女性阴道内乳酸杆菌培养阳性率为59.8%,其余几种主要的菌群及其培养阳性率分别为棒状杆菌(2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6%),加德纳氏菌(18.1%),粪肠道球菌(18.4%),大肠埃希菌(8.9%)。50岁以下各组女性的阴道菌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以上各组妇女的乳酸杆菌显著降低(40.0%vs60.4%,P<0.05)。以pH≤4.5划分阴道正常和异常酸性环境,异常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明显少于正常组(34.4%vs66.2%,P<0.001),其他菌群检出率显著上升(P<0.02),加德纳氏菌的增加最为显著(35.6%vs13.7%,P<0.001)。白带清洁度异常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显著少于正常组(42.9%vs70.9%,P<0.001),加德纳氏菌检出率显著增加(36.4%vs7.2%,P<0.001),其余菌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宫颈炎组与正常组相比,菌群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阴道内有多种菌群存在,优势菌为乳酸杆菌。阴道pH值升高、绝经期、白带清洁度异常会抑制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增加条件致病菌繁殖和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PROM)孕妇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伊犁州友谊医院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孕28~36+6周PPROM孕妇150例为PPROM组,同孕周正常孕妇1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PPROM组阴道优势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34.67%,52/150),与对照组(12.00%,18/150)比较,χ2=21.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67.33%,101/150),与PPROM组(31.33%,47/150)比较,χ2=38.89,P<0.01。PPROM组正常菌群密集度(Ⅱ级和Ⅲ级)的比例(63.33%,95/150),与对照组(88.00%,132/150)比较,χ2=17.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ROM组正常菌群多样性(Ⅱ级和Ⅲ级)(60.00%,95/150),与对照组(90.67%,136/150)比较,χ2=37.96,P<0.01。PPROM组孕妇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BV+VVC及菌群失调者的发生率分别为(21.33%,32/150)、(24.00%,36/150)、(13.33%,20/150)、(32.00%,48/150)对照组分别为(10.67%,16/150)、(10.67%,16/150)、(1.33%,2/150)、(20.67%,31/150),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6.33、9.27、27.33和4.95,P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ROM组中无症状者有33.81%,处于微生态失调状态。 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态改变表现为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整群二级抽样方式,随机抽取313例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其中阴道炎症74例),采用成组病例对照法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微生态失调者阴道pH值4.4,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4.0(t=6.3581,P<0.01),但并未超出阴道正常酸性环境范围;各类阴道炎症患者的阴道pH均值增高更为明显(P均<0.01),且均超出了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范围。微生态失调者阴道乳杆菌和H2O2(+)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微生态正常者(P均<0.01),而阴道炎症者此两项指标降低更为明显(P均<0.01),且阴道炎症患者乳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无阴道炎症妇女(27.0%vs74.9%,P<0.01)。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降低幅度越大,患常见阴道炎症的相对危险度就会越高(P均<0.01)。结论:阴道pH值升高可作为阴道微生态异常状况的预警信号;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可作为阴道健康状况的监测指标或阴道炎症治疗后的康复指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ctobacilli and other microbe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vaginal pH in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were examined. The study also included evalu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supplying probiotics to the genital tract by using panty liners impregnated with the probiotic strain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B931. METHODS: This wa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multicenter study involving 191 healthy fertile women. Specified microbes were counted and vaginal pH was measured once a month for five consecutive months. RESULTS: Major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the genital microflora composition and the vaginal pH were found among the women. The number of lactobacilli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vaginal pH (p<0.001) and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women were permanent carriers of individual lactobacilli strains. Women with high numbers of lactobacilli were less prevalent with Group B streptococci than women with low numbers (p=0.036), and these women had a lower mean vaginal pH. The number of lactobacilli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yeast. LB931 could be found in 86% of the labial samples and 54% of the vaginal samples. CONCLUSIONS: High numbers of lactobacilli may contribute to a low vaginal pH and seem to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Group B streptococci. LB931 c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panty liners to both the vagina and the labial fol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加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盆腔脏器脱垂Ⅱ~Ⅳ度102例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随访,其中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加改良盆底重建术(重建组)65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传统组)37例。采用POP-Q分度法,Ⅱ度及Ⅱ度以上判定为复发。结果:重建组2例(3.08%)复发,传统组6例(16.21%)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复发患者均合并网片侵蚀、外露,剪除外露网片并局部雌激素治疗后放置子宫托,目前疗效满意;传统组复发患者分别行子宫托治疗、改良盆底重建术、Prolift盆底重建术、阴道封闭术,目前疗效满意;重建组35例术后恢复性生活,传统组25例术后恢复性生活,性功能问卷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两组术后性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作为一种新术式,能更好地修补缺陷、实现结构重建和组织替代,其复发率低,尤其是对于Ⅲ~Ⅳ度脱垂患者较传统手术更具优势。术后复发患者首选子宫托治疗,传统组可行网片再次手术治疗,阴道封闭术为最后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临床特点,探讨其围生期监护及妊娠终止时机、方式。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37例妊娠合并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压力情况分为轻度组19例[30~<50mmHg(1mmHg=0.133kPa)],中度组10例(50~<80mmHg),重度组8例(≥80mmHg)。分析心脏病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 (1)37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18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围生期心肌病5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未发现心脏器质性改变1例。(2)轻度组心功能Ⅰ~Ⅱ级占68.4%(13/19)。中度组心功能Ⅱ~Ⅲ级占70%(7/10)。重度组心功能Ⅲ~Ⅳ级占75%(6/8)。(3)32例患者(86.5%)行剖宫产术。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孕妇经阴道分娩。1例产妇死亡(2.7%)。4例中期引产(12.1%)。7例早产,新生儿窒息3例,低出生体重儿4例,新生儿死亡1例。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属于高危妊娠,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增加,围生儿疾病发生率和胎儿丢失率也明显增加,母儿预后取决于孕期是否伴有合并症。晚期妊娠患者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