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柱成骨细胞瘤^99 Tc^m-MDP骨显像表现,探讨骨显像用于术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4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成骨细胞瘤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骨显像及同期CT特点,对比骨显像及CT诊断成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14例接受术前骨显像,病灶均呈显著浓聚,其中13例后位像显示较前位像清晰;11例接受同期CT扫描,病变长径1.3~4.2 cm,9例见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部可见钙化或骨样密度影;2例呈单纯骨样密度。12例接受术后骨显像,6例显示病变复发,其中5例呈显著浓聚、1例轻度浓聚,5例接受同期CT,其中4例呈骨样密度影,1例软组织密度影伴钙化;6例未见复发,3例骨显像呈放射性减低伴周围浓聚,1例轻度浓聚、1例放射性减低、1例未见异常,5例接受同期CT,1例示术区软组织影、2例碎骨片影、2例未见异常。结论原发及复发性脊柱成骨细胞瘤骨显像多呈显著放射性浓聚。骨显像可用于脊柱成骨细胞瘤术后评估及指导临床决策,术后骨显像阴性可排除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手术、病理活检或抗结核治疗痊愈后证实的儿童脊柱结核的28例CT资料,与同期159例成人脊柱结核的CT表现对照,观察两者椎体和附件破坏的情况、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旁脓肿以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分析儿童脊柱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结果儿童脊柱后凸畸形率75%(21/28),明显大于成人发生率17.0%(27/159);椎体受累以胸椎多见53.7%(51/95)。儿童颈椎受累率为10.5%(10/95),与成人3.3%(16/479)相比,P=0002〈0,05,而儿童腰椎受累率为31.6%(30/95),与成人44.5%(213/479)相比,P=0.02〈0.05,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以中心型破坏为主的椎体破坏率57.1%(16/28)与成人组25.6%(41/159)相比,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以边缘型破坏为主的发生率7.1%(2/28)与成人组24.5%(39/159)相比,P=0.04〈0.05,结果亦有统计学意义。在椎体旁脓肿长度与椎体高度之比、椎体旁脓肿最大厚度、累及附件病例方面,两者均无明显统计学上差异。而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发生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达78.6%(22/28),与成人的发生率49.7%(79/159)相比,P=0.005〈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脊柱结核在CT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脊柱后凸畸形常见,颈胸椎受累率高,中心型脊柱结核多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受压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磁共振(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67例本院既往诊断的脊柱结核患者(结核组)、40例非脊柱结核性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67例患者,共累及16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的患者有30例(44.77%)、累及腰椎椎体80个(49.38%);累及的162个椎体中,MRI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有62例(92.54%)、脓肿形成57例(85.07%)、终板破坏52例(77.61%);MRI对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的检出率均达到100%;MRI对骨质破坏、终板破坏、椎间盘受累、脓肿形成、椎管受累、死骨形成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X线、CT(P0.05),MRI对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低于CT的检出率(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2.54%、特异度为87.50%;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68.66%、特异度为82.50%;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47.76%、特异度为70.00%。结论 MRI对脊柱结核患者的各项特征早期检出率均较高,诊断脊柱结核患者的效能显著地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分型和影像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胸腰椎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47例患者117个椎体受累,涉及胸椎12例(25.53%),胸腰椎17例(36.17%),腰椎18例(38.30%)。单个椎体受累7例,2个椎体受累32例,3个椎体受累6例,4个椎体受累2例,以连续2个椎体破坏为最常见(68.09%)。整个椎体破坏31个,部分椎体破坏57个;68个椎间盘受累,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18个,椎间隙消失8个。笔者根据结核破坏椎体累及脊髓、神经根和椎体周围脓肿形成的程度进行分型,即椎体型结核(12例),椎旁脓肿形成型结核(17例),脊神经根管(椎问孔)型结核(10例),椎管(脊髓)型结核(8例)。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合理有效的影像学分型对l临床手术和/或介入联合药物治疗提供手术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脊柱结核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51例脊柱结核进行CT扫描,13例做了静脉增强,5例做了CTM扫描,均有常规脊柱正侧位片。均经穿刺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穿刺活检11例,手术证实40例。结果:病变部位分布:胸椎18例,腰椎25例,骶椎3例,胸腰段3例,腰骶段2例。其CT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及新生骨形成、椎间盘的溶解破坏或退变、椎旁软组织肿胀朋中块和腰大肌脓肿、骨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CT扫描不仅能显示脊柱结核的形态特征,而且能发现早期骨质破坏。对脊柱结核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CT联合SPECT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0例脊柱骨病患者行CT联合SPECT异机检查,同时获得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前两者的异机融合图像。2名经验丰富的CT诊断医生、核医学医生分别对每个病例的CT图像、SPECT图像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图像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独立、盲法读片,然后对病变做出良性、可能良性、可能恶性和恶性的判断。诊断不一致时,以2人协商结果为准。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判定为"符合";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判定为"不符合"。结果:骨CT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全身骨显像以及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36例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91.7%、50%和100%,对64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5%、62.5%、32.81%和93.75%。这表明骨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两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CT联合SPECT异机融合骨显像对脊柱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诊断在单发骨转移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2例全身骨显像表现为单发异常核素分布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骨病变部位CT扫描。全身骨显像、CT及二者联合分别做出诊断,并与随访结果和病理对照。结果 102例患者,经随访和病理证实有53例为骨转移瘤。全身骨显像、CT与二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灵敏度分别为90.57%(48/53)、86.79%(46/53)、100%(53/53);特异度分别为61.22%(30/49)、97.96%(48/49)、91.84%(45/49);准确率分别为76.47%(78/102)、92.16%(94/102)、96.08%(98/10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64%(48/67)、97.87%(46/47)、92.98%(5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0/35)、87.27%(48/55)、100%(45/45)。CT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优于全身骨显像(P<0.05)。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准确率及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全身骨显像(P<0.05),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纯CT(P<0.05)。结论 CT有助于区分全身骨显像单发病变的良恶性。全身骨显像与CT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 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 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各种病理组织成分MRI、CT、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17例经手术证实、12例经临床抗结核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好转而证实的脊柱结核,对其各种病理组织的MRI、CT、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MRI、CT、X线平片检查共显示23例存在较明显的冷脓肿,26例存在椎间盘破坏,23例可见死骨形成,10例脊柱后突畸形,15例椎体骨炎,10例可见结核肉芽肿,9例可见未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质。结论:通过CT、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并甄别脊柱结核的各种病理组织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高场强磁共振(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7例脊椎结核患者的1.5T MRI征象。结果 47例患者中,椎体结核45例,包括颈椎结核3例、胸椎结核20例、腰椎结核10例、骶椎结核1例、胸腰椎结核8例、腰骶椎结核2例、胸腰骶椎结核1例;附件结核及椎体伴附件结核各1例,其中腰椎附件结核1例,腰椎椎体伴附件结核1例。脊柱后凸、侧弯28例,椎体变形43例,椎体终板破坏3例,椎体破坏及椎体骨髓水肿46例,椎间盘炎1例,椎间盘破坏43例,椎旁脓肿46例,椎管内异常改变40例。结论 MRI能准确反映脊柱结核各期的病理改变,特别是对早期病变有独特优势,在脊柱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脊膜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表现资料。结果:16例脊髓脊膜结核中,9例脊髓结核瘤,包括单纯性髓内结核瘤6例和粟粒性结核瘤3例;3例脊膜结核,其中1例合并结核性脊髓炎,1例合并硬膜外脓肿,另1例合并结核性硬膜下脓肿;4例脊髓脊膜结核。MRI平扫表现为脊髓增粗,局限或广泛、单发或多发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脊髓结核瘤表现为结节状、环形强化。脊膜结核表现为脊膜增厚、条带状强化。结核性硬膜下脓肿表现为椎管内脊髓后方扁豆状肿物,不规则强化。结论:MRI及其增强扫描,能准确、早期显示脊髓脊膜结核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脊椎、脊膜、脊髓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脊椎、脊膜、脊髓结核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50例脊椎、脊膜、脊髓结核患者的MR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40例脊椎结核中,显示病变椎体137个,椎间盘受累52个,椎旁冷脓肿30处,椎管内脓肿并脊髓受压23例,椎体病理性骨折29个,脊柱后突畸形12例,附件破坏2例;脊膜结核4例;结核性脊髓炎4例;脊膜合并脊髓结核2例;合并脊髓空洞4例.结论 MRI(特别是MRI增强)能准确、早期显示脊椎、脊膜和脊髓结核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评价MRI显示早期脊结核病理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穿刺活检、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结合X线平片,对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椎管硬膜外腔的形态、结构、MR信号变化及Gd-DTPA增强后的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共26个病椎,其中5个“虫蚀状”骨质破坏,26个椎体骨炎;11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4例;T2WI病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5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椎管硬膜外脓肿7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骨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多个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后纵韧带强化等是早期脊椎结核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显示早期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脊柱结核外科干预治疗中如何有效修复破坏之椎体,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探讨国内目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方法、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及新进展.方法:CNKI数据库检索2006/2010-01-01五年间相关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文献,先检索关键词"脊柱结核",再分别以:"内固定","植骨","人工骨(材料)","钛网","骨水泥","人工椎体",为关键词在以上数据中检索,根据入选条件,选择相关文献,对其文献报道病例、手术方法(包括骨修复方法)、疗效(包括治愈率、复发率、Cobb角纠正)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髂骨、肋骨)是脊柱结核目前骨缺损的主要修复来源,其次是钛网植骨,人工骨及人工椎体少量用于临床治疗.提示,自体骨仍是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来源,是钛网植骨次之,人工骨及人工椎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将来植骨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柱结核外科干预治疗中如何有效修复破坏之椎体,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探讨国内目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方法、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及新进展。方法:CNKI数据库检索2006/2010-01-01五年间相关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文献,先检索关键词"脊柱结核",再分别以:"内固定","植骨","人工骨(材料)","钛网","骨水泥","人工椎体",为关键词在以上数据中检索,根据入选条件,选择相关文献,对其文献报道病例、手术方法(包括骨修复方法)、疗效(包括治愈率、复发率、Cobb角纠正)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髂骨、肋骨)是脊柱结核目前骨缺损的主要修复来源,其次是钛网植骨,人工骨及人工椎体少量用于临床治疗。提示,自体骨仍是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来源,是钛网植骨次之,人工骨及人工椎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将来植骨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18.
19.